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社会万象
一线调查 | 当AI的风吹进校园
2025-04-09 09:26:17   
2025-04-09 09:26:17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

  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爆火后,不少学生写作业时也用上了AI。但是采访中,不少老师吐槽,学生的作文浓浓的AI味道,没有自己的思想感情。AI将给教育带来哪些变化?宁夏作为国家级“互联网+教育”示范区,教育部门和学校如何推广使用好互联网、帮助学生正确使用AI,让人工智能技术为我所用?近日,记者带着问题深入学校、教育机构,寻找答案。

    银川市金凤区第十八小学,AI赋能让课堂更加有趣。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徐琳 摄

  银川市金凤区第十八小学,AI赋能让课堂更加有趣。(资料图片) 记者 徐琳 摄

  与AI共舞未来,让大脑先跑起来

  一个月前,银川市金凤区银啤巷邻街铺面,阵阵鞭炮声中,“金凤区读书郎AI智习室”上线了。这里只有一种业务——为学生打造线下沉浸式自主学习空间。

3月25日晚,一名初中生在银川市金凤区读书郎AI智习室,利用大数据模型自主学习。本报记者 鲁延宏 摄

  3月25日晚,一名初中生在银川市金凤区读书郎AI智习室,利用大数据模型自主学习。记者 鲁延宏 摄

  3月25日,在金凤区读书郎AI智习室负责人杨洁带领下,记者见到了相关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杨洁告诉记者,所谓沉浸式,就是一人一桌一个海量大数据支撑下的AI老师。这个AI老师是无数个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实践的智慧结晶。AI老师,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一个会思考的“数字导师”,它能帮助学生观察、分析、反馈,预测学习瓶颈。

  金凤区读书郎AI智习室有28个座席,每个座席都是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并且实现一人一数据,一人一方案。一位前来学习的小学生说,AI就是一个看不见的老师,既能回答问题,还能促使他独立思考。

  杨洁认为,AI时代,学习工具的形态正从“硬件依赖”转向“云端协同”,知识获取从“被动接受”升级为“主动交互”,学习效率则因个性化推荐提升数倍,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技术正在重塑学习思维。

  杨洁说,在她们的AI智习室,“课程规划—学习方案—学习路径—补学习漏洞—学习闯关—完成学习闯关”六大闭环完成,方能进入下个学习目标。遇到难题,AI协助追根溯源,找到漏洞存在的本源,锁定并逐个击破知识点薄弱项,让学生真正明白自己错在哪、薄弱在哪,由传统的“题海战术”转为“靶向提升”。

    银川市金凤区第十六小学,学生们专心致志组装智能避障小汽车。				   本报记者 鲁延宏 摄

  银川市金凤区第十六小学,学生们专心致志组装智能避障小汽车。记者 鲁延宏 摄

  在校园,AI学习探索也如火如荼。“这是我们制作的自动识别车牌智能开关”“这是我们利用deepSeek开源数据设计的智能”“这是我们组装的可自动避障的汽车”……3月25日,记者来到银川市金凤区第十六小学创新学院,浓浓的创新创造气息扑面而来,智慧和自信写在学生的脸上。

  在该校创新学院,学生们通过ROBOT探索小组、智慧交通小组、人工智能入门小组开展活动,尽情放飞创新、创造梦想。作为自治区首批“互联网+教育”智慧校园应用示范校、自治区百所“互联网+教育”标杆校之一以及自治区“五星级”智慧校园,金凤区第十六小学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实现数据驱动课堂教学和学习方法的变革,推动教学方式变革。

