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9月30日是国家设立的烈士纪念日。连日来,全区各地举行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寄托对英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近日,记者采访了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的专家学者,通过他们讲述宁夏籍或在宁夏牺牲的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让读者以此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
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的革命将士
吉鸿昌
“你知道宁夏历史上第一张铅印报纸是谁创办的?”
“是吉鸿昌!”
近日,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文献编辑处二级调研员刘志向记者讲述了英烈吉鸿昌在宁夏的峥嵘岁月。
1926年9月,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响应北伐战争。吉鸿昌率部参加,屡建奇功,他的部队被誉为“铁军”。1929年,甘肃的马仲英率军攻陷宁夏府城(今银川市)。同年,吉鸿昌任宁夏省主席,他提出了“开发大西北”的口号,并亲任总指挥,精心规划宁夏建设。
为了让民众了解和监督政府工作,他主持创刊发行宁夏历史上第一张铅印报纸——《宁夏醒报》,报上辟有《读者来信》专栏,欢迎各界人士对地方行政工作加以评论,提出建议和批评,监督政府工作。宁夏各族人民都称赞他是“替老百姓办事的好主席”。
那时,许多老百姓家里缺少耕牛,吉鸿昌就命令部队用军马帮百姓耕地。夏收时节,他亲自带警卫队到城郊帮助农民抢收小麦,农民十分感激。吉鸿昌说:“你们的日子过得苦。我们军人吃老百姓的粮食,帮老百姓收麦子是应该的!”吉鸿昌亲民爱民、廉洁奉公、平易近人的赤诚之心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给宁夏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为宁夏的社会安定、地方经济和文教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32年,吉鸿昌在北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爱国旧军人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从此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被军统特务逮捕,后引渡到北平军分会。敌人使出种种手段,迫害逼供,吉鸿昌大义凛然地说:“我是共产党员,由于党的教育,我摆脱了旧军阀的生活,转到工农劳苦大众的阵营里头来。我能够加入革命的队伍,能够成为共产党的一员,能够为我们党的主义,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正是我毕生的最大光荣。”11月24日,吉鸿昌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
临刑前,吉鸿昌用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就义诗后从容就义。2009年9月,吉鸿昌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赫光:红军将领铁血丹心映忠诚
赫光
近日,记者走进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杨郎村赫光纪念馆,展厅内陈列的《赫光战略》手稿、烈士证等文物,无声地诉说着这位红军将领的英勇事迹。
“赫光是职位最高的宁夏籍红军将领,他是华北第一个人民政权的创建者之一。”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二处副处长张银霞讲述先烈的光辉事迹。
1902年2月,赫光出生于杨郎村。他自幼勤勉好学,16岁考入平凉陇东公立中学堂;1922年,被陇东镇守使张兆钾选派到洛阳讲武堂学习军事,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接受马列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教育。
1924年返乡后,家乡经济凋敝、盗匪横行、民不聊生的惨状,让赫光救国救民的信念愈发坚定。1925年6月,他婉拒父亲让他主持家务的要求,告别身怀六甲的妻子,踏上追寻真理的征途。抵达皖北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豫陕特委领导下投身革命,此后便再未回过家乡。
1926年,遵照中共豫陕特委的指示,赫光进入国民党四十七军高桂滋部开展兵运工作。他隐蔽身份,秘密发展共产党员;北伐战争爆发后,他深入基层带兵,持续扩大党组织规模,逐步积蓄党的力量。到1931年,高桂滋部队中的中共党员数量已具备发动兵变的基础。同年7月4日,赫光按照山西省委指示,领导发动“平定兵变”,打响华北大地上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随后,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正式成立,赫光被任命为军长。
