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戴好头盔准备骑行。记者 张艳丽 摄
头盔有感应点
必须佩戴否则无法用车
从12月10日起,银川市三区美团、哈啰、公交3家共享电单车企业启动智能头盔系统,运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在车辆与头盔上安装智能感应系统,实现“戴盔通电、摘盔断电”,保障骑行者头盔佩戴率,降低交通事故风险。
11日早上,记者选了一辆银川微公交电单车骑行,扫码后拧动电门车辆无法行驶,并发出“请佩戴安全头盔”的语音提示。记者戴好头盔后,传来“车辆已通电”的提示音,这才顺利骑行。还车时,得按要求把头盔放入车筐才能操作还车,否则不能还车。
银川市城市管理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此前,银川三区共享电单车也曾推行“戴盔通电、摘盔断电”措施,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头盔连线不方便,也存在骑行安全隐患。此后,头盔经过技术升级但不够完美,不戴头盔仍然可以骑行。此次新的智能头盔技术更完善,头盔上有两个及以上感应点,骑行人员必须佩戴,否则无法用车。
《宁夏回族自治区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将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随着实施日期的临近,银川市正式将骑行共享电单车佩戴头盔纳入规范要求,有效提升安全性。
如何保证头盔清洁?
进入冬季,12月5日至明年2月15日,银川三区共享电单车投放总量压缩,目前街面投放车辆不到2万辆。启用智能头盔后,共享电单车企业还制定了细致的头盔清洁流程与标准,安排专业人员定期深度清洁消毒。同时,在三区主要站点安装15台站牌式智能纱帽售卖机,骑行人员可获取一次性纱帽和消毒纸巾,方便对头盔擦拭消毒后佩戴。此外,银川市城管局还将督导企业探索换电小哥同步换盔模式,构建严谨管理流程,涵盖回收、清洁、检测、调配等环节,在换电站科学布局头盔存放与更换设施,借助信息化手段精确记录数据,打造共享电单车安全出行新生态。
未佩戴&佩戴安全头盔对比
头部是人体最脆弱也是最容易受到致命伤害的部位,电动自行车事故发生时,对驾驶员的冲击力很强。在电动车交通事故中,不戴头盔的致死率远远高于其他因素。当事故发生时,头盔可吸收大部分撞击力,起到缓冲、减震的保护作用,使受伤者的比例下降70%,死亡率下降40%。不戴头盔头部损伤率是戴头盔的2.5倍,致命伤不戴头盔是戴头盔的1.5倍,头盔对于摩托车、电动车驾驶者来说,相当于汽车驾乘人员所系的安全带,是骑行者遇到危险时的最后一道防线。
头盔不仅要戴还要戴对
正确使用安全头盔可以大大减轻事故对骑乘人员的直接伤害,有效降低事故的死亡率。除了头盔要佩戴好,戴好与戴对都同样至关重要。
量与调:量好头围或试戴头盔后确定头盔尺码,佩戴时需将后部调节器开至最大。
水平佩戴:水平佩戴头盔,不可前仰或者后翘。头盔后翘会遮挡视线,无法保护头的后部位置的安全性,头盔前仰会导致头盔无法保护前额位置的安全性。
调紧:将调节器旋紧,直到头盔不晃动并感觉舒适。
调整高度:调整头盔两侧织带黑色分叉扣的高度,使耳朵的位置正好位于前后两根织带中间。
调整长度:将下巴插口的位置调整好长度并扣紧,以下颚处留有一指空隙,为安全又合适的佩戴方法。
安全骑行知识一起来学习
够龄才骑行:法律对未成年人驾驶非机动车上路的年龄有明确规定,驾驶自行车必须年满12周岁,驾驶电动自行车必须年满16周岁。
骑行遵守交规:电动自行车要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在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应当靠车行道的右侧行驶;
骑行时,不违规载人,不闯红灯,不逆行,不并排,不聊天,不随意越线变道,更不要呈“S形”骑行;
骑行时要远离渣土车、工程搅拌车、长挂车等大车。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