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本网推荐
厚之以养 安有所俭
——宁夏有序推进殡葬改革(下)
2025-10-17 07:24:03   
2025-10-17 07:24:03    来源:宁夏日报

  “爸,您总说想守着黄河边的芦苇荡,我们听您的,选择黄河生态葬,让芦苇伴您长眠。”

  “今年在外打工,回不去。视频里,看着陵园代祭扫服务把老母亲的墓碑擦得亮堂堂的,我的思念也飞回去了。”

  ……

  岁月长河中,追思从曾经“一挂鞭炮”“一沓纸钱”变为如今的“一棵树”“一片海”“一张网”,变化的是“绿色文明”的思想观念、“思时之敬”的祭奠方式,始终不变的是慎终追远的文化内核。

  近年来,绿色殡葬、文明殡葬等新形式和新观念正不断注入殡葬改革中。我区以政策创新破题,以服务优化暖心,以更大力度探索推动文明、绿色、节俭殡葬,让每一段生命的“最后旅程”都浸润着文明温度。

  如今,殡葬改革新风扑面而来。

  一花一树 凝聚追思

  传统殡葬观念里的“入土为安”,往往与土地被大量占用、大规模修建墓穴紧密相连。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提升,如何在保障逝者安宁的同时,守护好青山碧水?

  聚焦绿色发展理念,我区扎实推进殡葬改革工作,提倡和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新和推广更多符合节地生态要求的安葬方式,指导公墓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银川市民姚雪琴为父亲举办的生态葬,让记者看到了凝聚在“一花一树”里的文明殡葬新路径。

  “爸,我们都会好好生活,请您放心。”不久前,在银川福寿园生态安葬纪念园,姚雪琴与家人为父亲举行了安葬仪式。姚雪琴父亲的墓葬很特别:一片绿草如茵的圆形花坛中,其父的骨灰被安放在可降解容器中,轻轻埋入泥土,与鲜花、绿草融为一体。

  “父亲生前最爱花草,常说人走了要给大地留点养分,化作春泥更护花。”姚雪琴说,起初,以花坛葬的方式送别父亲,家里人的意见并不一致,经过陵园工作人员的耐心讲解,全家人最终同意选择生态葬,让生命回归自然。

  “我们始终践行‘保存减量、纪念扩容’理念,希望群众跳出‘厚葬厚祭’的误区,更注重精神传承,这才是对逝者真正的尊重。”银川福寿园副总经理林毅介绍,自2006年起,银川福寿园先后探索开展草坪葬、花坛葬、树葬及具有地域特色的黄河生态葬等,现在引入了生命晶石项目,之后还会探索森林葬、景观葬等新型生态葬模式,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突破传统殡葬模式,在实现“逝有所安”的同时,也能够守护好生态家园,实现殡葬事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银川市民赵女士则选择为父亲举行树葬。“选生态葬能领2000元奖励,既响应政策保护了环境又减轻了家里负担。”近日,赵女士顺利拿到了生态安葬奖励金。

  银川市民政局副局长王芳介绍,为鼓励群众选择节地生态安葬,银川市先后立项建设节地生态安葬示范园等,推动5家殡葬服务机构免费为群众提供节地生态安葬区域。同时,早在2014年就出台惠民殡葬及节地生态安葬奖励补助办法,2017年进一步扩大范围:遗体火化可减免1178元基本殡葬费,选择节地生态安葬可获2000元至5000元资金奖励。目前,仅银川市累计发放的节地生态安葬奖补资金就超过1800万元。

  政策激励下,我区生态安葬人数持续增长。自治区殡葬协会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全区已有6300多名逝者选择黄河葬、树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葬,让生命之美在绿水青山间延续。

  银川市殡仪馆馆长张志忠告诉记者,随着节地生态葬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接受,银川市殡仪馆专门扩建了树葬区、花坛葬区,增设了纪念标识牌,还积极在节地生态安葬纪念园为逝者举办公祭活动,以实际行动引领绿色殡葬新风尚。

  “孝还是不孝,不是看墓碑多高多大,而是看尊敬老人的那颗心有多深。生前对老人好一点儿,比啥都强。”姚雪琴的话代表着越来越多践行绿色殡葬群众的心声。

  一破一立 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是社会发展的“必修课”,文明殡葬更是移风易俗的关键一役。这“关键一役”,吴忠市在“先行先试”中破题。

