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社会万象
走近气象人:与天地对话 与自然赛跑
2024-03-22 17:27:38   
2024-03-22 17:27:38    来源:宁夏法治报

  当你每天通过手机等各种媒介获知当天甚至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时,你是否了解,这些看似简单的气象数据从何而来?又是怎么获取的?

  气象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最初的大喇叭广播到现在的智能手机实时更新,看似简单的气象预报需要不断提供数据支撑,而这些数据采集和对比的背后,是“气象人”的默默付出。本期“法报小厨”,讲述的就是气象数据背后的故事。

  当下正值春耕备耕时节,田间地头一辆辆大型农机正忙个不停,翻地、播种、施肥……农田里除了农户们劳作的身影外,气象人也在忙碌地开展工作。

  “我们隔三岔五就会到种植区进行农情调查、收集数据信息,随后汇集成农业气象服务专报,为农户提供风险预警,指导农业生产。”说到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从事农业气象服务30多年的宁夏气象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马力文告诉记者,过去定位设备准确度较低,以技术人员经验判定为主,从一个调研点到另一个调研点全靠两条腿;如今,智能化农情助手软件为农业气象服务提供了准确的参考依据,农业气象服务由靠天吃饭变为提前预判、知天而作,而农业气象人也成为农民心中的“神算子”,什么时间开始灌溉、什么时候适合撒药……广大农民春耕备耕变得得心应手。

  气象除了在农业生产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还关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治区气象局银川国家基准气候站每天24小时不间断对温度、湿度、风力、气压等气象要素进行探测。“气象观测分为两部分:地面观测和高空观测,每种观测的时间和顺序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一旦出错便被视为无效信息。”银川国家基准气候站高级工程师丁莉说。丁莉从事气象观测工作30多年,每天早晚各一次准时放飞探空气球进行高空气象探测,是她日常工作中的一个“固定动作”。她表示,如今,探空气球已实现自动化访求,升空后可自动将数据分析上传,节省了诸多人工步骤,节约了资源。

  气象观测工作要求绝对精准,就拿放飞探空气球举例,全国120多个探空站需要在同一时间放飞探空气球,这样得出的数据才具有参考价值。20世纪90年代初,大多数气象观测需要人工进行,很多数据需要24小时人工不间断观测。有一次突降暴雨,路人纷纷躲雨,而丁莉和同事们却第一时间往站里冲,火速收集温度计进行降水观测,随后打电话将观测到的数据汇报给气象信息中心,最终通过中心将天气预警信息及时发布出来。

  2000年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各行业领域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频率越来越高,大大提升了气象部门准确掌控气象数据的水平,让气象服务更加准确、高效、及时。

  如今,广大群众对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及时发布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气象工作不断延伸服务功能,从单一的气象预报分析到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让多元化的“气象+”服务更好地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记者 马哲 段涛 文/图

探空气球准时升空。

  探空气球准时升空。

    实时观测探空气球收集到的空中数据。

  实时观测探空气球收集到的空中数据。

    马力文和同事实地调研农情。

  马力文和同事实地调研农情。

    气象台在发布天气信息前对数据进行复核。

  气象台在发布天气信息前对数据进行复核。

    马力文(左二)和同事就播种情况与农户交流。

  马力文(左二)和同事就播种情况与农户交流。

    观测土地是否具备良好的种子生长环境。

  观测土地是否具备良好的种子生长环境。

    观测员测量温湿度。

  观测员测量温湿度。

    观测员正在测量地面温度。

  观测员正在测量地面温度。

    气象台在发布天气信息前对数据进行复核。

  气象台在发布天气信息前对数据进行复核。

    放飞探空气球前,丁莉认真做准备工作。

  放飞探空气球前,丁莉认真做准备工作。

    观测员正在测量地面温度。

  观测员正在测量地面温度。

    马力文(左一)和同事在田间地头调研农情。

  马力文(左一)和同事在田间地头调研农情。

    观测员进行测量工作。

  观测员进行测量工作。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