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的故事家喻户晓并被广泛传播,而在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大河村,也有一段新“六尺巷”的故事。邻里相让,让出一段新“六尺巷”,解决了两家持续多日的纠纷。
“老任,你中午到我家里吃饭吧!”7月3日清晨,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大河村的王某热情招呼邻居任某。谁能想到,就在前一天,这两家还因宅基地界线问题剑拔弩张。这场持续多日的邻里纠纷在红寺堡区公安分局大河派出所牵头组织的多元联调下成功化解,为新时代“六尺巷”故事写下生动注脚。
事情要从半个月前说起。王某翻修房屋时,任某认为新砌的院墙会侵占巷道,影响自家车辆通行。“每次倒车都要多打两把方向”,任某的抱怨让两家关系骤然紧张,共用巷道逐渐成了“火药桶”。社区民警田东选在走访中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启动“警司联调+”机制。几天后,由派出所、司法所、乡综治中心等组成的联合调解组工作人员来到现场。调解员们各展所长:测绘人员用专业仪器重新标定界线,司法所干部现场解读土地管理法,村干部则翻出当年的安置图纸。最令人动容的是,调解组特意找来两家孩子小时候的合影,唤醒被争吵冲淡的邻里温情。
“咱们搬迁时互相帮衬的情分难道抵不过这几寸地?”田东选的话让双方陷入沉思。经过3个小时调解,王某主动提出将院墙内移20厘米,任某也表示愿意共同维护巷道整洁。随后双方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一场可能升级的冲突就此化解。
大河派出所所长杨百虎介绍,今年以来,通过多元联调机制已化解类似纠纷36起,调解成功率达97.2%。这种“法律+情理+乡贤”的调解模式,既守住法律底线,又留足人情温度,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记者 马 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