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宁夏故事
为了祖国和人民,我们不能后退半步
——听宁夏三位老兵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
2025-10-26 08:41:08   
2025-10-26 08:41:08    来源:宁夏日报

  75年前,鸭绿江彼岸的三千里河山,陷入战争。

  75年前,“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呐喊声响彻神州。

  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郭宏光、王登洲、魏天录三位老兵,听他们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他们说,为保家卫国,早已把一切交给了祖国。

  王登洲:就算牺牲也光荣

  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消息传来时,25岁的王登洲正在解放军石家庄步兵学校任教。怀着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他毅然报名,在1951年的一个夜晚跨过鸭绿江,开始了长达4年的艰苦战斗。

  在朝鲜,王登洲担任68军后勤部汽车连汽车队副队长,承担起往前线运输保障物资的重任。当时,敌军为切断我军对前线部队的补给,日夜不停地轰炸运输通道。王登洲回忆:“白天把车伪装起来,日落后才敢出车。狡猾的敌人用大飞机在高空投照明弹,再用小飞机打汽车。”

  一次执行夜间抢运任务时,敌人的轰炸机发现了王登洲驾驶的汽车,紧追不舍。王登洲凭借娴熟的驾驶技术,利用山路急弯变速前进,成功躲过第一枚炸弹。敌机回旋后再次瞄准投弹,他猛踩油门、急刹、又迅速倒车,炸弹在车的侧前方爆炸。等敌机飞过去,王登洲突然感到右胸火辣辣地疼,用手一摸,竟然是一块滚烫的弹片!

  原来,这块弹片击穿了驾驶室的窗柱,扎透了厚厚的棉衣,最后嵌在了他的胸膛。王登洲顾不上止血,拔掉弹片,驾驶汽车把弹药送到了前线。

  在朝鲜的前三年,王登洲和战友们几乎吃不上热饭和蔬菜。天寒地冻,他们就在阴暗潮湿的防空棚铺些干草和树叶睡下。老人至今记得,有时候睡醒发现,衣服被牢牢地冻在地上,扯都扯不下来。但越是环境艰苦,想法也越是纯粹:“我们只有一个信念,打倒敌人,保家卫国!”

  如今,99岁高龄的王登洲老人还保存着一张与朝鲜儿童的合影。照片里,他站在汽车前,扶着孩子的肩膀,意气风发。每当翻看照片,那段烽火岁月的记忆便涌上心头:“我们那一代人是从地主和日本人手里解放出来的穷孩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加上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我们斗志坚强,没有顾虑,没有私心,就算牺牲也光荣。”

  魏天录:每一步都踩着生死线

  “1951年春的临津江,江水结着冰碴子,风大得能把人吹倒,我们要趁着夜色突破敌人的火力封锁,每一步都踩着生死线!”回忆起抗美援朝的日子,96岁的老兵魏天录仿佛回到了昨天。

  那是他戎马生涯里刻骨铭心的记忆。

  1951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魏天录随所在部队65军193师579团,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4月17日,在战前紧急动员大会上,魏天录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年4月22日,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的炮声骤然响起,志愿军将士开始了排山倒海的反击,魏天录是其中之一。

  “身边战友有的被弹片穿透大腿,有的全身燃烧着火球,但没有一人停下脚步。”魏天录说,面对“联合国军”的地雷、电丝网和飞机扫射、轰炸,大家奋勇冲锋,江水被鲜血染红,却无一人退缩,因为多往前冲一米,胜利就多一分希望!

  胜利,用鲜血和牺牲换来!战友们说: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不能后退半步!

  后来,魏天录等人在一个山头遭敌军空袭受伤,被迫回国养伤。伤愈后,他再次踏上朝鲜战场,担任卫生班护士,直至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在朝鲜战场,魏天录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朝鲜政府授予的军功章2次,荣获抗美援朝纪念勋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如今,住在中宁县石空镇倪丁村的魏天录,经常向大家讲述自己亲历的抗美援朝故事,并告诉大家:“不管多少岁,我都会继续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做一名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郭宏光:哪里有困难就往哪里走

  “我曾四次踏上朝鲜的土地。”10月22日,98岁的抗美援朝老兵郭宏光坐在银川市西夏区自家的小院里,向记者讲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1951年,在云南剿匪斗争中腿部负伤的郭宏光正在大理养伤。此时,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正发起第五次战役。

  得知前线战事激烈,郭宏光再也坐不住了。他撕了自己的二等乙级伤残证,主动请缨奔赴朝鲜战场:“哪里有困难,我就往哪里走。”这位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兵,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当年6月,他拖着尚未痊愈的伤腿抵达朝鲜,在7月至8月间,投身于铁路抢修任务。

  当时,为了拖垮志愿军前线,美军飞机频繁轰炸交通线。“敌机不来,我们就抢修。敌机来了,我们就躲进防空洞,等飞机一走,马上出来接着干。”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郭宏光仍能清晰地听到耳边震耳欲聋的炮火声。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中,志愿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建成一条炸不断、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1953年,他两次入朝运送物资。1957年,他主动申请赴朝,将长期坚守的后勤部队战友换回国内休整。直到1958年5月,他才正式回到祖国怀抱。

  回国后,郭宏光选择留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第23军继续服役。“我想离朝鲜近一点,”他说,“万一再打仗,我就能第一时间出发!”

  1964年,郭宏光从部队转业至地方,被分配到宁夏工作,从此扎根西北。他谢绝特殊照顾,也从不向组织提要求。如今已近百岁的他,依然独居在农家小院中,不愿成为儿女的负累。

  “活到老,学到老,意志要磨炼。”郭宏光笑着说,“我这辈子,一直以焦裕禄、王进喜为榜样,可总觉得还差得很远。”他的身后,阳光洒在藤架上,他种的南瓜、玉米已经熟透。(记者 周一青 马丽)

【编辑】:王小梅
【责任编辑】:邹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