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花博园的花卉造型。
银川中山公园,花卉养护师正在忙碌。
孙永平(右)和同事查看草花的长势和品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墨染菊影”造型。
史佳(中)在银川人民广场指导工人摆放花卉。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忙碌于花卉绿植街景制作的幕后,他们是在苗圃中精心呵护绿植的养护师,是用图纸勾勒城市与自然相融美景的设计师,是勾勒花卉生命姿态的花艺师……他们用技艺与热忱,将平凡的种苗转化为惊艳的风景。
让我们透过花影,看见那些沉默的耕耘者,如何以花为笔,书写一座城的温度与诗意。
为城市节庆绘就立体画卷
9月26日,秋日的阳光为银川人民广场镀上一层暖金。站在高达6米的“鼓舞盛世 凤鸣华章”立体花坛前,张颖仰头端详。花坛以大花篮为造型,紫红色的三角梅、金黄的菊花、银白的银叶菊,巧妙地拼叠出精美的花篮纹样,在蓝天下显得格外喜庆夺目。一阵微风吹过,花香拂面,张颖下意识地伸手轻轻扶正一片被风卷起的草花花瓣,动作轻柔得像对待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作为银川市绿化养护中心技术骨干,张颖刚刚经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节庆景观保障期,她的故事,就藏在这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精心营造里。
2024年,刚从银川市园林规划设计院调到银川市绿化养护中心的张颖,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图纸与方案,而是从评审到落地、从建设到养护的挑战。特别是全年接连不断的节庆立体花坛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公众关注度高,如何确保每一个花坛都成为精品,是她思考的核心。
“传统的评审多侧重于视觉美观,但我们更需要从源头把控,让花坛不仅好看,更要有内涵。”凭借多年的设计经验和对植物习性的深刻理解,张颖牵头构建了一套独特的“主题+植物+结构”三维度评审体系,让这套花坛方案设置更规范。
第五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前夕的方案评审会上,气氛热烈。张颖的目光聚焦在电脑屏幕上的效果图,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个主题用大量娇嫩的非洲凤仙来表现古韵,是否考虑了8月午后的强光照?非洲凤仙易蔫,能否替换成花期更长、耐旱的紫薇或三角梅?”会后,她主动联系设计单位和工程技术团队,反复推敲,最终优化了植物配置,加固了支撑结构。
“主题契合是灵魂,植物适配是生命,结构安全是骨骼。”张颖这样总结。国庆花坛要突出“红色喜庆、家国情怀”,她建议增加一品红、鸡冠花等红色系花卉的比重,并在造型中融入华表、祥云等元素;中阿博览会花坛,则注重中西合璧,选用象征友谊的玫瑰与本地特色沙枣花相结合。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她对节庆文化内涵的深刻解读和对景观品质的执着追求。
方案评审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施工现场。张颖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各个花坛建设点。她有个习惯,口袋里总装着一个小本子和一个卷尺,随时记录、随时测量。
如果说立体花坛是节庆的“重头戏”,那么日常的花卉展摆就是考验功力的“常规赛”。不久前落幕的菊花展摆工作,再次展现了张颖的“绣花功夫”。
在苗圃基地,她穿梭在万千盆菊花中,亲手挑选。“‘帅旗’花瓣挺拔,色彩正,做主体;‘绿云’花色稀有,形态优雅,做点缀。”她对品种如数家珍。对于色彩搭配,她坚持“6:3:1”的黄金比例——主色占60%,奠定基调;辅色占30%,增加层次;点缀色占10%,画龙点睛。摆放时,她拿着图纸在现场指挥,精确到每一盆花的位置和间距,“疏了显空,密了不透气,要的就是那种恰到好处的丰盈感。”
9月20日,国庆、中秋“双节”菊花展布展开始后,她更是一刻不闲。“这几天温差大,菊花容易缺水,养护频次要增加。”她提前制定的养护预案派上了用场,专业的养护团队每日巡查,及时补水、修剪,确保了整个展期菊花始终以最佳状态示人。市民游客流连忘返,拍照打卡,万人次的热烈反响,是对她和团队辛勤付出的最高褒奖。
夕阳西下,银川人民广场上的花坛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中。张颖站在不远处,看着游客们兴致勃勃地拍照,孩子们在花坛边嬉笑奔跑,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从规划设计院的图纸到养护中心的花海,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她那份用技术赋能景观、用细节保障品质的初心。她就像一位城市的“绣花工”,以花木为丝线,以街巷为画卷,一针一线地绣出了节庆的欢愉,也绣出了银川这座城市的温度与品位。
