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文化周刊
2018.12.13第五期
2018-12-13 07:38:24   
2018-12-13 07:38:24    来源:宁夏日报

【文化周刊·旅游休闲】 【文化周刊·美术风尚】 【文化周刊·六盘山】 【文化周刊·映像】

1.jpg

  挑个假期,感受一下营地教育 

  核心提示:一种将旅游、学习、互动和生活体验整合在一起,满足家长复合式需求的“营地教育”模式,正在悄然兴起。

  营地教育好玩吗?孩子们又能收获些什么?来“UP!”寻找答案。

  这是“每个人的地球村”

  土生土长的宁夏女孩陈舒是营地教育的试水者。在墨西哥、意大利、匈牙利和以色列学习生活了4年,并游历了40多个国家,陈舒充分感受到视野带给自己的变化,让更多的孩子看到多元世界的想法也越发强烈。2012年,她放弃了以色列高薪工作,带着营地教育理念回到宁夏。

  2013年初,陈舒发起并和朋友们一起建立了“UP!”宁夏国际英语夏令营。在这个营里,没有老师和学生,只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哥哥姐姐和朋友;没有教学与考试,只有分享与思考;没有竞争与批判,只有合作与探讨……

  曾有人将营地教育形象地概括为“没有围墙的学校”。“没有围墙”体现了营地开放的环境和氛围,“学校”体现了营地输出教育内容的本质。在“UP!”,营地更像是“每个人的地球村”。

  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是“UP!”最具吸引力的元素。你可能会遇到巴西志愿者教你跳桑巴,你也可能遇到西班牙志愿者教你弹吉他,你还可能遇到意大利志愿者教你唱歌剧;当然,你也可以教他们弹古筝、练书法、画脸谱、打太极。

  “每年招募的外国志愿者都不一样,我们会尽量选择不同国家、有不同文化背景,且喜欢孩子的优秀志愿者,并经由专业教育工作者再次筛选。他们会准备多样化的课程内容,比如不同国家的文化分享,人生经历分享,以及特长技能分享等。”陈舒说,至今已有近50个国家的60多名志愿者参与其中。

  “经常有家长问我,参加你们的活动能不能提高英语成绩?事实上,我们不强调英语学习,重要的是孩子们如何用最有限的词汇表达丰富的意思,和不同国家的人沟通交流。”陈舒笑着说。

  活动才是营地教育的核心内容。开启思考大门的寻宝之旅、鼓励勇敢表达的分享会、身怀“绝技”的志愿者传授“绝技”的兴趣课……每一项活动的设计,都凝聚着营地教育的理念:通过“沉浸式”“体验式”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去创造新的可能;培养孩子成长中需要的独立性、灵活性、适应能力、自我引导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领导力以及多元化的思维模式。

  从“地球村”回来的孩子长大了

  10天的营地教育,带给大多数家长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孩子回来之后长大了。”

  “对于妹妹来说,在“UP!”的那10天,可能是她很开心的一段时光。”营员小笛(化名)的姐姐在给陈舒的短信里这样写道。

  小笛是西吉县一名普通农民家的孩子,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西吉县城。4年前,小笛的姐姐第一次听别人说起“UP!”便给妹妹报了名,作为贫困户免费参加了那年的活动。

  “起初,我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让她去玩玩,到外面开阔一下眼界。没想到回来后,她整个人都变了。”小笛的姐姐说。因为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小笛以前一遇到不愉快或心情不好,就喜欢摔门而出或大发脾气,但这次回来之后,家人感觉她发脾气的频率少了很多,也不再由着性子顶撞父母了。

  “最主要的是她的性格开朗了,不再敏感自卑,什么事情都愿意去尝试,对于未来要做什么、要去哪里开始有了期望与规划,并且真正开始努力,踏踏实实去学习,她开始相信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这番被我们说烂了的道理。”小笛的姐姐欣慰地说。

  在大一学生小玲(化名)的书架上,最醒目的地方摆放着的是她参加“UP!”国际夏令营的毕业证。2015年第一次走进这个“地球村”,小玲就成了“UP!”的忠实“粉丝”。在最紧张忙碌的三个高中暑假,小玲早早计划,压缩好自己的学习日程,连续三年报名参加了“UP!”。

