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本网推荐
事之以礼 逝有所安
——宁夏有序推进殡葬改革(上)
2025-10-16 07:25:25   
2025-10-16 07:25:25    来源:宁夏日报

  《礼记》有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殡葬是民生大事,当生命的烛火熄灭,应以何种方式哀悼送别?如何保障群众期待的“逝有所安”?

  殡葬改革是基层治理中的一道难题、大题,也是一道必答题。作为全国殡葬管理服务观察点之一,近年来,我区围绕“公平性、普惠性、公益性”基本要求,通过推进殡仪馆改革、加强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完善落实殡葬惠民便民举措、倡新风与除陋习并举等方面多维发力、统筹施策,持续推进殡葬领域改革,将“逝有所安”的民生承诺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动实践。

  今年以来,从制度设计到服务创新,从设施建设到行业监管,这一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的社会改革,在宁夏走出了新路径、重塑了新秩序,有效推动殡葬行业回归公益属性。

  强引领

  “站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度,我们将殡葬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来考虑、认识和推动,坚持以公益属性为导向,以健全基本殡葬服务为己任,以更好满足群众基本殡葬服务需求、体现便民惠民利民为重点,制定出台一系列殡葬服务管理制度,细化殡葬服务事项标准,不断推动殡葬服务和保障能力提升。”自治区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处长王军介绍,今年以来,自治区层面出台了全区优化提升殡葬服务管理工作方案,突出强化殡葬行业公益属性,明确系统施治的一揽子政策举措;自治区民政厅扛牢行业主管责任,会同有关部门从建立健全殡葬服务项目目录清单、规范完善殡葬服务价格监管机制、加强殡葬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规范殡葬服务管理。

  殡葬改革是一项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更是一场关乎土地节约、生态保护与文明传承的深刻社会变革,既要步子走得稳,更要眼光看得远。

  综合考虑现有殡葬设施规模、空间分布情况和人口变化趋势后,我区按照供需匹配、适度冗余的原则,合理测算2035年前新增殡葬设施空间需求,逐级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形成专项规划,进一步科学有效地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满足群众殡葬需求。

  降费用

  老百姓最敏感的还是价格。我区殡葬改革的破局之道,首先体现在刀刃向内的减项降费行动中。自治区民政厅聚焦殡葬公益属性,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和需求,持续深入开展“减项降费优服务”活动,进一步简化手续、降低价格、让利于民。以银川市为例,践行“托底、保障、公益”使命,今年以来,银川市殡仪馆取消38项收费项目,对5项收费项目进行降价调整,将5项服务变为免费使用。“老百姓的人均单次治丧费用从3300元降到现在的2100元,降费比例是36%,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银川市殡仪馆馆长张志忠介绍,对银川市户籍城乡居民亡故后遗体火化的,减免四项基本殡葬服务费1178元;年均为3000多位逝者家属减免各种殡葬费用超300万元。

  在吴忠市殡仪服务站,记者遇到了正在为家人办理丧事的利通区市民张少军。张少军今年56岁,随着年纪增长,经历的离别也越来越频繁。“去年冬天的时候,我们在这里送别亲人,2号葬礼大厅一天收费是600元。今天还是这个厅,价格降到了530元,3天下来省了200多元呢。”张少军说,办丧事就怕看到密密麻麻的收费项目和华而不实的服务,“这次进门询问的时候,工作人员会对着服务清单一项项介绍价格、标准,我发现项目少了、价格低了,服务也越来越好了。”

  目前,全区已清理精简延伸或选择性服务项目304个,殡葬四项基本服务费平均降幅在1000元,收费公墓降幅36%左右,实打实“真减项”“降费用”。

  更阳光

  一段时间里,一些殡葬服务机构拆分项目、巧立名目乱收费,一些殡葬用品商店不明码标价、以次充好,一些收费项目价格虚高甚至漫天要价,群众在办理“伤心事”的时候,还要遇到“烦心事”“揪心事”。

  怎么办?严控严管、“阳光收费”!

