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社会万象
一颗菜心连接宁贵两地缘
——探寻贵州农民“北徙南归”的千里致富路
2024-06-05 08:38:07   
2024-06-05 08:38:07    来源:宁夏日报

  长势喜人的菜心。

  第一茬菜心上市,收获的喜悦溢满田间。

  田间收割整齐的菜心。

  收割好的菜心装箱运往全国。

  编者按

  宁夏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种植菜心。得益于黄河灌溉的优越自然条件、肥沃的土地、充足的光照,“宁夏菜心”甜润爽口、质地柔嫩,品质上乘,因而享有“宁夏菜心誉粤海”的美誉。

  “宁夏菜心”也成了很多人养家糊口的希望。一批批贵州农民跨越千里,因为“一颗菜心”与宁夏结缘。与当地农民共同开垦土地、播种施肥、浇水除草、收割菜心,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当他们踏上宁夏这片土地开始种植菜心时,他们的经历与收获,便组成了一段跨越地域、充满奋斗与希望的故事。

  南北迁徙千里 弓身弯腰万次

  惊蛰刚过,沉睡了一整个冬季的大地开始“苏醒”,一大批贵州的蔬菜工拾掇停当,踏上千里赴宁之旅……

  “这是我们2016年初到宁夏的第一个蔬菜基地,总共1600亩。”在青铜峡市峡口镇沈闸村深圳市双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宁夏分公司的蔬菜基地里,来自广东的宁夏分公司负责人薛少源指着两块不同面貌的田介绍,有一半覆膜的地是刚播种完的,另外绿油油的那片就是南方人口中鼎鼎有名的“宁夏菜心”。

  菜心,这一源自广东的白菜变种,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赢得了市场的青睐。常被宁夏百姓称为“冷凉蔬菜”的菜心,在广东沿海一带被称为“宁夏菜心”。一种菜不同称谓的背后正是从“南菜北种”到“北菜南运”的发展史。每年3月到11月的宁夏菜地里,总会活跃着一批弯腰劳作的贵州人,他们则是这段发展史的亲历者。

  “其实最早在宁夏规模化种植菜心的老板都是从香港过来的,‘供港蔬菜’一词便由此而来,也因此当时种植菜心的农民也多来自广州、福建一带,改革开放后他们逐渐做起了生意,种菜这种辛苦活就慢慢被其他地方承接。”说起菜心在宁夏种植的发展历程,薛少源娓娓道来,而贵州大山里的农民凭借着能吃苦、种植经验足等优点,逐渐脱颖而出,成了全国大大小小种植菜心基地抢着要的种植能手。

  绿油油的菜地里,颗颗菜心“身姿妩媚”,随着微风拂过,贵州工人杨仓俊不时拉开领口透气。整个菜地里和他一样的工人有近20名,个个都将腰弯成90°,麻利地割着菜心。

  “来宁夏有一个多月了。之前一直都有种植菜心,但是宁夏这边我是第一次来。”休息间隙,杨仓俊为记者介绍,“之前在云南、广西种植,后来发现这几年妻子在宁夏这边的工资越来越高,今年我就一起跟着来了。来了之后才发现,这边的菜心品质确实好,我们一家平常也吃地里的菜心,清水煮过就能吃,不光甜,水分还大,所以价格卖得好。”没说几句,杨仓俊又戴好手套弯下腰割起了菜。

  在一望无际的菜地里,菜农们每天早上6点多就开工。工人们一齐走向绿油油的菜地里采摘菜心,割出一大束菜心,用小刀把菜根削整齐后再将一摞摞菜心整齐摆放在各自的塑料筐中……这些动作,菜农们每天都要重复成百上千次。“一直弯腰干活,开始前一两天会不适应,腰酸背疼,干多了就习惯了。现在我们每天下午都可采摘20多斤。”杨仓俊的妻子梁兴高已逐渐熟悉了割菜工作,相比于在老家务工,外出种菜不错的收入是他们坚持的动力。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区150余家蔬菜基地里,贵州籍工人有4万多名。对于他们来说,选择到宁夏种植菜心,既是对当地自然条件的认可,也是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把握。

  以菜友为邻,以菜地为居

  贵州,以其秀美的山水和丰富的文化闻名于世。宁夏,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为近年来农业发展的“新秀”。当贵州的农民踏上宁夏这片土地开始种植菜心时,他们的经历与收获便组成了一段跨越地域、充满奋斗与希望的故事。

