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长假,我认真地读了四本书。
第一本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直到读完,才发现这本书我之前已经读完了,书上有我划的线条,直到最后都有,这些线条骗不了人。
重读这本书,我再一次看到钱钟书先生、杨绛先生以及他们的女儿钱瑗这一家三口,三个中国知识分子简单、平凡、曲折而充满爱的生活。正像杨绛先生写的那样:“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人间也没有永远”“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杨绛先生以她的切身体验告诉我们:即便是家人,也要充满关心,充满爱,虽然你们看似天天在一起,平凡又琐碎,但是如果有一天走丢了,真的会再也找不到了。
第二本是日本作家是枝裕和先生的小说《步履不停》。这本书描写了日本横山的一家人,每年在长子纯平的忌日团聚一次,这一天,母亲做最好的料理玉米天妇罗,叫上外卖的顶级寿司和鳗鱼饭。这一天,除了给纯平扫墓之外,一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每个人虽然在小心翼翼的对话,却按捺不住那些争议中不经意间触动的回忆,以及深藏在彼此心中的秘密……这本书让我更深地体会到,即便是父母、孩子,沟通和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因为是一家人就忽略了沟通。家人的理解、原谅和支持是任何力量都代替不了的,对家人更不能隐瞒和欺骗。
这本书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不要等,一些随口说出的约定还来不及实现,一些胸口小小的悸动被渐渐忽略。正如作者所说:“失去了父亲和母亲之后,我就再也不是某个人的儿子了”“唉,早知道的话……每当我这么想的时候,机会都早已从我身边溜走了,而且,再也无法挽回。人生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人生总会犯下不管付出多少代价都无法挽回的过错”……是枝裕和以细腻的手法,探触了生命中需要温柔以待的本质问题,令人细细品味每个家庭共有的故事,关于误会、亲情与宽恕,还有珍惜——人生就是不断的失去,时间终将带我们找到谅解的出口。
第三本是《鲁迅精选集》。重读鲁迅作品,是因为去年11月参加一个学习班,到鲁迅的故乡绍兴现场教学。我看到了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和店内挂着的小板子,上面写着:孔乙己欠十九钱,三月六日。我买了孔乙己下酒时吃的茴香豆尝了尝,想起孔乙己关于“回”字的几种写法及“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和他“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的名言,现在孔乙己虽然死了一百多年了,他却成了咸亨酒店的金子招牌——咸亨酒店翻建时,专为孔乙己制作了一个真人大小的铜制雕像,就立在咸亨酒店的门前,许多游人与他拍照。
在这条小街上,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和他生活的老屋及游玩的百草园,让我触景生情,课本里鲁迅先生描写的那一幕幕细节以及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一一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打算重温这几篇作品,今年春节实现了这个愿望。
重温鲁迅作品,同样一篇文章,中学读和现在读,感受和理解是不一样的;到过实地和没到过,感受也不一样。特别是这次新冠疫情,让我又一次看到,在当今中国,有像鲁迅这样的民族脊梁;鲁迅笔下描写的像阿Q这样精神胜利的人,像华老栓和华大妈这样为给儿子治病不惜让儿子吃人血馒头的人,还大有人在……
第四本是清朝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这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散文,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也是我国杂记的经典作品。该书真纯率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富有创造性。遗憾的是,《浮生六记》在流传的过程中只剩下《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记,而卷五《中山记历》和卷六《养生记道》早已遗失。该书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记述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和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
《浮生六记》文字清新率真,无雕琢藻饰痕迹,将生活琐事写得意趣盎然,颇值得回味。
四本书读罢,我思考了许多。有人问,你读过的书有的你都忘了,读书有什么用呢?
关于这个问题,知乎上有条回答:“我还是个孩子时,吃了很多食物,大部分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成为我的骨头和肉。”我想,读书亦是如此。人生没有白读的书,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会融进你的血肉,也不会全部忘记,而是尘封在记忆里,潜移默化地影响你。它会穿过你的血肉,融入你的骨髓,塑造你的气质,改变你的容颜,浸染你的品质,提升你的修养,丰富你的德行。(高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