1931年7月18日,赫光率领红二十四军攻克河北阜平县城。进城后,部队立即张贴公告严明纪律,同时破监释囚、开仓赈民、除匪惩霸,革命烈火迅速燃遍全县。在此基础上,赫光与其他同志联合当地中共党员、群众反复商议,于同年7月26日宣告中华苏维埃阜平县政府成立,成功创建了华北第一个红色政权。
1931年8月11日,赫光前往法华村接受敌军投降,却不幸落入敌人设下的诈降圈套,壮烈牺牲,年仅29岁。“要杀只是杀赫光,屠杀不尽共产党。头颅育出苏维埃,热血渲染绘解放”,这首就义诗,正是他大无畏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
宣侠父:在宁夏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
宣侠父
宣侠父是最早走遍宁夏、传播马克思主义火种的共产党员之一。近日,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机关党委二级调研员张莉向记者讲述了宣侠父在宁夏的革命故事。
1925年,宣侠父、钱崝泉经中共北方区委派到冯玉祥的西北军从事政治宣传工作,开创了共产党在国民军联军中开展政治工作的新局面。8月,他们随冯玉祥部刘郁芬西征甘肃经过宁夏,沿途在平罗、宁夏府城、宁朔、中卫等地广泛接触各族各界人士,了解西北政治形势和民情风俗,起草布告、传单,向军民宣传三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主张,争取各族群众的广泛支持。在宁夏府城,他们还多次到甘肃省立第五中学(今银川一中)和省立第八师范学校给学生演讲,宣传革命的意义,以刘郁芬的名义向学校捐赠了图书,创建了宁夏最早的校办图书馆——兰江图书馆,并购买了大量的进步书刊供师生阅读,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五中和八师成了最早宁夏地区共产主义思想传播最重要的阵地。作为最早在宁夏府城开展革命活动的共产党人,他们给银川地区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在他们的影响下,1926年9月,宁夏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中共宁夏特别支部在宁夏府城成立,办公地点设在鼓楼。
宣侠父还爱好文艺,积极从事文艺创作。他创作的《西北远征记》以集中的篇幅,简洁生动地记述他与钱崝泉在宁夏开展的革命宣传工作及所见所闻和深切感受。对宁夏的政治落后、商市贸易状况、城镇建筑风格、当地风土人情的描绘,从多方面为人们研究和了解当时的宁夏社会状况,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38年7月,宣侠父被蒋介石派人暗杀于西安,年仅38岁。
宣侠父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位优秀党员,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和党在白区工作的优秀战士。他的功绩将载入史册,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高波:在烽火中引吭高歌
高波(中)在陕甘宁边区与战友的合影。
“本为民除害,那怕狼与狗;身既入囹圄,当歌汉苏武。”这是革命烈士高波生前被囚时写下的诗作。近日,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文献编辑处副处长周欧讲述了烈士高波的革命故事。
1938年3月,高波从抗日军政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烽火剧团工作,不久担任剧团团长。上任后,高波带领剧团进行两个多月的行军演出,途经安塞、保安、宁条梁、安边、定边、盐池、三十里铺、庆阳、西峰镇、宁县等地,为广大官兵和当地群众创作和演出了京剧《平型关大战》、歌舞《小放牛》等表现八路军和抗日军民英勇斗争的剧目。之后,他又带领烽火剧团多次外出演出,跑遍了陕甘宁边区,为八路军的文艺宣传和政治思想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7年5月,高波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十一旅第一团任政治委员,负责对旧军队改造工作时,不幸被反动军阀马鸿逵逮捕,被关押在银川警察总局。牢狱中的环境十分恶劣,高波带领难友们,同敌人进行了坚决斗争。他说:“只要我活着,就要和敌人战斗!这里就是我们战斗的场所!”每次面对敌人的提审,高波都慷慨陈词,痛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无耻行径,坚定自己的革命立场毫不动摇,展现出共产党人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由于敌人几次审讯都一无所获。马鸿逵决定亲自劝降高波。面对马鸿逵的种种威逼利诱,高波义正词严地说:“实话告诉你,你什么也别想从我这里得到。倒是你马鸿逵,应该悬崖勒马,赶快回到人民这边来才是出路。我们共产党一定会胜利的!”恼羞成怒的马鸿逵随后对高波施以重刑,妄图通过肉体上的折磨让他屈服,但高波始终紧咬牙关,对党的秘密一字不吐。马鸿逵无法,只好把高波等一批“共党要犯”押送到兰州国民党军西北行辕俘虏收容所邀功。