  金凤区第十六小学校长杨亚琴介绍,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该校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数据闭环体系,精心打造的“榴小果,慧生长”校本课程体系,涵盖慧德、慧思、慧美、慧跃、慧行和慧创六大板块,共计六十余门课程。在科学课上,学生佩戴VR眼镜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奇妙科学场景;语文课堂中多样的课本虚拟人对话功能成为互动新亮点;英语课引入学伴机器人营造沉浸式语言学习环境。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在“慧创”板块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课前,金凤区第十六小学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开展学情前测,精准收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为教师提供详细的学情报告,实现因材施教。在课堂中,智能设备实时捕捉学生的课堂行为数据,如答题情况、参与互动的积极性等,确保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课后,深入挖掘学生和教师的课堂行为数据,为师生分别绘制精准的画像,为后续的精准教学与指导提供有力支撑。

  与AI共舞未来,让大脑先跑起来。目前宁夏各中小学校积极探索AI学习进校园的路径,让AI成为教育教学的好助手。(记者 鲁延宏)

    银川市金凤区读书郎AI智习室,工作人员介绍AI智习大数据模型构成步骤。		  			  本报记者 鲁延宏 摄

  银川市金凤区读书郎AI智习室,工作人员介绍AI智习大数据模型构成步骤。记者 鲁延宏 摄

  如何更好使用AI

  3月27日,记者走进银川市金凤区第十八小学,一堂充满“科技味”与“童趣”的课正在智慧教室进行。

  这堂课是关于数学学科中“沏茶问题”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生活场景让学生理解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教师借助智慧教室的平板教学,在讲台上轻点屏幕发布课堂任务后,学生手中的平板电脑就能接收到指令,一番讨论后,大家开始在平板电脑上输入自己和同桌共同商量得出的答案,点击提交。在教室前方,教师的教学终端即刻收到反馈,屏幕上实时显示出学生们提交的结果,学生的思维呈现让老师一目了然,为接下来具有针对性的讲解提供了有力依据。

  “‘豆包’有一个功能是‘创建AI智能体’,我们可以输入设定描述生成一个AI形象,通过这位‘AI教师’来进行课堂提问,让学生兴趣大增,踊跃参与。”金凤区第十八小学语文教师韩子玥说,在教学工作中,也可以借助DeepSeek教学文案,还能轻松设计贴合教学主题的视频图片,参考并结合本身的需求运用于课堂,教学效果会显著提升。但她也提到,在使用过程中偶尔会遇到网络卡顿的问题,导致部分工具无法正常使用。AI的出现让教学事半功倍,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完全依靠AI,而是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也有运用基础教学方法化解难题的方法。

  “在学生对AI认知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从人工智能积极的一面切入教学,引导他们认识到人工智能的优势,培养他们主动提问、探索知识的能力。”韩子玥说,AI的合理使用,对教师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不仅要熟练操作各种智能设备,还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既是智慧教室的操作者,也是新技术的学习者。

  家长也十分关注“AI+教育”的发展。“作为家长,我愿意让孩子使用AI,因为好多知识我不是特别清楚,但是AI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甚至是错误答案,没有矫正的功能,而且担心孩子过度依赖AI完成学习任务,会降低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未来发展。”银川阅海小学学生家长马女士说,如果教育部门能推荐或者研发出比较权威的AI工具,她乐于让孩子尝试。

  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李雯雯在教学中也会用到AI技术。“从我个人角度而言,AI真的帮了大忙,像整理一些课题资料,使用这些软件就会很方便,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李雯雯说,在教学层面会存在提出问题、学生直接搜索答案的现象,无法进行独立思考。面对这一问题,李雯雯说,既然学生都能使用AI软件搜到答案,那就把搜到的答案整合分类,并且不拿手机说出答案,加深印象,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拓宽思维。

  AI融入校园教育,已然是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势。从小学课堂到高校教学,AI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各方经验的持续积累,AI将以更成熟、更完善的姿态融入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为莘莘学子开启一扇通往知识新世界的大门。(记者 徐琳)

  AI“代写”,警惕“拿来主义”

  “AI已来,不可阻挡。”高志军说。

  作为宁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高志军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提升中小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能力的科学实践研究和应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与时俱进追求更高、更好、更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教师的责任。”高志军不遗余力地研究和探索,希望宁夏教师能接受、拥抱、科学使用好AI,助力宁夏教育教学与时代同步。

