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岁月沧桑的银巴古道,如今成为岩羊的家园。
头羊“老黑”前脸和头角伤痕累累。
聂洧向岩羊群抛撒玉米粒。
岩羊下山觅食。
悬崖峭壁上的王者。
势均力敌的战斗。
体态健硕的公羊。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单位提供)
“老黑”走了。
距银川市区45公里,贺兰山苏峪口的深处,活跃于银巴古驿的这支岩羊群一夜间没有了“首领”。
尸体是在黎明时分被发现的,“老黑”安静得不像死去的样子,斜躺在日夜腾挪跳跃的崖壁间。
“老黑”因通体毛色黑亮、身形魁梧,而得名。
骚动片刻,羊群很快安静下来,个别羊路过“老黑”身旁低头嗅嗅就走了。
自然的生存法则从不容许长久悲伤。
谁是下一个“老黑”?
一场关乎羊群领导权的较量正悄然上演。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两位岩羊科普员聂洧和宁晋,在合适的距离观察着、判断着这一切。
“决战”三清观
苏峪口银巴古驿北侧有座古刹三清观,其后山是“老黑”这支岩羊群的大本营。这座有800年历史的道观,是“老黑”家族繁衍生息的家园。
“你看,它脸上有一片都秃了,这都是伤疤,很多伤好之后没有长毛……这都是频繁打斗的结果。‘老黑’的这支羊群活跃于三清观方圆不超过3公里的范围。这片领土是‘老黑’率领族群打拼出来的。”聂洧在整理照片时说,就连“老黑”平常喝水吃草的时候,其他公羊都不敢靠近。
高昂着头颅,始终占据地势高处,在群体中保持中心位置,并优先享用最好的食物和水源……“老黑”通过一系列行为展示至高无上的权威。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头角布满深浅不一的小坑,羊头上伤疤累累,这是“老黑”率领和保护族群的一枚枚勋章。
“老黑”死后,公羊们也渴望这份荣誉,更觊觎着“老黑”的羊王宝座。羊群中三只年轻力壮、体型健硕的公羊脱颖而出,被族群推向权力舞台中央。
丛林法则下,自然没有周泰伯“三让天下”至德之“羊”出现。
贺兰山的动物们只认准弱肉强食这条王道。
事实上,在“老黑”的生命进入倒计时后,在日常进食、交配等环节中,公羊们已然是摩擦频频,争斗不断。
“两只势均力敌的公羊会保持约5米的距离,互相凝视,低下头随时做好俯冲姿势,抑或在近处将前腿高高抬起,准备借助落地的惯性用角顶对方。”聂洧不止一次近距离观察到公羊之间的剑拔弩张。
火药味日益浓重,“决战”的日子即将到来。
春去夏来,三清观周围郁郁葱葱、草木旺盛。
经过激烈的“三进二”角逐,“二进一”决斗在一个午后开始。
没有预告,羊群自动退后,母羊们带着幼崽观望着。
两只公羊会后退几步,随后拼尽全力冲刺,在相撞的瞬间发出“砰”的巨响。它们的角精准地钩住对方的角,角力开始。
年轻公羊总带着莽撞劲,后蹄刨起土尘,低头冲刺。年长公羊稳立不动,只在双角即将撞击的瞬间受力侧头。一时间,难分伯仲。
年长公羊毕竟久战沙场,擅长借力攻击,借势一挑,年轻公羊踉跄侧翻,尘土沾满脖颈。
获胜的年长公羊则昂首挺胸,发出几声短促的“咩咩”叫,宣告自己的统治地位。
头羊争夺获胜者不仅获得与雌性交配的优先权,还承担着领导群体的责任:决定群体的迁徙路线、觅食地点和休息场所。
“据我们观察,新头羊似乎没有‘老黑’在位时那般权威,其他强壮公羊似乎还不是那么服气,零星的战斗一直持续。”宁晋说。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在贺兰山,岩羊群的头羊并非永远保持权威。当出现更年轻强壮的挑战者时,权力更替会再次上演。
只有确保群体始终由最强者带领,岩羊们才能在严酷环境中生存下去。
饱经战斗摧残的“老黑”说明了这一切。
新头羊该如何确立新秩序?
