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9时许,贺兰县某小区一名5岁男孩在玩耍时,不慎将头部卡入健身器材的缝隙中,动弹不得。孩子的母亲惊慌失措,一边试图用手托住孩子的身体,防止其悬空窒息,一边大声呼救。周围群众迅速聚集,有人拨打了119。
10分钟后,银川市消防救援支队德胜消防救援站的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只见男孩的头部被牢牢卡在健身器材的金属横杆之间。由于恐惧和疼痛,孩子不断挣扎,导致缝隙越卡越紧,孩子的脸颊已微微发红。消防指挥员评估情况后下令:“用液压剪扩钳,动作要快,但必须稳。”一名消防员半跪在地,用双手固定孩子的头部,另一名消防员操作器械,精准剪切横杆。伴随着金属断裂的“咔嚓”声,孩子的头部终于脱困。经检查,男孩仅皮肤轻微擦伤,但这场意外给在场所有人敲响了暑期安全的警钟。
记者了解到,每年暑假,儿童意外伤害事件频发,溺水、交通事故、坠落、异物卡喉、肢体被卡是威胁儿童安全的“五大杀手”。
“健身器材、防盗窗、自动扶梯、玻璃门缝……这些看似平常的设施,可能成为儿童的‘隐形陷阱’。”银川市消防救援支队二级消防助理陈雪娇表示,孩子被卡后往往因恐惧而挣扎,反而会加重伤害。家长首先要冷静,避免生拉硬拽。她还建议,家长在选择儿童家具时,避免带有直径6—12毫米孔洞的设计(易卡住手指)。在公共场所,孩子要远离自动扶梯边缘、旋转门缝隙等危险区域。若肢体被卡,可涂抹肥皂水润滑,并第一时间拨打119求助。
“暑期儿童独自在家的时间增多,家庭隐患不容忽视。”陈雪娇告诉记者,除了警惕“隐形陷阱”,还要注意孩子居家安全。另外,溺水与交通事故也是暑期孩子的两大“威胁”。家长可将打火机、杀虫剂等危险品存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高处。高楼层的孩子居家不要攀爬阳台、窗户,避免摆放可攀爬的桌椅。家长还要教育孩子不要玩火,远离火源、电源,发现着火及时拨打119,“电器着火先断电”等常识以及不私自下水、不盲目施救、不到无救援人员水域玩耍等。
“传统的‘不准’‘禁止’式教育效果有限,家长可通过模拟场景、游戏互动等方式让孩子理解风险。”陈雪娇表示,通过绘本、动画等形式,让孩子了解火灾危害和预防方法。还可与孩子一起开展家庭消防演练,模拟火灾场景,学习正确逃生方法,提升家庭成员的应急能力。(记者 苏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