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川市人民检察院出台《银川市人民检察院关于推进公益诉讼检察高质效办案的实施办法(试行)》,构建全市公益诉讼检察“大管理”格局,全面提升公益诉讼检察办案质效。
《实施办法》包含14项具体内容,明确了两级检察院的职责分工,围绕可诉性要求,规范做好立案、调查取证、检察建议及持续跟进监督、诉前评估和起诉以及执行各个办案环节,提升办案质量。
《实施办法》明确,在一体抓好“三个管理”(业务管理、案件管理、质量管理)的要求下,发挥好检察业务数据在研判发展趋势、把握重点问题、优化办案结构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建立完善检察官联席会议讨论制度,严格执行审批备案制度。强化流程管理和案卡填录,开展线上筛查、案件实体审查与程序规范检查,提高案卡填报的准确性、规范性。抓好公益诉讼案件常态化评查,及时反馈评查结果,推动案件质效提升。
加大市检察院自办案件力度,统筹调配办案资源和力量,强化市检察院对重大案件一体化指挥、跨区域工作联动以及对基层检察院的督导指导作用。充实、优化“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志愿者队伍,借助专家学者、特邀检察官助理等“外脑”力量,深化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
突出特色亮点,强化公益诉讼品牌建设。将服务中心大局与建设地方特色有效融合,围绕“一河一山”保护,持续打造“银川检察蓝助力先行区”“检察公益情守护父亲山”“公·检为贺 益·心为兰”“兴·益·行”等各具特色的公益诉讼品牌,扩大公益诉讼公众知晓度和办案影响力。强化高质效案件的办理和典型案例、精品案例的挖掘、培育、选送意识。加强快速检测实验室、无人机等在办案中的应用,强化大数据赋能理念,做好大数据法律监督重点模型研究推广应用工作。
截至目前,银川市共有8件案件经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高质效百案点评会确定为高质效案件,27件案件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有代表性高质效案件共享平台发布。(首席记者 王潇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