我们拭目以待。
共生贺兰山
“叔叔,我怎么看不到山上有岩羊。”宁晋在为孩子们科普时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作为羊家族中擅长伪装的岩羊,懂得如何把自己“藏”进贺兰山。
“人们要仔细看,特别是岩羊动起来才能发现。它们身体颜色与枯草木和岩石极为相似,极易隐藏。”宁晋说。
明明川区水草丰美,偏要去危险的峭壁,又要隐藏自己,岩羊们这是何苦?
原来,这是岩羊为躲避天敌,在漫长进化中的抉择。
在岩石间腾挪闪移、来去自如,岩羊几乎是峭壁上的王者。
贺兰山教会生灵们的,不仅是如何赢得战斗,而是如何智慧地生存下去。
“但峭壁并非高枕无忧,危险总是不期而至。”聂洧说。
去年10月,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水沟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在执行日常动植物监测任务时,记录到了金雕捕食岩羊的震撼场景。
视频画面中,一只金雕紧紧抓住岩羊脖颈处,用力拖拽,与之激烈角逐,而另一只金雕则在远处警惕地守望。
岩羊在贺兰山动物们的食物链上处于重要位置。
前不久,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在对放归贺兰山的雪豹“F1”,经过对其粪便的食性分析得出结论:雪豹吃得最多的是岩羊。
当下,“老黑”家族中新头羊面临着贺兰山生态链日益完善的新压力。
新头羊必须明白“老黑”时代高卧山崖的安逸日子一去不复返。
同时,通过弱肉强食竞争上位的新头羊,不得不面对大自然另一条法则——优胜劣汰的平衡法则。
贺兰山生态日渐向好,家族开始强敌环伺,新头羊不得不率领族群将身体机能发挥至极限。
面对天敌攻击,在近乎90度的绝壁上,岩羊使用灵巧四蹄上演绝处逢生的奇迹。
新头羊十分懂得家族繁衍至今的密码: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
现在,“老黑”家族一般很少下山,登上天堑绝壁,处在险峻之巅的岩羊,常常让猎食者无可奈何。
贺兰山的生物链环环相扣,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在对峙中抗衡,此消彼长。
即便没被捕食者猎杀,自然死亡的岩羊对生物链有着巨大作用。
聂洧曾在拍摄鸟类时,目睹这样一幕:一处背风的岩石下,岩羊尸体已经僵硬。一只硕大的秃鹫在高空缓慢地盘旋,它的翅膀几乎不动,只凭气流托着,一圈又一圈。
“噗”一声落在离尸体几步远的地方,观察片刻。接着,第二只、第三只……一群秃鹫默契地围拢过来。
一拥而上,场面顿时变得忙乱而有序。
秃鹫将头深深埋入岩羊腹腔,将内脏一一囫囵吞下,坚硬的喙可以轻松把皮毛和肌腱强行扯开……片刻工夫,岩石上一片狼藉,碎肉和白色的碎骨散落四周。
就在秃鹫们大快朵颐之际,一只赤狐在背后静静地等待。迟来的乌鸦更是焦急地飞上飞下,这里的“剩饭残渣”是它眼中不可错过的盛宴。更别说,乌鸦之后,密密麻麻的蚂蚁已然出洞,列队向啃噬殆尽的岩羊骨架行进……
“在海洋,人们常说‘一鲸落万物生’。在贺兰山,‘一羊落万物生’丝毫不夸张。”聂洧坦言。
据了解,自开展封山禁牧和生态修复后,贺兰山岩羊种群数量从2000年的7000只增加到现在的4.1万只。日渐庞大的岩羊种群给贺兰山生态也带来不小威胁,而雪豹、金雕等顶级捕食者的加入,让生态链更加平衡,也让岩羊种群得以更好持续繁衍。
而“老黑”家族和贺兰山上大大小小的岩羊群一样,都被连在生物链上,一头系着生,一头系着死,再通过生物链回环到生,守护着大自然亘古不变的秩序与平衡。
银巴古驿话知己
在苏峪口银巴古驿,有一段历经风雨仍屹立不倒的明长城,在长城山下,是聂洧、宁晋两人和“老黑”家族默契的晨间会合点。
“‘老黑’,下山吃粮喽~”……
虽然“老黑”已死去,但它的名字却延续下来,成为辨别其后代族群的“代号”。
抛撒着玉米粒,聂洧开始吆喝。
一会工夫,山头上几只岩羊已探头探脑地向山下瞭望。
不着急下山。
生性警惕的新头羊在等待、观望。
等聂洧一次又一次地催促,等玉米粒铺得再厚一点,等一切彻底归于平静。
今年,银川地区雨水较多,贺兰山草木旺盛,岩羊们食物充沛。
山顶几只岩羊前蹄蹭着地面,可始终不迈一步,圆滚滚的肚皮仿佛在告诉聂洧:“我们有的是等待的资本。”
这得拿出点看家本领了,聂洧耐下心继续呼唤。
投喂开始有节奏:宁晋将盛有玉米的铁桶倾斜,用手搅拌,发出哗哗的清脆响声,每撒一把便后退半步,玉米粒呈扇形洒落。
相比于野草,富含碳水的谷物诱惑力是巨大的。
随着头羊向下缓缓移动,其他体态健壮的岩羊蠢蠢欲动,开始下山。
“快看,右侧山头有一只。”
“我看到了,正前方,12点方向,已经到半山腰了。”
“在哪?在哪?”
