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和一壶茶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吴忠,传统兰州牛肉面和吴忠早茶融合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现象——早茶拉面。
“吴忠的早茶拉面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吴忠坊间流传的一句话。饮食在吴忠独具特色,品种繁多,品味独特,因而有“吃在吴忠”的美誉,早茶拉面便是其中特色之一。
(一)
冬至晨曦,吴忠市利通区大街小巷灯火通明。
胜利镇富荣社区居民王伊莎和闺蜜们赶早相约。
“早7点,吴忠新区老杨记德福牛肉拉面,两天前就订好雅间了。”
“冬至吉祥,不见不散!”闺蜜们在微信群里回复。
6时30分,王伊莎出门了。
“尝鲜的人很多,再晚点拉面馆门口就没有停车位了。”王伊莎告诉记者,她经常和亲朋相约,品尝吴忠早茶拉面。
推门而入,拉面馆内陈设古朴典雅,香气扑鼻而来,环境干净整洁,服务员热情问候;大堂里高朋满座,吃着面、喝着茶、聊着天。
30余种拉面、八宝茶、有机小菜、风味面点等样品,摆列在大堂封闭间内,触动着人们的味觉神经。
拾阶而上,早年间百姓使用的收音机、缝纫机、收纳箱、试妆镜等老物件被收藏陈列在古色古香的餐厅一角。
一壶蜂蜜玫瑰酱八宝茶,6道凉菜,4盘面点,一盘牛肉,一人一碗拉面,一个鸡蛋。
王伊莎和闺蜜们开启周末的幸福时光,边喝边聊,不经意间就到了11时。
“吃完早茶拉面,中午就不再吃饭了。”大家茶足饭饱。
王伊莎告诉记者,早茶拉面文化在吴忠从兴起到成风,约有40年光景。
环境、健康、服务、氛围等因素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消费。
吃拉面喝早茶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一种文化交流符号。
繁忙琐碎的日子,在一壶又一壶的八宝茶中慢了下来。
(二)
面馆里,一位62岁的微胖老人一边叮嘱服务员倒水,一边瞧着从厨房传菜梯传上来的拉面和牛肉,忙得不亦乐乎。
“面的分量必须要给足,水必须是纯净水,牛肉必须是早晨6点刚出锅的新鲜肉,拉面汤必须是煮过牛肉的纯肉汤,八宝茶必须清洗3遍才能上桌……”老人提醒服务员。
老人名叫杨德福,兰州人。
1980年,22岁的杨德福跟随父亲从兰州辗转到吴忠。
“父亲以前是做餐饮的,38年前,冲着吴忠水旱码头的名气,举家迁至吴忠。”杨德福操着一口浓郁的吴忠腔说。
“拉面文化,发端于兰州,创新于吴忠。”杨德福说,全家人落户吴忠时,父亲见大街小巷没有一家拉面馆,当即决定在吴忠街心公园开了当地首家拉面馆。
从街头一间40平方米的帐篷店开始打拼,经过小平房、楼房,再到2016年搬迁至吴忠新区500平方米装修古朴典雅的拉面馆,杨德福的四次转型之路苦中有幸福。
2000年后,吴忠大街小巷的拉面馆越来越多,杨德福开始苦苦思索如何把生意做热。
“吴忠人喜欢在家里、杂碎店喝早茶、吃饼子。如果将兰州拉面与吴忠八宝茶融合在一起,是个啥效果?”老杨当即决定试试。
伴随着杨德福的尝试,吴忠早茶拉面就这样走进当地人的视线里。
“兰州拉面馆里,只有小菜、牛肉、鸡蛋;而吴忠拉面馆里,还有八宝茶、风味面点、蜂蜜,喝茶吃面聊天,享受休闲时光。”杨德福告诉记者,吴忠拉面市价从起初的3两粮票到如今的8元钱,面肉汤不添加任何东西,走的是绿色高端休闲路线。
时至今日,吴忠早茶拉面馆有370余家,覆盖率在全国各个城市中居首。
每逢周末,吴忠早茶拉面馆内接待的来自银川等外地顾客占比40%。
作为把早茶拉面引入吴忠的第一人,杨德福不仅带动了当地拉面早餐潮流,更将一份创新、拼搏精神传递给每一名饮食经营者。
(三)
每天凌晨4时起床,招呼拉面师傅开始一天的忙碌,和面、熬汤、配料……
一碗面下好,舀上一勺牛肉汤,撒上葱花、香菜、萝卜片,浇上辣油……
杨德福10年前聘请的吴忠籍服务员马萍,如今另起炉灶,也成为一家早茶拉面馆的老板娘。
“吴忠历来是商贾往来的水旱码头,大部分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吃个早餐聊聊天,生意也谈出来了,感情也联络好了。”马萍说。
“我以前常常谋划着把吴忠人的健康生活方式融入到拉面文化中,每天早晨喝一盅八宝茶是非常养生的。为了推广这样的生活习惯,我在店里泡煮八宝茶。”马萍说。
马萍300平方米的拉面馆里,有散客区,有卡座,还有雅间。记者了解到,一家400平方米以上的拉面馆,装修费用在100万元以上,这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拉面馆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吴忠人喝早茶吃拉面的学问很多:喝汤的拉面,吃肉的拉面,喝茶的拉面,醒酒的拉面。聊聊天,品品菜,就这样提提精神迎接新的一天。
利通区金星镇装修老板马军说,喝早茶吃拉面期间谈生意、交流感情,优于请人吃大餐,划拳猜令。汤清、面匀、味淡、肉香、菜爽、茶好、色正,这是自己喜欢选择早茶拉面的原因。
一壶八宝茶,香味醇醇,滋身养胃;一碗牛肉拉面,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一盘牛肉,嫩而不腻,入口鲜香……
这,就是吴忠早茶拉面。(记者 苏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