  吴忠市利通区农民张少军回忆,20多年前,他的爷爷去世时,整整停了9天。他说,以前乡村办丧事普遍存在“摆长桌、请唢呐、停灵三天”的情况,有的家庭为撑场面,请十多个民间艺人终日吹打,亲友轮流守夜,既耗精力又影响工作;有的家庭宴席也摆几十桌,剩菜剩饭浪费严重。

  新时代、新呼唤,倡导文明殡葬、推进移风易俗,是近年来构建和谐社会、弘扬时代新风的迫切需求。然而,转变群众传统殡葬观念和陈规陋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怎么转?吴忠市民政局逐步规范丧俗服务活动,实现风气有转变、服务有提升、群众得实惠。

  “今年吴忠市在全区率先出台《吴忠市规范‘阴阳先生’殡葬服务试点工作方案》,以及‘阴阳先生’十项行为规范和倡议书,引导民间‘阴阳先生’从思想上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从行为上强化行业自律,通过各方协作,让厚养薄葬、节俭办丧成为主流。”吴忠市民政局局长梁建斌说,目前,吴忠市完成了“阴阳先生”协会组织架构设置,对全市自愿入会的300多名民间“阴阳先生”建立了“一人一档”管理,指导盐池县建立了三级监管机制,商定了“阴阳先生”在丧事活动中的收费标准和项目,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同时,还推动各村修订村规民约,将“丧事简办、不超标摆宴、不搞封建迷信”写入条款。

  这样的管理模式,“阴阳先生”们怎么看?

  青铜峡市“阴阳先生”乔万煜家族三代都从事这一行,有着近10年从业经历的他,今年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定位——“以前朋友们分不清,还开玩笑让我给他们算一算,现在大家都理解了,我就是一名殡葬服务从业人员。”乔万煜介绍,以前丧俗活动中收费没标准,家境好的人给的服务费也多,仪式规模比较大,最多时曾有12人服务,流程也得10天左右。如今,政策落地后,陈规陋习得到了遏制。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群众的思想观念也改变了,流程一般都缩短至3天,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服务人数等有了明确规定,有些人想大操大办,我们都会正确引导。”乔万煜说。

  “以前办丧事,光请‘阴阳先生’、摆酒席就要花两三万元,有人为了面子还得借钱。现在按新规办,时间短了、费用低了,也不扰民了,对大家都好。”张少军道出了他感受到的变化——去年他家为老人简办丧事,比邻居前几年办丧事少花近2万元。他也看到,曾经丧俗活动中常见的“唢呐队”“纸扎品”等基本消失,邻里间的攀比之风日渐淡化,“现在办丧事不用‘比着花钱’,心里轻松多了。”

  “移风易俗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长期工程,需要瞄准方向、久久为功,以前所未有的持续定力守正创新、绵绵用力,才能让群众接受新理念,形成新风尚。”自治区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处长王军说。

  近年来,为让绿色殡葬、文明殡葬理念扎根基层,我区多措并举,大力倡树文明新风:自治区民政厅指导全区2219个行政村(社区)100%建立红白理事会,100%将丧事简办倡导要求或标准纳入村规民约,充分利用清明节、中元节等重要祭扫节点开展集中宣传,连续10年开展节地生态安葬暨社会公祭行动;银川市借移风易俗宣传月,通过小品、快板等文艺节目与“移旧俗树新风”典型故事分享会,倡导厚养薄葬;吴忠市指导各村红白理事会,以张贴标语、发放资料、编排乡土节目等形式,常态化宣传殡葬改革;固原市用倡议书、漫画、短视频等接地气的形式,让“鲜花祭扫更体面”“生态安葬省土地”成为村民耳熟能详的“殡葬小常识”……

  从宣传引导打破观念壁垒,到陋习整治扫清文明障碍,再到奖励激励点燃参与热情,我区殡葬改革正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文明祭扫、节俭治丧已从“政府倡导”逐渐转变为“群众自觉”。

  在尊重传统与顺应时代的平衡中,殡葬服务管理正走出一条有温度、有特色的改革之路,让每一段生命的“最后旅程”都伴着文明与绿色,让每一次的最后告别都充满温情与敬意。(记者 陈 瑶 贺紫瑞)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