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强化家庭文明建设、良好家风传承,充分用好优良家风这个“传家宝”。放眼宁夏山川,最美家庭带万家、最美家风润万家,为加快建设美丽新宁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汇聚千万家庭的智慧和力量。
好家风吹来文明新风
全国“最美家庭”获得者、吴忠市利通区第一小学青年教师马秀娟一家,两代人中有5名教师。作为骨干教师,马秀娟潜心教学,用持之以恒的耐心,无微不至的细心,足以融冰的爱心,赢得童心。作为共产党员,她处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为山区身患重大疾病的孩子捐款捐物。10年期间,她同家人先后资助10名生活困难的学生,每年资助学费、赠送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金额超过1万元。教书育人,在这个家庭不仅是一种职业传承,更是家风所在,以对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诠释着“用生命点燃生命”的教育信仰。
黎惠萍是盐池县高沙窝镇宝塔村的妇联主席。“推进乡村振兴,就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才能让更多人拥有更美好的生活。”黎惠萍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她召集文艺骨干成立宝塔村文艺队,编排小品、歌曲、舞蹈等文艺作品,在村里演出,将党的政策,文化知识、移风易俗故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作为村里红白理事会成员和移风易俗宣讲员,她以身作则,公公去世,简办了老人的丧事。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全村红白事大操大办现象明显减少,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崇尚文明蔚然成风。她的家庭团结和睦,被评为吴忠市“文明家庭”,成为乡亲们效仿的榜样。
优良家风代代相传,幸福生活美美与共。文明家庭在身边的生动局面,是宁夏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结出的硕果。2024年宁夏发动各级妇联举办最美家庭故事分享、“万条家训进万家”、最美家庭故事巡讲等家庭类主题活动,用美丽“小音符”奏响家庭文明“大乐章”。
宁夏还通过加大幸福家庭“加油站”建设力度,滋养文明实践之花。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常态化开展家风建设活动,讲好群众身边的家庭故事,以好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固原市充分发挥“蓄水池”作用,组织历年荣誉获得者接力开展“最美家故事”巡讲等活动;建成家庭教育中心(站点)724个,举办家庭教育讲座,让家庭成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新时代好家风。
宁夏还积极探索礼遇家庭机制,向“零彩礼”“低彩礼”家庭购物优惠店和就餐优惠店授牌,为“零彩礼”“低彩礼”家庭提供优惠折扣服务,激发群众参与抵制高额彩礼、倡导移风易俗的内生动力。截至目前,各级妇联已对接99家企业商户,发布204项礼遇内容,礼遇437户“零彩礼”“低彩礼”家庭。盐池县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积分超市”作用,以理论政策宣传、移风易俗等为“积分制”突破口,建立“做好事、有回报、存积分、兑奖品”的良性激励制度,激发群众向上向善内生动力。
好家风“吹”来文明新风。宁夏将持续推动优良家风建设,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传递向上向善向美正能量,共建生活家园,共享美好生活。(记者 高 菲 实习生 张 帆)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银川市民李婉丽的家庭,就像一幅温馨的画卷,展现了四世同堂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让人由衷地感到敬佩和羡慕。
深受父亲教导的李婉丽,始终铭记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她与公婆同住10年,关系融洽。在婆婆八十大寿时,她购买电视机作为婆婆的生日礼物,这份孝心感动了全家人。每当她出差归来,婆婆都会亲昵地搂着她,表达深厚的感情。在婆婆病重期间,李婉丽更是毫无怨言地照顾,让家人深深感激。
婆婆去世后,李婉丽又把照顾公公作为重要的事,每顿饭都精心烹饪,确保公公吃得有营养。公公时常夸赞她的厨艺,对她的付出赞不绝口。
除了照顾公公,李婉丽还要照顾患阿尔茨海默病13年的父亲。那时她还在职场奋斗,家务多由爱人承担。夫妻俩共同度过了一段段艰难岁月。
李婉丽的家庭,用理解和尊重编织着和谐的纽带,展现了四世同堂家庭的温馨与美好。(记者 杨淑琼)
保家卫国是男儿应有之志