  自治区民政厅联合发改、人社、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印发多个方案规范殡葬服务收费,推行目录清单管理,清单内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服务项目占比达90%,确保“殡葬服务项目清单制、清单之外无收费”。目前,全区具有定价权限的19个市、县(区)已全部出台收费标准。

  同时,积极推行“阳光收费”,全区75家殡葬服务机构全面实行“线上+线下”收费公示,线上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宁夏殡葬服务意见反馈”微信小程序建立收费公示栏,畅通群众监督渠道;线下要求殡仪服务机构在显著位置公布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文件依据、减免政策、服务流程等,真正做到项目、收费、程序、内容、承诺、监督“六公开”,切实让群众明白消费。

  执行效果如何?近日,记者在走访我区部分殡葬服务机构时看到,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减免政策等内容或贴在墙上的公示栏里,或在电子屏上滚动播放,一目了然。在显眼处,举报箱、纪委监委和民政部门的举报电话一应俱全。

  “所有清单都清清楚楚,我们就能明明白白地选择项目,群众要的就是公开、透明。”在银川市殡仪馆收费项目公示栏前,正在了解价格的群众说。

  群众满意度,就是在这样一点一滴的细节中建立起来的。

  优服务

  便民,是殡葬改革的应有之义。聚焦努力把群众的“伤心事”办成“暖心事”,我区围绕逝、殡、葬、祭全过程,不断优化服务、主动作为,推动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双提升。

  针对“身后事”办理繁琐痛点,将个人身后事列入“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将社保结算、户籍注销、遗产查询等集成一次性办理,减轻家属负担;银川市殡仪馆开展“优质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利用便民服务车接送来馆治丧群众、运送物品,免费为家属提供资料袋、小胸花,增设医疗箱、坐垫、雨伞、轮椅、饮水机等便民物品,在细节中把群众的“伤心事”办成“暖心事”;银川市松鹤陵园提供代客祭扫服务,并逐步将服务时段从清明节扩展到全年无休,帮助无法返乡的亲属擦拭墓碑、敬献鲜花……目前,全区75家殡葬服务机构提供便民服务近160项,提供免费用品超过1000件,优化服务举措40余项,我区正以更加人性化的服务,让“生命终点站”的告别充满尊严与温情。

  服务提升的背后,是持续有效的监管和规范。自治区民政厅制定相关文件,组织开展“殡葬行业纪律作风建设年行动”,以过硬作风推动殡葬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自治区殡葬协会成功申报民政行业殡葬类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评站,助力我区民政高技能人才队伍更加专业;常态化开展教育培训,提高殡葬从业人员职业素养……通过不断完善殡葬服务综合监管机制,我区殡葬服务的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补短板

  在“减法”与“除法”的殡葬改革中,我区更以补齐短板的“加法”和兜牢底线的“乘法”诠释民生温度。

  受“入土为安”“有碑可祭”等传统观念影响,群众对墓地始终保持需求状态。但也有不少群众“望墓兴叹”,呼吁加大公益性墓地建设力度。

  针对“入土难”“入墓贵”的痛点,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惠民、保障基本”原则,综合城乡、地域、安葬设施等多方面因素,围绕填空白、补短板、强弱项,持续强化殡葬行业公益属性,着力补齐设施短板,已投资2550多万元支持石嘴山市惠农区、青铜峡市、同心县等8个县(市、区)建设9座公益性公墓。

  在吴忠市利通区沙坝沟公墓,管理人员马海瑞和“智慧监管”系统,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作为公益性墓地,沙坝沟公墓为周边群众提供免费殡葬用地。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墓位整齐有序,也配备了管理用房、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马海瑞介绍,近年来,公墓服务管理工作越来越规范,切实保障了周边群众“逝有所安,故有所尊”的基本需求。

  我区计划用2到3年的时间,在前期基础上,再支持建设7个县级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4个市级公益性骨灰堂和节地生态安葬纪念园。同时,不断规范管理,实现市县级公益性殡葬安葬(放)设施全覆盖,努力把惠民生、顺民意、暖民心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更值得关注的是惠民政策的兜底。我区将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困难群众纳入殡葬救助范围,减免基本服务费,提供免费丧葬用品,牢牢兜住民生底线。在吴忠鼎盛实业有限公司丧葬费用减免统计中,记者看到,今年以来,该企业已为多名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逝者进行减免,部分逝者减免后丧葬费用显示为0元。

  生者寄也,死者归也。从“伤心事”到“暖心事”,从“身后事”到“民生事”,我区殡葬改革的每一步,都凝聚着为民便民惠民利民的初心,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塑着增进民生福祉的“最后一公里”。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殡葬公益属性,强化措施责任落实,持续推进殡葬改革工作取得新成效,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王军说。(记者 陈 瑶 贺紫瑞)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