  对此,小玲的妈妈一直不解,这个夏令营有什么魅力让女儿如此着魔?直到她通过微信群,看到孩子们丰富多彩的活动、轻松愉快的课程、五花八门的体验,尤其参加运动会、篝火晚会、做手工、画T恤、包饺子、远足时那一张张灿烂无比、清澈见底的笑容,以及女儿因学习压力久违的开怀大笑,答案不言而喻。

  “看到女儿变得自信、快乐、收获了朋友,学习并成长,我觉得自己的担心多余了。”小玲的妈妈说,今年暑假,女儿放假回来,又以志愿者的身份报名参加了“UP!”。

  6年来,作为宁夏营地教育的探路者,“UP!”从夏令营扩展到冬令营,从宁夏走入香格里拉,走进新西兰,将“粉丝”圈从本地拓展到北京、上海、山东、重庆,不仅让宁夏的孩子看到了世界,也让世界看到了宁夏。(记者 张 瑛 李 徽)

  ●相关链接●

  什么是营地教育

  美国营地协会1998年给出的定义是“一种在户外以团队生活为形式,并能够达到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持续体验。通过领导力培训以及自然环境的熏陶帮助每一位营员达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灵方面的成长。”

  营地教育形式多样,其共同点是体验式学习,让青少年在富有创造性的营地活动中,深度探索自己、发现世界。


宁夏登上珠峰之巅第一人—— 

马兴江:用脚步丈量世界高度

res07_attpic_brief.jpg

过冰裂缝和攀爬陡峭的冰壁。 图片由马兴江提供

  “轻负重徒步越野形式,每天徒步21公里至33公里,当晚在固定地点扎帐宿营,总共是5天4夜,计划明年4月开始。”12月11日,马兴江看着“精英戈壁挑战赛”路线图策划着下一段探险之旅,“扎帐宿营的地点似乎并不是最完美的选择,需要再慎重的研究一下。”

  今年42岁的宁夏汉子马兴江由衷地喜爱户外探险。从沙漠到雪山,都留有他的探险足迹。

  2010年7月,马兴江开车探险穿越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首次探险成功,让他从此与探险运动结下不解之缘。随后,他利用3年时间成功探险穿越罗布泊、阿尔金山、可可西里、羌塘四大无人区。

  2013年起,马兴江开始尝试高海拔攀登和高山探险摄影,并成功登顶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站在玉珠峰顶,马兴江却遥想着珠峰之巅。“登顶珠峰这个念头在心里好多年了,此前家里人都很担心,一直持反对意见,接连几次成功探险后,特别是这次成功登顶玉珠峰后,家里人开始给予我更多的信心和支持。”马兴江说。

  2017年,马兴江下定决心,首次尝试攀登珠峰。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出发,乘坐直升机到达卢卡拉机场,徒步向珠峰大本营进军,这里海拔已达5300米。在这里,马兴江和队友们开始了长达40天左右的适应性训练。大本营之上还有4个营地,分别是海拔6000米的C1、海拔6400米的C2、海拔7300米的C3、海拔7950米的C4,C4营地之上就是地球之巅——珠峰峰顶。

  “因为登山过程不允许出任何差错,所以适应性训练尤其重要,40天左右的高海拔训练主要是让大家更好地适应高原反应和高强度下的登山节奏,项目有冰坡行走、结组训练等一些技术及装备的熟练应用。”马兴江说,正式入驻大本营之前,必须在徒步适应过程中先完成海拔6145米的罗布切峰的攀登,然后分多次从大本营到C1、C2、C3营地来回拉练。

  5月19日,马兴江朝着梦想进发。从C1到C4营地的攀登过程,他用顽强的毅力进行着自我挑战。当攀登至海拔8700米时,突发的暴雪和狂风埋没了攀登的路线,也埋没了马兴江首次尝试就能登顶珠峰的憧憬。马兴江不得不遗憾放弃冲顶,选择平安下撤。

  仅仅100多米,望着那触目可及的顶峰,马兴江内心自有几分遗憾,但在他心里,更多的还是对珠峰的敬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或许就是珠峰的魅力所在吧,登顶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次次的失败告诫我们,你需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

  今年5月8日,马兴江再度从珠峰大本营出发。“过了C4营地,就要进行最终的冲刺了,这是最具挑战性、也是最危险的一段路,很多登山者就是在这段路上因为脑水肿、肺水肿等突发疾病或力竭、意外滑坠而永远留在了雪山上。”马兴江说。