王欢一家。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王欢的家族中有两位太爷和一位姑父都是抗美援朝的英雄。从小他就听着关于家国大义的故事长大,心中种下了保家卫国的种子。
2004年,正值青春年华的王欢毅然选择参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在军营中,他投身过抗洪抢险战斗,远赴非洲执行维和任务,还参与了汶川地震的抢险救灾。5年军旅生涯,他荣获了16枚奖章,每一枚都凝聚着他的汗水与泪水。
退役后,王欢有一份稳定工作,又带领退役军人创业。因为他深知,一些学历不高的战友退役后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于是他毅然辞去了公职,携手20余名战友踏上了电力行业的创业征途。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经历了一次次挫折和失败后,他们又陷入迷茫和困惑。家庭的支持和鼓励成为他们重拾信心、继续前行的动力。王欢的妻子张钏默默支持着他的事业,夫妻二人共同面对困难,携手共进。
如今,他的企业蓬勃发展,不仅荣获7项国家专利与3项著作权,还将业务范围拓展至多个省份,累计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1.9万人次。
事业成功的王欢并没有忘记初心,他将企业利润的九成都用于公益事业,尤其是关怀困难战友及其家庭。
在王欢的影响下,儿子王一赫也从小立志报效祖国。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王欢和儿子一起冲锋一线。这样的经历,也让王一赫更加坚定了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的决心。(记者 杨淑琼)
有困难全家人一起扛
在贺兰县南梁台子铁东村三队,一对普通农村夫妻金有智和海智梅用12年的光阴,书写了一段关于亲情与奉献的动人篇章,深深触动了每个人的心弦。
2010年5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金有智哥哥和嫂子的生命,留下3个年幼的孩子和2位七十多岁、卧病在床的老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金有智和海智梅没有丝毫犹豫将这3个孩子接过来抚养。虽然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但对待侄子侄女,没有丝毫的偏袒或冷落,而是视如己出,倾注了全部的爱与关怀。
命运似乎并未因此而眷顾这个家庭。2012年,金有智在工地干活时意外受伤,经过两次手术才逐渐恢复。2015年,他又因车祸导致腿部受伤再次手术。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海智梅一个人的肩上。她白天外出打工赚钱,晚上回家照顾丈夫和孩子,每天都要骑电动车一个多小时往返于家和15公里外的工作单位之间。这样的生活,她默默地坚持了两年多,从未有过任何怨言。
海智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大爱无疆的亲情守护。在她的精心照料下,6个孩子茁壮成长,个个品学兼优。长子金海洋在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中获奖,长女金海燕也获得了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优秀毕业生荣誉,次子金海涛和小侄女金晓雪成绩优秀,多次受到学校的表彰奖励。大侄女和二侄女工作后,更是每月主动帮叔叔婶婶分担家庭开支,共同支撑起这个家。
金有智和海智梅的事迹在十里八乡广为传颂,成为新时代家庭的典范。每当说起他们,乡亲们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们是身边的好榜样!”(记者 杨淑琼)
2024年,自治区妇联围绕讲好党的创新理论、讲好移风易俗好家风故事等内容,创新形式在全区开展“巾帼心向党”大宣讲活动,策划创作的移风易俗小品《瞧这一家子》在全区巡演11场。
银川市举办“书香飘万家 阅启新征程”亲子阅读活动。
银川市连续5年开展“万条家训进万家”活动。
短评
以优良家风涵养时代新风
“清白家风不染尘,冰霜气骨玉精神。”近年来,从评选最美家庭,到设立家庭工作先进集体、家庭工作先进个人;从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到举办各种家风巡展活动,目的就在于通过展示新时代最美家庭的幸福生活,为社会树立榜样,从而影响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成员,达到规范整个社会风气的作用。从结果来看,循循善诱、文化浸润、多管齐下,也为家庭的美满、生活的幸福铺垫累土,带来了乡风民风的悄然改变。
德润人心,相沿成俗。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持续不断地创新形式、丰富载体,用实际行动推进文明家风焕发出强大的传承力和生命力,我们就能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新时代的文明之花也必将在塞上大地娇艳绽放。(宫炜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