  “我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产业工人是核心竞争力,而贵州工人独具优势。一是贵州人进入这个产业早,二是贵州团队的管理和技术很厉害,三是贵州人能吃苦。”薛少源一边看文件一边说。话还没说完,基地总管魏消便笑着把话接了过去,“薛总说的前两点我赞同,最后一点我觉得不能算优势,能来这边打工的有哪个不能吃苦。”

  说笑间,我们跟随魏消来到了菜地,“这个点是采摘最好的时候,太阳不毒,还有风,这也是我刚来那会最喜欢宁夏的一点。”魏消指着大田里弯着腰割菜的工人说,“第一次来宁夏是2009年,我21岁,那时我们不光要割菜,前期的整地挖渠都要我们干,干的活多钱还少,这几年宁夏变化很大,不光有先进的机械,运输也畅通了,真正走上了现代农业的路子,所以我们干得少挣得却多。”

  魏消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贵州菜农,从小便跟随父母在田间劳作的他对农业有深厚的感情。2009年前后,随着贵州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活越来越少。一次在与同乡交谈中,他了解到宁夏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非常适合种植菜心,且市场需求量大,价格稳定,于是,他毅然随同乡100多人来到了宁夏,开启新的种植生活。

  “年轻那会全国都在跑,才发现宁夏这个地方真的很神奇,这里的气候环境简直就是为种植菜心而生的,早晚温差大但是气候特别稳定,尽管少雨,但是雨水会在该来的时候来,该停的时候停。”魏消说着便从口袋里掏出小本展示给记者,上面记录着近几年全国菜心种植基地的不同气候,“你看,云南、广西等地气候不稳定,我就要时时刻刻盯着天气变化选择排种日期,再看宁夏,这几年的排种期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前后不会错一周。这对于我们蔬菜种植企业来说,简直就是绝佳的地方。”

  看到如今对菜心种植了如指掌的魏消,怎么也不会想到初到宁夏的他会因为不适应这里的环境几次想要退缩。“宁夏的气候与贵州截然不同,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雨。身体不适应还好,南方学习的种植技术在宁夏完全不适用就让我很无奈了。还好有当地农民手把手教我们,还拿出自己整理的经验给我们阅读,这之后我也慢慢爱上了农业知识。”从学习如何调整种植技术到购买相关书籍和资料提升自己,善于学习的魏消慢慢从割菜工、队长、管理员一步一步做到了今天的基地总管。

  在宁夏的菜心种植基地,和魏消有相似经历的人很多,他们与当地农民一道开垦土地、播种施肥、浇水除草。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在这里,他们除了经济上的收获,还获得了更多经验和感悟。

  “当时和我一起出来的100多人现在个个都是基地总管,我们一直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在宁夏种地更有成就感。”魏消说,这边种地就是只要下苦绝对有收获,而其他地方可能辛辛苦苦干几个月,连着几天大雨就全白干了。宁夏第二个神奇之处就在于此,它让这些本来受不了北方气候的人都爱上了这里。所以不能说吃苦是贵州菜农的优势,吃苦要选对地方,在宁夏吃苦贵州菜农愿意。

  如今已在家乡盖了3间房的魏消一个月的工资能达到2万多元,而和他一起出来的工友最低工资也在1.2万元。

  魏消的故事是贵州菜农北迁宁夏的一个缩影。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走出家门,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魏消在宁夏种植菜心的经历也不仅是一段个人奋斗的历程,更是一幅贵州人奋斗在宁夏的长卷。他的经历与收获激励着更多的贵州农民走出大山,走出传统农业的束缚,积极投身到现代农业的发展中。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像魏消一样,在新的土地上收获新希望。

  奔徙,只为这份“绿色希望”

  在永宁县李俊镇友爱村深圳市双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宁夏永宁基地厂区内,停放着几十辆挂着云贵川车牌的小轿车,据了解,这些车都是当地来宁务工人员开过来的,每年到了3月份,他们便如同迁徙的“候鸟”来到宁夏,在一片片蔬菜基地里,种菜,割菜,等到11月份再回到家乡。

