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记者从宁夏红十字会了解到,近日,宁夏首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完成本地化采集,标志着宁夏造血干细胞捐献正式告别“异地奔赴”实现“本地完成”的历史性突破。
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缓缓转动,宁夏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马星(化名)捐献的267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顺利完成采集。马星成为银川市第58例、宁夏第161例、中国第20980例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是宁夏首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本地化采集成功案例。
22岁的马星从18岁开始献血,已累计献血26次超10400毫升。2022年9月的一次献血,马星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重要意义,主动留样加入中华骨髓库。今年7月,银川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知马星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时,他毫不犹豫答应捐献。采集当天,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实施全流程操作。历时5个小时,顺利采集到267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份带着体温的“生命种子”通过冷链绿色通道被连夜送往患者医院,为患者的移植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宁夏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前宁夏捐献者需跨省完成捐献事宜,现在从体检到采集全程本地完成,大幅降低捐献门槛,标志着宁夏在造血干细胞捐献与医学采集能力建设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已具备独立完成非亲缘供者采集的技术与管理能力,将大幅提升配型成功后捐献的便利性与效率,填补了宁夏本地无独立采集案例的空白。
“能够在银川完成捐献,我感到既安心又自豪。如果能用我的一点付出换来他人的新生,那是最有意义的事情。”马星说。(记者 何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