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本网推荐
宁夏生态“小课堂”系列报道 ③
六盘山鸟类朋友圈为何持续扩大
2025-03-12 08:17:16   
2025-03-12 08:17:16    来源:宁夏日报

  放生野生鸟类。(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自2016年开始,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以跟踪观察、拍照记录等方式系统地监测鸟类。目前,工作人员对每一种鸟类都采集了照片并做了不同时段的记录认证,鸟类也从180种增至347种。同时,还首次记录到包括黑鹳在内的多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那么,为何众多珍稀鸟类会选择栖居六盘山呢?3月7日,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主任郭志宏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每天清晨,当我推开救护中心的宿舍门,听着远处的鸟鸣声与溪水声交织,总忍不住想起30年前刚入职时这片山林的模样:那时,金钱豹的脚印几乎绝迹,红腹锦鸡的羽毛鲜少掠过树梢,连最常见的麻雀都因农药滥用而稀稀落落。而如今,站在监测点的高地上,望远镜里越来越多的野生鸟类在六盘山被发现,镜头里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被“捕捉”,它们或振翅高飞或低首觅食,那份自在与和谐是大自然对这片山林最好的馈赠。

  “10年前救一只雕鸮,得翻山越岭找线索。现在,老乡们发现受伤的鸟会主动打救护电话。”去年冬天,西吉县一位农民在玉米地里发现翅膀骨折的雕鸮,连夜用棉袄裹着送到救护中心。手术台上,我看着这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右眼逐渐恢复神采,忽然意识到,变化的不仅是生态环境,更是人心。这些年,我们扩建了8间笼舍,添置了B超机和X光机,但最让我欣慰的是,现在,相机里常“闯”入意想不到的客人:去年春天,一群本应栖息在南方的绿翅短脚鹎突然出现在王化南林区;上个月,监测点甚至记录到高山兀鹫撕食腐肉——这种翼展超2米的“清道夫”,过去只在青藏高原活动。鸟类学家说,这是六盘山食物链完整的证明。

  很多鸟类及其他野生动物,对环境的感知能力非凡。它们甚至可以掌握一个地方的水质好坏,更是检验生物多样性的晴雨表。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六盘山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在救护中心手术室里,我救过被铁丝穿翅的草原雕,照料过误食塑料的红腹锦鸡,也见证过华北豹重新在山林间划定领地。每当看到放生康复的猛禽,冲上云霄的身影,我都会开心一天。(讲述人 郭志宏 记者 李昊斌 整理)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任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