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椰风海韵,从新加坡前往马来西亚吉隆坡,途经马六甲古城,惊艳于这座沧桑古城独具魅力的“中国元素”。
马六甲是个港口城市,所处位置紧扼太平洋和印度洋咽喉。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保护对象的世界级古城,不仅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城市,和中国也有着很深的渊源:郑和七次下西洋五次到访;明成祖于1403年派尹庆出使马六甲与满剌加王朝苏门答腊王子互赠礼物,商议通商;明朝将汉丽宝公主下嫁马六甲苏丹……
古城四周,低丘浅阜,橡胶林连绵不断;海滨椰林遍布,渔村星罗棋布。此地盛产咖啡、硕莪、棕油、胡椒及各种水果,各类水产品和工艺品久负盛名。
与苏门答腊遥相对望的古城河村,像是走在江南水乡,灰瓦白墙的中国街因为庆祝新年挂起了大红灯笼,显得喜气洋洋。越往深处,建筑的风格也越来越多样,葡式、英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交相辉映。那些依山傍海、风格各异的古老房屋,那些蜿蜒曲折、高低起伏的窄街僻巷,无不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古城最负盛名的红屋,散发着欧洲中世纪的文化气息。鲜艳悦目的红色建筑群瞬间将人带入另一个时空。厚重的硬木、铁链、石墙坚实朴素,几百年前的雕木制天花板依然完好。红屋建于17世纪,是东南亚地区现存的最古老的荷兰式建筑物。300多年来,一直是荷兰总督的政府机关所在地,1980年改为马六甲博物馆,收藏葡萄牙人和荷兰古代兵器、稀有的古代钱币和邮票、在马六甲港口停泊的各类古代船只的图片、金银珠宝饰品,展示华人和马来人的传统婚礼民俗、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
1405年至1435年间,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郑和7次下西洋,5次登陆马六甲,传言还曾出手帮助过当时的执政王朝抵御北方之敌,当地人建碑立庙纪念郑和。
行经又名“中国山”的三保山,绿草如茵的山坡上是鳞次栉比的灰色石块砌成的坟墓,据说郑和当年常到此登山散步,远眺海天,后人便在郑和驻足之处修建了一座“三保亭”。山上有12000多座坟墓,是海外数量较为庞大的中国人墓群。
沿着山体转过来,到达三保庙的山门。三保庙,是当地华人为纪念郑和于1673年建成的。据说为保持正宗的中国元素,一砖一瓦均采自中国。三保庙飞檐翘角,红柱粉墙黛瓦,典型的中国建筑风格。四周大树环绕,林蔽树荫,清凉宁静。庙内有郑和坐像,上挂“郑和三保公”横幅,大门绘有两个身披战袍手执刀斧的画将,威严英武。门柱上书:“五百年前留圣迹,四方界内显英灵”。
庙前院内有一口井,名三保井,是马来西亚古老的水井之一。据传为郑和所掘,井水味道甘美,在无自来水之前,是全城唯一饮用水。传说喝了这口井的水,出门远游或下海捕鱼,遇到风浪会逢凶化吉。如今,它被誉为“许愿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喜欢绕着古井走几圈,默默许下心愿。
穿过残缺的古老城门,沿圣保罗山拾级而上,崎岖的阶梯旁不时出现参天古树。站在圣保罗山上,可俯瞰整座古城风光。古城街道两旁房屋建筑风格各异,许多商店招牌都写着繁体中文,很多店家和居民都会讲中国话。游客们坐上著名的“马六甲牛车”游览古城,车夫努力用汉语交谈,车篷两头如弯月般翘起,牛颈系着铜铃,悦耳的叮当声一直传到远处。(张慈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