  高志军认为,AI的本质是时代科技创新浪潮的成果。AI并非科幻小说中的“超级大脑”,而是一种基于算法、数据和算力的技术工具。它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模拟人类思维,从识别图像到生成文本,从自动驾驶到医疗诊断,AI的边界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展。人们曾以为AI离生活很远,其实AI已像空气一样渗透到工作与生活的每个角落。

  高志军坦言,过去一年,他也尝试用AI工具完成多个项目。在撰写报告时,借助AI快速梳理文献、生成演示文稿等,有些大语言模型还能基于文本生成非常清晰、生动的视频。这些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AI不是替代者,而是“效率放大器”,它将人类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

  于战营是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原主任,从事教育以及教育科研38年。如今虽已退休,但依然心系教育,紧跟时代步伐研究AI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于战营认为,AI的便捷性也暗藏陷阱,过度依赖AI,可能让人陷入“代写怪圈”——表面高效,实则掏空根基。当AI能一键生成文章、代码甚至设计方案时,许多人开始将思考“外包”给机器,习惯了“输入指令—获取结果”的简单模式,却逐渐遗忘如何构建逻辑、打磨细节,这种依赖会形成恶性循环:能力越弱,越依赖AI;越依赖AI,能力越弱。

  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ChatGPT的对话能力,还是Midjourney的绘画创造力,它们背后是数以亿计的参数和人类知识的浓缩。正如蒸汽机推动工业革命,AI正在重塑信息时代的规则。当企业用AI优化供应链,学生用AI辅助学习,创作者用AI激发灵感时,拒绝AI的人,或许会像马车夫面对汽车般被时代抛下。驾驭AI的正确方式有三:一是建立“人机协作”的黄金法则。与其抗拒AI,不如将其定位为“智慧助手”。用AI做“粗加工”,用人做“精雕琢”。例如,学习新技能时,AI提供知识图谱,但实践与反思必须亲力亲为。这种分工既能保留人类创造力,又让AI的价值最大化。二是警惕“拿来主义”,坚守能力底线。AI输出的内容永远需要人类审核。曾有人设计过一个“三步验证法”:一查逻辑漏洞(AI可能编造虚假数据),二验情感共鸣(机器无法替代人性温度),三问核心价值(结果是否符合个人/组织目标)。例如,用AI辅助写论文时,反复追问:“这段分析是我的真实观点,还是AI的拼凑?”三是以AI为镜,倒逼自我提升。AI的局限性恰恰是人类不可替代的优势。当AI能写诗,大家便更注重诗歌中的生命体验;当AI能编程,大家便更关注代码背后的业务洞察。与其焦虑被取代,不如将AI视为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独特价值——批判性思维、情感共情、跨领域整合,这些才是人类在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记者 鲁延宏)

  记者手记

  工具在变,但教育的核心始终未变 

  从复读机的机械声响到AI算法的无声运算,学习工具的进化史,本质是一场关于“如何更高效地传递知识”的探索。工具在变,但教育的核心始终未变——激发好奇心,培养独立思考者。当我们用VR眼镜观察星空时,依然需要保有当年手握复读机按键的那份专注;当算法为我们规划学习路径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知道:真正的进步,永远始于人类对知识最本真的渴望。

  AI时代,我们每个人需要明白一个道理:AI的浪潮虽已不可逆,但人类始终是舵手。用好AI的关键,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使用者的认知与态度。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AI的效率,同时以清醒的头脑守护思维的独立性,警惕“拿来主义”,坚守能力底线。

  在这个“人机共生”的时代,与AI共舞的未来,真正的赢家不是盲目依赖AI的人,也不是顽固拒绝AI的人,而是那些既能驾驭AI工具、又能深耕能力的人。

  AI是火种,可以点燃文明,也可以焚毁森林。如何让AI成为进步的阶梯而非堕落的滑梯,答案永远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记者 鲁延宏)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