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本网推荐
厦门教师王春艳:三度请缨支教彭阳
2025-05-07 10:57:12   
2025-05-07 10:57:12    来源:宁夏日报



王春艳与学生们合影。

王春艳(左)与同事一起备课。

王春艳与工作队队员“送教下乡”。(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从福建省厦门市到宁夏彭阳县支教,对王春艳来说,可谓“一波三折”。

  2022年,厦门市教育部门发放支教申请表,得知彭阳县需要支教老师,王春艳毫不犹豫在申请表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教育部门多方考虑,王春艳遗憾落选。

  2023年,王春艳继续填写支教申请表,因岗位不匹配等原因,再次落选。

  2024年,王春艳锲而不舍,最终得偿所愿。

  再有3个多月,1年期满,她和援助彭阳工作队的队友们就要返回厦门,心中万般不舍。

  缘起 教育世家的精神传承

  “可能教育局也被我的执着打动了吧,虽然这份幸运来得有点晚,但能进入支教名单,我特别高兴。”去年,支教申请被批复时,王春艳已在厦门市新店中学教书24年,是学校的骨干英语教师,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女儿在浙江上大学,儿子还在上幼儿园。

  “去吧,吃点儿苦。”母亲没有丝毫犹豫。

  “放心去偏远的地方锻炼吧,孩子我们带。”公婆全力支持。

  “厦门条件这么好,为什么要去?”丈夫顾念孩子又怕妻子受苦,但看到妻子坚决的态度,没几天也妥协了。

  王春艳三度请缨,“抛却”家人,并非一时冲动。

  “我能为西部教育事业做点儿什么呢?”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萦绕在王春艳心头。得知彭阳县的学校需要支教老师后,她不禁心头一颤,“这不就是我苦寻的答案吗?”

  心中的这份执念,源于父亲。王春艳的父亲是一名省级优秀教师。

  “我父亲写得一手好字,在我小时候,父亲就在村上开办夜校,义务教村民们识字,每逢春节,四里八乡的乡亲都来找父亲写对联。”人民教师的形象镌刻在王春艳心底。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在王春艳耳旁念叨,长大一定要当像父亲一样的老师。

  理想的种子悄无声息地生根发芽。从福建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后,王春艳如愿成为人民教师。巧的是,她后来又嫁入了教育世家,公婆都是教师。

  教育不是一代人的独行,而是一群人的接力。教育世家的熏陶,教育精神的传承,影响着王春艳的事业,也支撑着她的梦想。

  去年8月,受厦门市教育局委派,第十三批援助彭阳工作队27名成员从厦门启程,飞抵宁夏,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支医、支农工作,王春艳满心期待。

  碰撞 黄土高原上的“人生初体验”

  飞机落地银川后,在赶赴彭阳的路上,大家谈论起这座从未涉足过的小县城:“黄沙漫天”“人烟稀少”“偏僻荒凉”……

  然而,进入彭阳地界,感受到的是18摄氏度的清凉,看到的是青山秀水,听到的是林间鸟鸣,大美彭阳惊艳了这群南方来客。

  强烈的反差,让他们迫不及待地相约一起爬栖凤山。站在山顶,俯瞰县城全貌,感受诗词中的天高云淡。

  “深秋,栖凤山五彩斑斓,冬天,山体没了颜色,却变成一幅水墨画,这是南方见不到的风景。”很多次,王春艳不经意地一瞥,连绵不绝的山峦总能带给她奇幻般的感觉。

  当纷纷扬扬的雪花飘落,工作队成员们欣喜若狂。

  “太神奇了,总以为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6瓣雪花,竟然就在我眼前翩翩起舞。”与王春艳一同支教的年轻姑娘叶瑞琳是地理教师,“我们跑到山脚下赏雪、玩雪、打雪仗,当地人还教我们打出溜,那体验简直太棒了。”

  惊喜一波接着一波。冬去春来,山花像炸开了一样,漫山遍野。

  叶瑞琳说:“课本上的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梯田、塬,全部具象化了,学地理一定要来彭阳。”

  这座小县城就像一本打开的书,每一页都是生动的篇章。

  去年国庆节期间,王春艳的丈夫带着5岁的儿子专程赶到彭阳。“唱腔粗犷豪放,戏服精致,这还是第一次听西北秦腔。”一家三口接连听了4场秦腔,《穆桂英挂帅》《铡美案》《狸猫换太子》等经典片段都收录在王春艳的手机里。

  在非遗活动进万家现场,听着花儿传承人高亢悠扬的歌声,牧羊人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画面浮现在王春艳的脑海里。“劳动人民用歌声来赞美这片土地,语言直白,故事感人,我还是第一次听民间艺术。”王春艳感慨,彭阳的文化氛围很浓郁,地方特色明显。

  “手抓羊肉,好嫩,好好吃,一点儿也不膻。固原黄牛肉、彭阳十大碗,还有面食,都很美味。”彭阳美食时刻挑动着工作队队长苏继钦的味蕾。今年过年回家,工作队每位成员都成了“带货达人”和“推荐官”,他们一共买了100多只羊送给亲朋好友,还有大量的果脯、枸杞、牛肉、葡萄酒等。当然,与宁夏特产一同抵达的还有“真实的宁夏”。

  有美景有美食,连王春艳的儿子都被“种草”。去年国庆节假期后,他就一直留在了妈妈身旁,成为彭阳县幼儿园大班小朋友。儿子与老师、小朋友相处得很愉快,一起过中秋,一起堆雪人,甚至去乡村摘核桃、摘苹果。儿子还想带着好朋友去厦门看海、吃海鲜。

  苏继钦说,他们的足迹遍布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下一次的打卡点便是闽宁镇,要一起实地体验闽宁合作的山海深情。

  筑梦 大山深处播下的星星之火

  “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大学里才有。”郑轩轩是班里的英语课代表,很喜欢上英语课,但从未想过能上一堂纯英文课。

  郑轩轩很幸运,遇到了王春艳。

  王春艳在厦门教学时是全英文教学。“上课时,发现这些孩子们英语基础比较差,简单的知识点得反复强调。”纯英文教学显然不适合刚上高一的孩子,王春艳因材施教,创设课堂情景对话,让同学们身临其境,体会、理解、运用语言。润物无声,不知不觉中,同学们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王春艳慢慢尝试纯英文教学,课堂上说的中文越来越少,一个个英语单词像一串串美妙的音符,钻入同学们的脑海里,同学们渐渐适应了这种模式,英语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

  全新的教学模式让郑轩轩对王老师充满了崇敬之情,“我的理想是考入厦门大学,当一名像王老师一样的英语老师。”

  “王老师经常给我们讲外面的世界。”在王懿眼中,王老师宛如百科全书,丰富的课外知识为她打开了一片新“视”界。希望的种子就这样播撒在了王懿心田,“我会更加努力学习,走出大山,看看外面到底啥样子。”

  在王春艳的课堂上,除了学生,还有一位彭阳一中本校的英语教师,她是王春艳的忠实粉丝,这是她第一次上高中英语课,所以听得格外认真。下课后,“师徒”二人常在一起备课,一起探讨,王春艳倾囊相授,很短的时间内,这位英语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校长李俊峰说,教师培养一直是乡村学校难题。连续3年,每年有2名厦门老师来到学校支教,他们的专业能力特别高,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带动了一批人,在教师培养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王春艳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学生在思想上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上的进步,让王春艳很欣慰,“我觉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支教老师就是一粒火种,一束微光,这趟支教之旅,很值。”(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陈永峰)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