  尼泊尔时间5月15日20时30分,马兴江从C4营地出发,半小时后,他突然发现前方队友头灯晃来晃去,而不是统一照射向峰顶方向。凭着曾经攀登慕士塔格峰时的经验,马兴江判断是早出发的登山者迷路了。等接近前方队友后,确认大雪已将路绳埋没,因为害怕遇到冰裂缝,谁都不敢乱动,只有一个向导在雪坡上小心翼翼地踩着Z字型线路找路绳。不知道等了多久,无助感侵袭着每一个人,个别队友动了返回C4营地的念头。此时,向导的头灯闪了闪,示意他找到路绳了。马兴江紧跟向导继续攀登,于次日7时成功登顶。那一刻,马兴江把鲜艳的五星红旗和印有“塞上江南,神奇宁夏”字样的旗帜在雪山之巅高高举起。

  在珠峰峰顶停留大约一小时后,马兴江开始选择下撤。“体力透支、氧气耗尽、意外滑坠、操作失误等原因极易造成意外,往往下撤比向上攀登更为凶险。”马兴江说,对于攀登珠峰来说,只有完全撤离至珠峰大本营,才能算圆满成功。

  5月16日16时45分,马兴江下撤到C2营地,经过一夜休整,于17日13时安全撤离到珠峰南坡大本营,成为宁夏本土登顶珠峰的第一人。

  “与其说是我征服了珠峰,不如说是珠峰接纳了我。”马兴江说,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珠峰”,只要不言放弃,勇往直前,终有一天会登顶人生的“珠峰”。(记者 王 刚)


瑜伽魅力

res04_attpic_brief.jpg

  12月12日,在银川建发大阅城一家瑜伽健身馆,瑜伽爱好者正在进行空中瑜伽训练。眼下正值寒冬,户外气温骤降,室内运动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青睐。 记者 马楠 摄


六子姐和鱼头泡饭


  午时,银川市金凤区雪绒巷渐渐热闹起来。饭菜香若有似无地飘散,吸引着食客从四面八方涌到这里。满载幸福的味道,是对味蕾最好的犒赏。

  这里的每家饭馆都有独特的风味,六子姐家的鱼头泡饭远近闻名。关于这道菜,流传着一个十分有趣的民间故事。相传,清代诗人郑板桥曾在潍县任县令,某次视察灾情途中在一船家借宿。老船家烧制鱼头泡饭款待这位好官,郑板桥尝后欣喜,作诗一首“大鱼买去送财东,巨口银鳞晓市空,更有诸城来美味,鱼头泡饭玉盘中”,大为称赞。船家说自己年老却体健,正是此菜的功劳,后来鱼头泡饭便在民间盛传。

  如今,鱼头泡饭“重出江湖”。六子姐家的鱼头泡饭注重的,便是它的营养价值。厨师出身的六子姐,拥有多年餐饮经验,对她来说,一个真正的厨子,挑选原料好比挑选另一半,不将就不勉强。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她和徒弟们在每一份食材上都讲究到极致。千岛湖的鱼,肉质紧实,腥味轻淡,鱼头个大肥美,鱼汤浓醇。五常大米蒸出来的米饭,颗粒分明,晶莹饱满,最适合泡饭。

  六子姐跨越千里精心选用食材,只为那一份她最拿手的鱼头泡饭。“千煮豆腐,万煮鱼”,作为一道传统的鱼肴,红烧是最好的烹调技法之一。红烧出来的鱼头,每块鱼肉和鱼骨都入透了味,烧好的鱼头用白砂锅盛装端上桌,极具视觉冲击力。鱼头砂锅中舀上几勺鱼头汤,浇在米饭碗里,汤匙把鱼汤与米饭拌匀,米饭被酱色的鱼汤染成白酱相间的颜色,说成酱油饭似乎也不为过。立时鱼汤的香味拌着米饭的香味在鼻间荡漾,勾人食欲。

  虽用外地料,却做本地菜。以食物为媒介,以味觉为琴弦,为了迎合宁夏人口味,六子姐推出多种口味供人选择,让不同食客找寻一份记忆中的感动。(寒池)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石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