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今年,是立法法修改赋予所有设区的市行使地方立法权的第十个年头。
回望宁夏各设区的市10年立法工作的铿锵足迹,人们可以深切感受到,这10年,是法治根系深植宁夏大地的10年,是立法活力在宁夏各地市竞相迸发的10年,也是良法善治在宁夏蓬勃生长的10年。
(一)
根据立法法相关规定,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不与上位法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基层治理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
一开始,面对从未有过的新职责,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因缺乏立法实践经验,一度表现出“无所适从”,对哪些法“能够立、不能立”“可以立、不宜立”“现在立还是将来立”等问题,一时难以厘清思路。因缺乏系统性,或仓促立项、匆忙起草,或理念落后、可操作性不强,立法程序不规范、特色不鲜明等现象时有发生。
在“首法”项目的选择,乃至最初的立法项目规划上,各地不同程度存在同质化、“抄作业”现象。记者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备案审查处提供的一份关于近10年各地立法统计里看到,某市针对市容和环境卫生工作立法,其他市也制定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某地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其他地市也纷纷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摸着石头过河”探索立法工作,各地在法规名称、调整范围、主要制度设计、法规条文等方面存在较高的相似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经过不断学习、探索和积累经验,法治理念日益浸润人心,各地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工作开始锚定助推高质量发展、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积极作为,在立法方向选择上,优先考虑针对社会矛盾较集中、亟需立法予以规范的方面集中“发力”。《银川市电梯使用安全条例》《固原市须弥山石窟保护条例》《吴忠市村庄规划条例》《中卫市湿地保护条例》等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法规应运而生,直击各地改革发展的焦点难点问题,精准回应了生态文明、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领域的现实需求。
自此,宁夏各设区的市立法工作从“新手上路”逐步迈上轨道,并“渐入佳境”。
(二)
近年来,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设区的市相关法规时,总让人“眼前一亮”,有个性有特色的法规项目越来越多,从守护文化根脉到赋能产业发展,从“小切口”立法破解民生难题到构建覆盖经济、生态、民生等领域的法规制度,宁夏5个设区的市谋定而动、精准发力,以“定制化法规”回应城市发展之需,让民生福祉有“法”护、文化根脉有“章”循、生态画卷有“律”守。
2024年9月26日,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查批准了《固原市河道管理保护条例》,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这部法规可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把河长巡河时记的笔记、村民微信群里反映的问题,转化为可操作的法律条款。”固原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王伦告诉记者,固原市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沟就有343条,河长总计6945公里。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固原市河道两岸涉水活动日益频繁,城镇建设开发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保护以及行洪排涝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固原市人大常委会在法规草案起草阶段,组建了由水利专家、基层河长、村民代表组成的“立法小分队”,深入清水河、泾河等12条主要河道开展“蹲点式”调研,明确了河道管理范围内的8条禁止行为,涵盖了河道日常保洁、巡查、垃圾污水收集转运处理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正出自各河沟河长巡河时的笔记本、村民反映问题的微信群。
“我们在立法选题上坚持‘非急需不立、非精准不立’,在内容上追求‘一条顶一条用’,在实施中注重‘立法—执法—监督’闭环管理。通过‘小立法’撬动‘大治理’,就是要通过法治方式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王伦说。
2022年9月,吴忠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促进吴忠早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不仅助推了吴忠早茶产业、早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成为吴忠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和助推器。
“在这个决定出台之前,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早茶产业发展思路、保障机制、产业联动、品质管控、传承创新及文化挖掘等重点环节进行规范设定,能具体的尽量具体、能明确的尽量明确,力求每一条都可行管用。”吴忠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刘学芳说,近10年来,吴忠市人大常委会按照“小切口”“小快灵”立法要求,扎实开展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地方立法工作,用一部部“立得住、真管用”的民生“小法”,推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以解决,推动城乡治理从“粗放管理”向“精细治理”转变。
记者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2025年立法工作计划中看到,今年,宁夏各地市还将配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开展跨省区协同立法,有3个设区的市共同探索清水河保护市际协同立法,推动区域联防联治,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立法,因地制宜聚焦解决本地区的特有问题,为法治护航经济社会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10年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共审查批准设区的市出台地方性法规93件,宁夏各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认真履职尽责,积极主动作为,用足用好地方立法权限,用法治力量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头等大事”和“关键小事”,为助推各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画卷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记者 尚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