为了更有效地同敌人作斗争,高波同狱中的共产党员建立了秘密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带领狱中同志与敌人进行不屈的斗争。虽然敌人用尽了各种手段,但最终都没能使高波屈服。1948年10月,高波英勇就义于南京雨花台,时年35岁。
钱崝泉:共产主义信仰至死不变
钱崝泉
“余以努力中国革命,历年奔走南北,无时或息,不治生产,不顾家屋,母则双目失明,妻则中途离异,无子无女,断种绝嗣,今且并此孑然一身,亦将为革命而牺牲矣。革命到如此地步,亦可自问无愧,而荣幸为何如乎!凡我家属亲友,切勿以我死而悲哀,当偕我同呼革命口号也……”
1928年11月,江苏省江阴县国民党的监狱里阴冷潮湿,在狱中的共产党员钱崝泉身体极度虚弱,他挣扎着拿起笔,写下了这份大义凛然的遗嘱。
近日,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处一级主任科员王晓燕向记者讲述了先烈钱崝泉在宁夏的革命事迹。
1925年8月,国民军联军第二师师长刘郁芬率部途经宁夏时,在该部做政治工作的钱崝泉等人在平罗、宁夏府城、宁朔、中卫等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钱崝泉等多次到甘肃省立第五中学(今银川一中)和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同进步师生建立秘密联系,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提高革命认识,吸引他们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他们还捐款给学校,购买进步书刊,成立了兰江图书馆,使兰江图书馆成为传播马列主义的重要阵地。钱崝泉和宣侠父一样是最早在宁夏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
1926年9月,应驻宁夏国民军联军中的党组织要求,钱崝泉将李临铭、贺维新、马思然等中共党员和一些进步青年留在宁夏府城做地方工作。在钱崝泉的指导下,留下来工作的中共党员与驻宁夏国民军联军宣传队及中山日报社的中共党员马云堃、贾一中等,在宁夏府城建立了中共宁夏第一个组织——中共宁夏特别支部,李临铭任书记。中共宁夏特别支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宁夏地区有组织革命活动的开始,揭开了宁夏历史的新纪元。钱崝泉为宁夏党组织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钱崝泉还是中共甘肃特别支部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共江阴县党组织、江阴红军和江阴苏维埃政权的主要缔造者,组织、领导了威震大江南北的江阴农民大暴动。
1928年,因叛徒告密,钱崝泉不幸被捕。11月25日临刑时,他拒不下跪,面向枪口对刽子手说:“共产党人死也要站着死,开枪吧!”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万岁!万万岁!”的口号声,钱崝泉在江阴郊外英勇就义,年仅33岁。
张月英:坚贞不屈彰显巾帼本色
“张月英是第一位宁夏籍女英烈。”近日,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机关纪委书记兰晓宏向记者讲述了巾帼英雄张月英的革命事迹。
1909年,张月英出生于甘肃省平远县(今宁夏同心县)豫旺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旧社会阶级压迫与奴役使她从小饱受生活艰辛,由此萌发了反抗封建剥削压迫、争取翻身解放的思想。
1936年6月,西征红军解放了豫旺堡。红军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启发和提高群众参加革命的觉悟,使张月英认识到红军是帮助穷人翻身解放、能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的革命队伍,只有跟着红军才能看到希望。参加革命后,她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的各项任务,不久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陇东革命根据地第一批妇女骨干。
1937年3月,担任县、陕甘宁边区妇女领导后,张月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她经常走乡串户开展宣传鼓动,讲解革命道理。她常说:“不能光解放自己的思想,还要解放自己的手脚。封建社会让我们妇女梳髻头、缠小脚,不但绑着我们的头和脚,还伤害了我们的身体,使我们痛苦难忍,寸步难行。我们要解放自己,就要把髻发剪掉,把裹脚放开,减少痛苦,走向社会。”经她这么一说,得到了很多妇女的理解与支持,她们不但剪了发、放了脚,打破封建束缚,还积极参加各种集会和抗日支前活动,赢得了群众信任。
1938年4月12日深夜,环县土匪头子赵恩忠派股匪缪富录、耿开邦带领150余人,包围驻河莲湾的县党政机关,然后发起猛烈进攻。危急关头,张月英背起马秀兰(县委书记刘昌汉妻子)突围。脱离包围后,忽听马秀兰说还有一个文件包落在房间,她斩钉截铁地说:“党的文件决不能落入敌人手中!”然后,毫不犹豫地返回。当找到文件正准备出门时,匪徒们冲进院内,连开数枪,张月英不幸中弹牺牲。后红二团第五大队一连将敌击退,而血染的党的文件依然被紧紧抱在她的怀里。(记者 何耐江,图片均由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