>>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宁夏故事
联手“高空王子”阿迪力将达瓦孜“搬入”室内
禹杰在新疆打造非遗餐厅惊艳游客
2025-09-28 08:37:36   
2025-09-28 08:37:36    来源:新消息报

金石榴达瓦孜餐厅。

精彩的新疆歌舞表演。

室内达瓦孜表演惊艳顾客。

餐厅布置充满异域风情。

1米多长的烤肉串。

独具特色的包间。

  乌鲁木齐的初秋,金石榴达瓦孜餐厅内的热情更胜灿烂的阳光。在这里,不仅能品尝到美味佳肴,还能沉浸式感受新疆独特的文化魅力,这是该餐厅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独特密码。它的掌舵人禹杰,祖籍宁夏吴忠,1974年出生于新疆,不仅将独具特色的新疆文化熔铸成可触摸、可体验的餐饮实体,还在不少赴新疆闯荡的宁夏人的人生故事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按常理出牌 从物流到民用爆破,最终闯入文化餐饮

  “再加两串烤肉、一壶奶茶。”来自广东省广州市的李女士对服务员说。身旁的朋友正举起手机拍摄美食:“早就听说这里很有特色,果然名不虚传。”初秋的一个傍晚,金石榴达瓦孜餐厅内像往日一样热闹。

  禹杰也在人群中忙碌穿梭。他朝一位拿着烤羊腿拍照的顾客竖起大拇指:“尝尝这里的烤肉,肯定跟您在其他地方吃的不一样。”话音刚落,又转身叮嘱服务员:“等会儿达瓦孜(维吾尔族传统杂技表演艺术)表演时,记得把安全设施再仔细检查一遍。”

  眼前的禹杰热情周到、笑容可掬,很难想象奔忙在非遗表演与特色餐台之间的他,曾有一段令人惊叹的跨界创业历程。

  禹杰早年读中专时,学的是俄语专业。1996年,20岁出头的他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利用专业优势,成为中国开拓哈萨克斯坦旅游购物与物流的先行者。

  “刚去哈萨克斯坦时,复杂的通关手续让人头疼,沟通不仅要精通俄语,更得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商业规则。”禹杰说。那时,他主要帮助中亚五国旅行团运输在中国采购的衣帽家电等产品。后来,他逐步建立起稳定的物流网络,成立公司,在丝路商道上扎了根。2007年,公司年收入突破7000万元。

  当物流生意做得如鱼得水时,禹杰渐渐发现,进入这个赛道的人越来越多,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利润率开始走低。禹杰不是一个按常理出牌的人,他没有继续流连于此,而是寻觅新的商机。同年,他闯入高风险、门槛高的民用爆破行业。“很多人劝我别冒险,但我看到了其中的发展潜力。”彼时,新疆的桥梁建设步入快车道,采矿业发展迅速,民用爆破行业蓄势待发。

  禹杰高薪招揽行业顶尖人才,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技术研发。同时,在安全管理上严格遵循流程,确保万无一失。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企业在新领域开疆拓土,逐步发展壮大。几年前,一家央企注资禹杰的民用爆破企业,禹杰成为这家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的股东。

  在民用爆破事业蒸蒸日上之际,禹杰再次“剑走偏锋”。2018年,他萌生了开一家非遗餐厅的想法,通过餐厅这个窗口推广新疆文化。

  “高空王子”阿迪力·吾休尔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维吾尔族达瓦孜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禹杰的好友。当禹杰把开非遗餐厅的想法告诉阿迪力时,二人一拍即合,决定联手将达瓦孜引入餐饮业。

  于是,禹杰将美食、非遗与民族风情巧妙融合,开启了他的第三次创业征程。“我们不靠广告,靠的是顾客的好口碑。”凭借独特的经营理念和沉浸式消费体验,金石榴达瓦孜餐厅每年接待游客数量庞大,2024年营业额突破8000万元。

  从商贸物流,到民用爆破,再到文旅餐饮,禹杰的每一次跨界都精准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创业就像在大海中航行,只有不断观察风向,及时调整航向,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禹杰有感而发。

  不只是餐厅 达瓦孜空中起舞,包厢里藏着新疆美景

  金石榴达瓦孜餐厅坐落在乌鲁木齐市高新区鲤鱼山南路的达瓦孜非遗文化主题民街。步入这条街,就像走进充满新疆风情的艺术长廊。

  占地8000平方米的金石榴达瓦孜餐厅有39个以新疆景点命名的主题包厢,每个包厢都像一个微缩景观:喀纳斯湖韵包厢波光流转,仿佛将喀纳斯湖的美景搬进室内;吐鲁番炽情包厢葡萄藤缠绕,就像置身于吐鲁番的葡萄园;赛里木湖蓝调包厢纯净如洗,尽显赛里木湖的空灵之美……