  “我们这个蔬菜基地现在有80%的割菜工人都是从贵州来的,他们有着十分熟练的割菜技术,你别看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割菜动作,也并不是谁都会的。”薛少源介绍,该公司作为主要的供外蔬菜企业,也是集中雇佣这些南方工人的企业之一,在雇佣工人方面有自己的标准。他们认为,贵州发展蔬菜种植已经积累到很多经验,从育种、种植到收获、包装,全过程都有着标准化的要求,包括菜的长度在13厘米—15厘米,还需将不同的菜分为大菜、中菜和小菜,不能超长,也不能过短,装箱打包更不能参差不齐。从他们的身上看到科学化、标准化生产对于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今年30岁的杨小广2017年来宁夏,已在双晖农业宁夏基地干了将近7年,这些年里,他从一个割菜工已经升为组长,用他的话说:“刚来的时候对这里的环境气候有点不适应,现在完全没有陌生感了,累肯定累,也很辛苦,但每年大概能挣个十几万元,已经很不错了。”正在质检区检菜的他干起活来十分熟练,常年的农事劳作让他的皮肤有些黝黑,但是可观的收入让他一年又一年从贵州来到宁夏。

  “你要说为什么基地里的割菜工以贵州等地的人为主,我觉得除了技术过关以外,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很让人感动。在地里劳作的时间很长,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高,但是他们基本上都能够坚持下来,所以很多蔬菜基地都很乐意用从贵州来的割菜工。”双晖农业宁夏基地管理人员李万祥也已经工作了将近7年,作为宁夏本地人,他对于这些远道而来务工的外地朋友有非常高的评价。

  深圳市双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宁夏分公司共种植蔬菜近1万亩,其中从贵州来宁的蔬菜工人近千人,每个月工人工资在1000万元左右。那么到底是什么吸引着贵州等地的人不远千里来到宁夏的菜地里与菜常年“打交道”呢?

  近年来,宁夏蔬菜闻名全国,独特的气候、肥沃的土地等自然条件为蔬菜生长创造了优越条件,宁夏蔬菜以品质优良著称,尤其以“宁夏菜心”为代表,口感甘甜,回味无穷,已经成为很多人饭桌上的常备菜品。提起菜心就必然想到宁夏,提起宁夏就必然想到蔬菜,“宁夏菜心”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地理标识和品牌。“宁夏海拔在1000米以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冷凉蔬菜’生长。这种在气候冷凉地区生产的蔬菜,色泽鲜亮、脆嫩多汁、口感甘甜,堪称‘高山菜园’,吃了宁夏菜心,再和其他地方对比,口感真的不一样。”作为广东人,薛少源也尝过不少各地的蔬菜,对宁夏蔬菜竖起了大拇指。

  也正是“宁夏菜心”全国闻名,吸引了更多外地企业来此投资生产,进一步促使宁夏蔬菜产业更加标准化、科学化、规模化,让更多产业工人看到了宁夏蔬菜的发展前景,愿意不远千里来此打工挣钱。

  宁夏自然之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也是集中雇佣这些南方工人的企业之一,目前在贺兰县立岗镇、金贵镇和金凤区良田镇布局有3个有机种植基地,总面积3000多亩,年产蔬果近5000吨,稳定销往北上广深和港澳地区。据公司行政人事经理乔丽介绍,公司目前的用工方式是云贵川的外地工加本地工,用工人数稳定在150人左右,工人的薪资采用计件方式计算,多劳多得。

  据了解,截至2023年6月,全区冷凉蔬菜播种面积230.34万亩,同比增加15.22万亩;蔬菜上市量146.97万吨,同比增加8.17万吨;产值70.8亿元,同比增加1.6%。永宁县、贺兰县、平罗县、青铜峡市、同心县、沙坡头区、中宁县、海原县、原州区、西吉县等10个县(市、区)瓜菜播种面积达10万亩以上;全区西瓜、番茄、辣椒、菜心、芹菜、芥蓝等6种单品规模达10万亩以上;全区大葱、甘蓝、黄花菜、西蓝花、大白菜等5种单品规模达9万亩以上。

  宁夏蔬菜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周边产业链的发展,在吴忠市鸿兴远达运输有限公司工作了近7年的杨玉成感触颇深,这些年他往来于宁夏与广东、福建等地,不仅自己的收入提高了,还见证了宁夏蔬菜产业绿色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宁夏冷凉蔬菜品牌”唱响全国,正是看到了宁夏蔬菜的发展希望,一批又一批“远方的客人”才会远赴宁夏“异地种田”。(见习记者 李昊斌 哈 玲 文/图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