“怎么又没了……”
被限制在安全距离外的研学团小朋友们睁大双眼,七嘴八舌开启“找羊模式”。
与“老黑”家族相处多年来,聂洧和宁晋坚信一个道理:野生动物与人类之间存在着超越物种的信任,只要给予足够的尊重与耐心,自然的馈赠远比想象中丰厚。
挺着一对庞大头角,头羊威风凛凛地率先出现,确认安全后,开始享用边缘部分的玉米粒。
其他岩羊尾随其后,霎时间,刚才的空地,围满了进食的岩羊。
宁晋继续缓缓抛撒玉米粒,安抚着岩羊警惕的情绪。
“在这种时候,就可以拍点岩羊的日常活动,发发视频号啥的,也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岩羊科普。”聂洧偷偷从口袋里摸出手机,近距离拍摄岩羊“吃播”画面,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野生岩羊群从来不是被驯服,而是选择了相信人类。”这种信任始于十多年前护林员的投喂传统。
咕噜咕噜……岩羊们灵活地挑拣玉米颗粒,低头大口咀嚼。
这场持续一小时的晨间盛宴即将结束。
与来时的小心翼翼不同,离开时,二三十只岩羊快速向山上奔去,不停地在山岩间腾空跃起,消失在视野中。
“他们有‘哨兵’,会站岗。”“岩羊蹄底的四层结构会适应岩壁裂缝。”“冬季深棕色的皮毛会随季节褪成浅灰。”……工作室里,聂洧将自己多年来拍摄的岩羊以及其他动物的照片一一讲解给孩子们。
“在冬季山里食物匮乏的时候,这种投喂方式可以帮助到岩羊。我们不是在救助动物,而是在修复人类与岩羊断裂的信任链条。”聂洧坦言。
而死去的“老黑”和它留下的族群,已成为聂洧和宁晋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山野知己”。(记者 何耐江)
采访中,入秋的贺兰山从空中俯瞰,山脉连绵,云雾缭绕;行走在山中,鸟鸣声、松涛声不绝于耳,野生岩羊时常在山间跳跃,运气好时还能偶遇赤狐、石鸡、金雕等“生态精灵”。
山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据统计,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分布有野生脊椎动物329种、野生维管植物649种、苔藓植物204种……变绿后的贺兰山让雪豹、沙冬青等珍稀野生动植物重回大众视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年来,这一重要理念照亮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为动物“退让”,也是为人类谋福;为生态投资,更是为发展增绿。以岩羊为代表的野生动物是贺兰山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自然生态,就是守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我们欣喜地看到,前不久,在贺兰山进行野化放归的新疆普氏野马种群再添新丁,多只雪豹的活动范围存在重叠,青铜峡库区和南华山中引入的麋鹿生下11只幼崽……这些案例都印证了,在我区,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食物链不断完善,稳定的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精心呵护黄河,推进贺兰山等“三山”生态保护修复,需要我们每个人将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于野生动植物保护行动之中。
青山不语,绿意长生。“两山”理念如一缕清风,悄然在贺兰山扎下深根,与奔涌的黄河水共鸣,相信在宁夏大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必将成为现实。(记者 何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