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巧:用手“说话”,成为听障者“家人般的存在”
重庆歌乐山下,有一个特殊的社区——磁建村。这里曾经有一家用于保障听障人群就业的福利工厂,工厂转型搬迁后,就地安置了近200名听障群众。在这里,人们常常能看到这样温馨的画面:一位女警微笑着走向迎面而来的听障群众,双手灵动地比划着,居民们则迫不及待地用手语分享他们的生活琐事……
这看似寻常的场景,却藏着一段用时光编织的动人故事。
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红岩派出所教导员何巧,用手语在有声与无声的世界间,架起了一座充满温情的信任之桥。
初到社区工作时,何巧面临着“敲不开门、见不到人、说不上话”的困境。报警时,需要手语老师翻译;办事时,面对居民的比划手足无措……这些尴尬的瞬间,像一堵无形的墙,横亘在她与听障群众之间。
“成为他们,是拉近我们彼此之间最好的办法。”带着这样的信念,何巧开始苦学手语。向听障群众请教,找教材、看视频自学、参加手语培训班……她像着了魔一样,甚至做饭时一只手拿着锅铲,另一只手比划动作;执勤间隙,也捧着教学视频反复练习。
一位头发花白的听障老人被她的执着打动,塞给她一本1979年版的《聋哑人通用手语图》。这本比她年纪还大的“古董书”,成了她最珍贵的学习伙伴,每当遇到瓶颈时,翻开泛黄的书页,就能感受到无声世界里满溢的期待。
手语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打开心门的钥匙。学习手语1年多后,何巧耐心“劝说”救下割腕轻生的听障青年,多方协调安置失能夫妇,主动当起听障儿童的“家庭教师”……
渐渐地,“有困难找何巧”成为社区里最温暖的手语动作。当听障群众傅燕用不太流利的话语,面对电视台记者的采访,说出那句“她是我的家人”时,这份无声的情谊已化作了血脉相连的亲情。
2019年,何巧和同事创建了全国首个“巧姐无声警务室”,听障群众可以在这个大家庭里围坐聊天、咨询问题、学习法律知识。
2022年,她又和同事成立了“无声警务宣讲团”,民警和听障志愿者走进社区、学校,用手语普及反诈、禁毒知识。曾经因沟通误会非常抵触警察的听障人士代小荣,成为了宣讲团的骨干。
分享的尾声,何巧再次用手语比划出那句承诺:“有困难,记得找何巧!我们永远在您身边!”
马利民:学政策解难题,13年助残从新手到行家
“2012年,我刚进入吴忠市残联工作时,心底常会涌起一股无用武之地的失落。”马利民的声音带着西北汉子的沙哑,却字字清晰,“直到跟着科长老李走进一户残疾人家……”
那是怎样的场景?女主人因家庭困难离家出走,留下年迈的丈夫和智力障碍并伴有肢体残疾的儿子相依为命。孩子瘦弱的身体蜷缩在一张铺着塑料布的土炕上,屋里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
看到这一幕,老李没有丝毫犹豫,不顾孩子身上的污秽,为他洗浴、换衣,并协调相关部门把孩子妥善安排到托养机构。当马利民下意识地捂着鼻子要扔掉孩子的旧衣时,老李的话瞬间让他羞红了脸:“小马,有人抱怨人生艰难,可有的人,仅仅活着就已竭尽全力。作为残疾人工作者,不用心用情,肯定干不好工作!”这番话,也成为他深耕残疾人事业的精神指引。
从那以后,马利民开始深入研究各项惠残政策,渐渐成为大家口中的政策“活字典”。在他和同事的不懈努力下,吴忠市有2371名残疾儿童及时得到抢救性康复服务,绝大多数功能可以有效恢复;适配辅助器具18911件,让轮椅上的脊梁终得舒展,让残障人士走出家门重新听到了鸟鸣;为3962户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为他们解决做饭难、如厕难等生活问题。
这些数字背后,是跌倒者重新远行的足迹,更是千万个家庭破茧化蝶的微光。
2019年冬天,吴忠市红寺堡区石炭沟村的马尚俊遭受失去幼子和车祸致瘫的双重打击,一度失去生活的希望。经过当地残联和专业团队的悉心指导,历经一年多的不懈奋斗,马尚俊在2021年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上大放异彩,成功斩获了男子铅球F52级银牌和男子铁饼F52级铜牌。
经过两年思考酝酿,2024年,马利民还提出了“守望情”邻里照护项目,优先选择就近就便的邻里之间,从一个小小的搀扶、一次贴心的陪伴、一份真诚的关怀,让两家人发展成“一家人”。如今,这一项目已在宁夏全区推广,成为服务困难残疾人的新模式。
“真正的服务从来都不是单行道,而是让每位参与者成为照亮彼此的光。”马利民用13年时光成为托举微光的人,也让无数“折翼天使”重新飞向了蓝天。(记者 赵锐/文 韩胜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