让花在该开的时候开,该美的时候美
9月25日,在银川市行政中心北门,高达3米、宽2.5米的五色草“鼓面”静静伫立,鼓面上印着“繁荣昌盛 国泰民安”8个字。很少有人知道,这一片美丽花境的背后,是一群“与时间赛跑”的养护员。他们用双手和智慧,精准操控着每一朵花的命运,确保它们在国庆、中秋“双节”之际完美绽放。
在银川市花卉管理基地,时间是以“天”甚至“小时”来计算的。在银川市绿化养护中心花卉管理组组长孙永平的工作日志上,每一项任务都关联着一个倒计时。
“‘五一’期间的花卉展摆,需要的草花、海棠、凤仙需提前3个月开始培育,花期控制更是精确到日。”孙永平介绍,自2011年9月银川市筹备第一次菊花展开始,他们从河南开封引种后,开始摸索菊花培育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学会了“短日照处理”等育花技艺。“菊花是短日照植物,要控制它在9月下旬开花,我们就得从特定时间开始,每天只给它8个小时光照,其余时间完全遮光,精准控制45天左右,才能‘催’出理想的花期。”
这份“开花时刻表”的背后,是全年无休的周密计划。每年2月,银川市全年园林用花的品种和数量确定后,孙永平和同事们就要从北京预订成品苗,然后对花苗从花土消毒、养护管理到施肥打药除草,再到温室温度的恒定控制,精心的养护过程,有一套严格的标准。
8月底,银川的午后地表温度逼近40℃,在占地约200平方米的银川菊花繁育基地,15名养护工人正在为菊花进行最后一次关键修剪。时间是下午一点半,这是一天中最热的时段,也是修剪工作最关键的“时间窗口”。
工人们身着防晒服,头戴草帽,在由钢管支撑的棚架下弯腰作业。孙永平也在其中,他的手背上有不少被枝叶划伤或蚊虫叮咬的痕迹。“七八月是定型修剪和孕蕾的关键期,像‘多本菊’(一株多花),我们要培育出最多25个花蕾的植株。但每个枝条最终只能留一个最饱满的花蕾,其余的必须掐掉。”说话间,他用十分专业的语言向记者做着解答:“这叫拨蕾打岔,慢工出细活,不能急。”
高温下,汗水很快浸湿了衣背,有时工具夹手,有时一脚踩进泥里拔不出来,但没有人抱怨。当基地厨师忙不过来时,孙永平还会系上围裙,为大家做上一顿简单的午餐,吃完又立刻投入到工作中。这种“工匠”般的专注与奉献,渗透在每一个细节里。
比菊花培育更考验耐心和体力的,是大型五色草造型的制作。用于制作“鼓面”和造型字的五色草,需要先培育在花盆里,然后用透气裹布包着铁架,填充草炭营养土并进行消毒处理后,工人们再一株一株地将五色草插满整个立体面。而鼓面上的8个造型字,同样倾注了园林人满满的心血,在工人勾勒出字形后,用五色草填充,最后由四五名工人手持树枝剪,精心修剪出立体的最佳效果。20人耗时1个月,才能完成这组承载着美好寓意的绿色立体字。孙永平说,这些造型完成后,还要精心养护20天,确保吸足养分,才能在运输和展出期间保持最佳状态。
从1999年进入园林系统工作至今,孙永平在花圃间度过了20多个春秋。他见证了银川市花展事业的变迁与发展。
“让花在该开的时候开,该美的时候美”,是孙永平的工作信条。1999年工作至今,他亲历了银川园林从“零星点缀”到“全域景观”的巨变。“最初全市仅有几处简易花坛,如今,年均布展花卉超百万盆,立体绿雕、生态花境已成常态。”他感慨道。
孙永平最自豪的是见证了城市绿意的生长:“过去市民见花就惊喜,如今大家会讨论花艺设计,这说明美丽银川已从‘风景’变成了‘生活’。”孙永平说得很朴实,“看到市民游客在花展上开心的笑容,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与时间赛跑,守护花期
“史老师,北京运过来的万寿菊苗要晚到10天。”8月中旬的一天,第七届中阿博览会前夕,这通电话让银川市绿化养护中心协调员史佳心头一紧。此时距博览会开幕仅15天,7万盆花苗的延迟意味着后续环节需压缩至5天内完成——对娇嫩的花卉而言,近乎绝境。
34岁的史佳已从业6年,她的战场是一张布满时间线的调度表。紧急启动备用苗源、测算运输温差、监控GPS轨迹……72小时内,她从山东协调的替代花苗连夜运回银川。“每盆花都有最佳‘登场状态’。”她解释,“万寿菊需含苞启程,夜间运输减损耗,车内铺保湿毯防干燥。”那几天,她的手机成了热线,直至8月27日花海完美绽放,她才松了口气。
中阿博览会只是她全年数十场花展协调的缩影。春季花卉培育任务分配、夏季公园广场花境打造、冬季温室花市……史佳需为每场活动定制“花卉生命时间表”。2025年银川市最大规模立体花坛布展中,她协调200余车次花卉运输,实现零损耗交付。“我们的工作不仅是调度,更是守护花卉从田间到展台的每一公里。”史佳说。(记者 周昕 陈思 文/图)
【记者手记】
绽放,在花开之外
在每年的重大节庆活动期间,银川诸多主干道花卉造型多样美观,万千游客漫步花海,拍照留念,笑语盈盈。而在这绚烂之下,是设计师的创意迸发、养护员的汗水浇灌、协调员的昼夜奔忙。他们以花为媒,不仅打造了一场视觉盛宴,更编织着银川生态宜居的城市理想。
“花卉展终会落幕,但匠心不会。”张颖在设计稿上勾画着明年方案的雏形;孙永平在温室里检查新苗的长势;史佳已开始制定冬季花卉育苗预案——他们的故事,正如秋菊般,在岁月沉淀中次第绽放,静默却深刻地装点着一座城的四季风华。
几天的采访中,记者记住的不只是一片绚烂的花海,更是那群默默耕耘的人。那些身影依然清晰:他们低头修剪时滴落的汗,勾勒草图时发亮的眼,协调调度时紧绷的弦。这些才是这个秋天最厚重、最恒久的风景。(记者 陈思 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