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在全国蔓延以来,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故事。首当其冲的是医务工作者,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纷纷请缨,写下了“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书;紧随其后的是物资供给,一辆辆满载医疗器械、防护用品、蔬菜肉食的车辆,日夜兼程,紧急驰援;不能亲临一线的爱心人士,则积极筹措善款,购买疫区急需用品,把一个个大写的“爱”字,布满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整个中国,14亿人民像一个紧紧攥拢的拳头,奋起抗击着凶恶的病毒。
当我们为这些市队省队国家队的大爱大义讴歌时,那些来自生活底层,甚至是拾荒老人的慷慨解囊,倾其所有式的捐款善举,更是令人动容,感慨不已。让我们细数一下这些老人的义举吧:浙江一拾荒老人到社区捐款1万元。留名,知恩者。网友心痛地说,这笔钱他得攒多长时间啊;重庆87岁独居老人捐出毕生积蓄20万元,这笔钱她攒了30多年;沈阳卖爆米花的一位老人50年攒了2.5万元,他全部捐给了医院;山东日照68岁环卫工每月工资才五六百元,且自己还有基础病要花钱吃药,然而他在派出所扔下1.2万元,纸条上写有急转武汉,然后转身就走。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很多,我不想在此一一列举了,因为我已经有些承受不住,心被感动得快要融化了。
这些正能量的新闻获得了不少网友的点赞,普遍认为老人们拿出毕生积蓄是品德高尚。然而也有不同的看法:“当这些频繁的感动堆积在一起的时候,真的没让人感觉太温暖,反而是一种酸楚在心中萦绕……”有的网友这样说。有的网友建议,别再鼓励老人捐款了……
诚然,这些老人绝大多数都生活拮据,家境贫寒,让他们把养老钱、活命钱,甚至是吃药钱都一掏而空,实在是于心不忍,因为我们并未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在这里,我不对老人们的捐献进行评介,而是探讨一下这些老人为何会这样做?
我想,这些老人之所以这样做,一是他们都是心地善良的人,老子的“上善若水”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心田;二是这些老人大都历经风雨,人生坎坷,如今生活在太平盛世很满足,挺幸福,因而希望国家能长久平安,繁荣昌盛,所以他们都有一种“家国情怀”;三是这些老人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的道理还是深深懂得,当国家大难来临时,他们敢于挺身而出,不计个人得失,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由此看来,这些老人是社会的根基,是道德的标杆,是真善美的榜样,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直接将他们的爱心拒之门外。
不拒绝这些老人们的捐款,并非可以心安理得地“照单全收”。有个基层派出所的做法值得提倡。他们对于这些老人,尤其是贫苦老人,尽量婉拒,实在是盛情难却的先收下,然后考虑放进一种可撤销信托基金里,用年化收益行善,本金可以收回,以备万一老无所依。毕竟这些老人没过几天好日子,我们要为他们的晚年生活考虑。
最近,网上有一段李兰娟院士的呼吁:“这次疫情过去以后,希望给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高薪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人员。希望控制娱乐圈所谓明星动辄上千万的片酬。只有少年强则国强,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培养自己的栋梁之材。”对于这条消息的真实与否,我想也不必去求证,然而对于树立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弘扬“真善美”,倡导正能量,却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所期盼的。因此,无论如何,请读懂捐款老人们的善良,记住这份善良,善待这份善良。(孙秀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