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如果哪吒变成当事人,他的各种行为该负怎样的责任,又该怎样守护自己的权益呢?
3月18日,在灵武市崇兴第二小学,灵武市法院干警创新法治教育形式,通过贴近生活的例子和小朋友们喜爱的电影《哪吒》,将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课堂内容,在青少年心里种下一颗颗法治的种子,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如果哪吒是原告
“同学们知不知道法院是干什么的,法官是干什么的呀?”
课堂一开始,干警通过问答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解释了法院的职责。干警将法院形象地比喻为“公平正义的城堡”,让孩子们知道遇到争执、出现纠纷时,可以到法院,找法官解决问题,法官是法院里的“裁判员”,他们的任务是认真听取双方的意见,再根据当事人提交的证据,依据法律条文作出公正的判决。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吒》中涉及哪些法律问题吗?”
随后,干警通过“哪吒被村民孤立、被扔鸡蛋、长期遭受语言暴力”等情节,引申出“防校园欺凌”内容,巧妙地将法律知识与电影情节相结合,讲解影片中隐藏的法律知识,向孩子们详细讲解了校园欺凌中“言语欺凌、行为欺凌、社会欺凌”3种欺凌方式的具体形式、现实危害、应对措施等,引导孩子们要杜绝校园欺凌,拒绝成为欺凌的施暴者与受害者,指导孩子们遭遇欺凌时,应该具备哪吒一样的反抗精神,拒绝逆来顺受,还要保留证据、及时求助,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如果哪吒是被告
“哪吒和村民们捉迷藏的时候发生了哪些事情,他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呢?”
针对哪吒破坏村庄、伤害村民的情节,干警引用民法典相关条文,向孩子们讲解了哪吒的行为侵犯了村民们的人身健康权和财产安全权,分析了哪吒破坏村庄财物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告诫他们遇事要冷静,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伤害他人人身,不侵犯他人权益。
“敖丙的灵魂附在哪吒身上参加升仙考试,是否触犯法律?”
干警利用“敖丙替考”的情节,向孩子们讲解“考试作弊”行为不可取,这种行为不仅会破坏考试秩序,还可能会构成“代替考试罪”,影响升学和未来的工作。
课堂上还探讨了名誉权、未成年人保护、正当防卫、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等法律概念。干警的讲解生动有趣,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举手抢答问题,气氛热烈。(通讯员 王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