  夜幕降临,金石榴达瓦孜餐厅成为流光溢彩的艺术殿堂。阿迪力的高徒尼亚兹开始表演达瓦孜,他踏索凌空,矫健的身姿伴随着激越的鼓点稳步前行。达瓦孜表演从室外高空“搬入”餐厅,更注重与观众的交流。高空盲行、高空倒立、高空摇呼啦圈轮番上演,引得顾客们不停喝彩。

  餐厅的特色歌舞表演同样精彩。表演团队每天带来数十个不同的节目,涵盖舞蹈、歌唱与乐器演奏,每晚长达1个半小时的演出,从开场到落幕,将新疆多民族文化的瑰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每周都会更新演出内容,就是为了给游客带来新鲜感。”禹杰说,他希望将金石榴达瓦孜餐厅打造为全国各地游客体验新疆风情的打卡地,成为游客来新疆旅游的第一站。

  这家餐厅的菜品有浓郁的新疆特色,1米多长的烤肉串是游客打卡照中的惊喜,酸奶粽子碰撞出新奇的口感,库车大馕、辣皮子馕、皮牙子馕、玫瑰花馕、馕坑贴皮烤肉等丰富了人们对馕的想象,拌恰玛古、黎乡烤马肠、巴楚菇过油肉、哈萨克奶茶、喀什噶尔养生茶、和田辣琴哒养生茶是新疆限定款。餐厅既有新疆传统特色菜,还有川湘菜与融合菜,能满足全国各地游客的味蕾。

  “最近我正忙着筹备重庆、广州分店的事情,这次去重庆得敲定场地和合作事宜。”禹杰说,“我们计划在北京、深圳、广州、重庆、厦门等地开设分店,让新疆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些分店将延续新疆金石榴达瓦孜餐厅的特色,打造大型综合性餐饮文化空间,以丰富的文化体验和高品质餐饮服务吸引消费者。”

  心系两地情 从帮老乡就业,到促进新宁合作

  在金石榴达瓦孜餐厅璀璨舞台的背后,藏着一个个宁夏人在新疆奋斗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如同紧密相依的石榴籽,在禹杰搭建的舞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别样光彩。

  2023年盛夏,装修中的金石榴达瓦孜餐厅一片繁忙景象。刚从宁夏来到新疆的马晓娟站在店门口,望着进进出出的工人,走向正在指挥装修的禹杰。“禹总,我想应聘前厅经理岗位。”马晓娟眼神中满是倔强与期待。“你干得了餐厅的苦活吗?”禹杰打量着她问道。“能干!”出生于1991年的马晓娟,有在多家大型餐饮企业从业的经历,最终顺利加入禹杰的团队。从桌椅摆放、人员培训,到顾客接待,马晓娟事事亲力亲为。如今,她已成为餐厅运营的核心力量。“旺季时,每天要接待3场婚宴,还要兼顾散客和团餐,最忙的时候连喝水都顾不上。”马晓娟笑着说,“但看着餐厅从空荡荡变得座无虚席,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和马晓娟一样,固原小伙李树也在这里找到了人生新方向。初来乍到,他只是一名传菜员,因为踏实肯干,很快就被提拔为服务主管。更幸运的是,他在这里邂逅了爱情,与一位维吾尔族姑娘相知相恋,组建了家庭。李树说:“这里不仅是我工作的地方,更是我的第二个家。”

  保洁员马飞云的故事,则写满了对生活的坚韧。28岁的他曾是一名拉面师傅,因回乡收庄稼时发生农机事故失去3根手指,一度对未来产生迷茫。一年前,他从宁夏来到新疆,成为金石榴达瓦孜餐厅一名保洁员。“在这里,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目标。”马飞云说。

  54岁的马存莲1997年从宁夏来到新疆,一年前入职金石榴达瓦孜餐厅,负责二楼清洁工作,每月3900元的收入让她的生活有了保障。马存莲说:“这里有很多宁夏老乡,干活舒心,文化味浓,老板也很照顾我们。”

  这些员工的故事与禹杰的乡梓情怀紧密相连。今年5月,禹杰多了一个身份——新疆宁夏商会常务副会长。

  对于这份责任,禹杰看得很重。“宁夏和新疆在饮食文化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为两地合作提供了天然基础。”禹杰积极推动新疆与宁夏的交流合作,计划未来在宁夏打造一家融合新疆风情与黄河文化的非遗主题餐厅,探索文化与餐饮融合新模式。同时,凭借早年在中亚五国创业积累的深厚人脉,禹杰还希望借助新疆宁夏商会这个平台,推动宁夏与中亚五国之间的经贸文化交流,促进商品双向流通,探索更多国际合作的可能。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裴艳 张璞 雍斌 王芳/文 见习记者 牛宝林/图

【编辑】:张剑平
【责任编辑】:邹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