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法制天地
62个“调解小挎包”,流动法治服务大作为
2025-09-10 10:08:00   
2025-09-10 10:08:00    来源:宁夏法治报

  8月27日,在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团结村,一场因宅基地边界引发的邻里争执火药味十足。

  李某与王某这对老邻居,因翻建房屋各执一词,从争吵升级到阻挠施工。关键时刻,手提深蓝色小挎包的人民调解员及时赶到。他们对照原始图纸实地丈量,邀请老党员、老邻居见证。经过3个多小时的释法说理和情感沟通,双方最终握手言和,心悦诚服地在协议上签字。这生动一幕,正是红寺堡区创新“调解小挎包”工作法化解基层矛盾的缩影。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安置区,先后搬迁安置群众23万人。针对移民文化水平低、生活习俗差异大、法律意识淡薄等情况,红寺堡区司法局创新推出“调解小挎包”机制。如今,62名活跃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的“拎包客”,已成为基层一线的“流动法治服务工作站”。

  “百宝箱”里藏妙招,调普结合解心结

  “我们的挎包就是移动的‘法治百宝箱’”红寺堡区司法局柳泉司法所所长周小燕介绍,包里装着民法典读本、法治宣传彩页、常用法律文书等“法宝”,在调解现场,他们能迅速拿出法律条文依据,结合案例普法,让每一次成功调解都成为一堂生动的法治课。

  柳泉乡一名瘫痪老人的赡养难题曾让其家庭蒙上阴影。4名子女因经济负担、护理责任和遗产问题争执不休,老人一度被抬至大儿子家门口无人照料。周小燕带着调解员提着“百宝箱”上门,抽丝剥茧锁定矛盾焦点,通过“调中有普、普中促调”的方式,最终促成各方和解,老人重获安稳晚年。

  红寺堡区司法局局长涂志强说,“调解小挎包”是健全“多调联动”“事心双调”“调普结合”工作机制的重要载体。该工作法的推广,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理念悄然融入百姓生活。

  服务送到心坎上,田间地头解民忧

  “调解小挎包”的魅力,在于调解员深入最基层,贴近群众,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幸好司法所的人上门普法,不然我的卖牛钱就悬了。”日前,柳泉乡豹子滩村的李某某攥着追回的2000元欠款连声道谢。原来,他在工作人员宣讲民法典时,发现欠条不规范,当场让买方重新立据,随后顺利收回卖牛款。

  在农村,土地相邻纠纷最为常见。2024年4月,朝阳村2户村民因灌溉顺序在地头争执。调解员立即介入,通过释法析理促成双方和解,保障了农田灌溉。2022年以来,“小挎包”调解员累计调处涉农纠纷291件。

  小支点撬动大工程,服务大局促发展

  “调解小挎包”不仅调解家长里短,更积极服务于区域发展大局。

  今年春季,在大河乡龙泉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村民李某和刘某因劳务纠纷阻碍工程进度。调解员挎包直奔工地,将“调解室”设在项目一线。他们实地测量,邀请村干部、网格员、“法律明白人”共同参与,边调解边普及合同法、劳务纠纷处理等知识。最终双方现场清算费用、握手言和。这场田头调解不仅化解了矛盾,更将节水理念和契约精神植入人心,为现代农业注入“绿色动能”。

  “调解小挎包”以点带面,打通了法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2022年以来,红寺堡区“小挎包”调解员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809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7771万余元,调处成功率达98%以上。(记者 吴彩华)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邹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