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社会万象
一线调查|新治安管理处罚法来了 这些变化值得关注
2025-09-12 08:54:56   
2025-09-12 08:54:56    来源:宁夏日报

 石嘴山市公安局组织辖区民辅警开展宣传活动。

  编前语

  今年6月2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这部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的法律,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为该法自2006年实施以来的首次重大修订,条文从119条增加到144条,字里行间折射出新时代社会治安的新需求、新考量。

  近日,记者走进公安机关执法一线、深入社区居民生活、对话高校法律专家及律师,通过鲜活案例剖析与权威解读,带您全景式了解这部法律修订中的“民生关切点”,厘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红线”,读懂新法背后的法治温度与治理智慧。

  新型违法行为“全覆盖”

  无人机黑飞、高空抛物直接入罚

  新型违法行为入罚,这些行为以后千万别做。修订后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将近年来新出现的违法行为,例如考试作弊,危害计算机系统安全,组织领导传销,抢夺方向盘、殴打、拉扯驾驶员,高空抛物,低空飞行无人机,非法安装、使用和提供窃听、窃照等专用器材,盗用、冒用个人、组织身份、名义招摇撞骗,娱乐场所和特定行业经营者不依法登记信息、非法生产经营易制毒化学品,违规养犬、犬只伤人等行为被悉数纳入治安处罚的范围,加大了处罚力度和范围。

  “无人机拍摄要提前报备,未经许可在公共场所飞行,最高可处拘留10日。”同心县公安局豫海派出所辅警马辉在新华社区的普法展板前向居民详细解释。他讲述了一起典型案例:2023年,一名摄影爱好者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放飞无人机拍摄日落,因未申请空域许可,导致附近航班航线紧急调整,最终被处以行政拘留5日。

  “如今无人机的拍摄范围可能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绝非小事。”马辉介绍,新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将“违规升放无人机”列入妨害公共安全行为,尤其在机场、政府机关、人员密集场所周边,“黑飞”将面临500元至1000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并处拘留。

  “网上骂人要担责,处罚也更重了!”银川市一互联网公司职员刘女士在社区普法座谈会上说。事实上,针对利用信息网络实施侮辱、诽谤等行为,我国法律体系早已构建起多层次治理框架。2024年8月1日正式施行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首次以专门规章形式将此类行为单独列项,进一步细化了处罚标准与操作流程,让执法依据更具针对性。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对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者,可依法处以5至10日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若行为达到“情节严重”标准,例如造成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杀等后果,则可能触犯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最高可判处3年有期徒刑。

  《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将“侮辱谩骂、造谣诽谤”等行为明确列为网络暴力信息,并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建立网络暴力信息特征库和预警模型,对异常账号实施动态核验、限制流量等措施。例如,平台需对多次发布暴力信息的用户降低信用等级甚至列入黑名单,同时为受害人提供私信屏蔽、评论权限设置等防护功能。银川市公安局金凤区分局上海路派出所社区民警顾珂嘉表示,新法施行后,公安机关可依据规定直接介入调查,平台也需同步提供技术支持。

  “网络从来不是法外之地,每一句恶意攻击都可能成为处罚依据。”顾珂嘉说,以往类似案件多依赖民事诉讼,新法施行后,公安机关可直接介入调查。

  “那天我在所里值班,社区打来电话说一位老太太被楼上扔下来的易拉罐砸伤了。”银川市西夏区司法局朔方路司法所所长李佳回忆,2022年8月的一天傍晚,该辖区金波小区七旬的李某散步时,一个易拉罐从高空坠落,正中李某右肩,她当场倒地。医院诊断为肩胛骨骨折,治疗费、护理费花去4万余元。

  “最棘手的是那栋楼6层高,原有监控只能拍到楼前道路,无法锁定是哪一户高空抛物。”李佳说,当时警方逐户走访,却因缺乏证据,只能李某自担损失。

  新法将“从建筑物抛掷物品”单独列为违法行为,即便未造成伤害,也可处警告或200元至500元罚款;导致严重后果的,最高拘留15日并追究刑事责任。物业责任被“拉进法条”。“物业必须做两件事:事前装监控、设警示;事后保存证据、配合调查。”李佳说,若未履行义务导致无法确定侵权人,物业要在过错范围内赔偿;反之,可完全免责。

  2023年,银川市金凤区某小区,一名男子为发泄情绪从18楼扔下酒瓶,虽未砸中人,但被“仰视监控”全程记录。法院以高空抛物罪判处其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并处罚金2000元。李佳说:“同样的高空抛物,如果在今天,至少能锁定楼层,甚至精准到个人。摄像头成了‘无声证人’,这就是‘技术进步+法律威慑’的双重效果。”

  “法律已经亮出高压线,摄像头也让高空抛物无所遁形。”李佳说,只有人人敬畏规则、户户装好镜头,才能让“天降横祸”真正变成“天下无祸”。

  新法还回应了社会热点问题:“软暴力”催债:上门泼漆、堵锁眼等行为明确为“寻衅滋事”,可拘留10至15日;公共交通工具闹事:抢夺方向盘、殴打司机等行为,即使未造成事故,也可处5至10日拘留;虐待宠物:放任动物恐吓他人或驱使伤害他人,主人需承担法律责任。“有市民以为‘没动手就不算违法’,这是误区。”银川市兴庆区司法局玉皇阁北街司法所所长周颖举例,一男子因纠纷曾多次到前同事家,敲门恐吓,他虽无直接暴力行为,仍被认定为“寻衅滋事”,被处以拘留。

  北方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黑静洁指出,新法将社会治理中的“灰色地带”明晰化,“既是对违法者的警示,也为执法者提供依据”。他建议公众及时关注法律变化,“许多过去被认为是‘小事’的行为,现在已触碰红线。”

  多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加码

  “现在打架罚500元可能了事,新法律实施后,情节恶劣的直接拘留10天!”“殴打老人、孕妇、小孩的,罚款翻倍还可能拘留15天!”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多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加码。日前,记者走进石嘴山市公安局及基层派出所,办案民警以真实案例对比解读,今后违法成本的陡增会倒逼更多人严守法律底线。

  案例1  

  “出手”的代价

  “就因为我酒后冲动打了一架,居然要被拘留?”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公安分局长胜派出所,31岁的杨某十分懊悔。今年7月,他酒后与邻桌顾客发生口角,双方互殴致对方受伤。按现行处罚法,这类行为多以调解、处500元以下罚款或5至10日行政拘留结案,办案民警马瑞指出,新法实施后,若警方认定“情节恶劣”的,此类行为将面临10至15日拘留,并处1000至2000元的罚款。“罚款上限将从1000元提至2000元,拘留时限也会大幅延长,尤其是‘无故侵扰他人、扰乱社会秩序’的寻衅滋事行为,惩戒力度明显升级。”

  案例2

  欺凌弱势群体,处罚直接翻倍

  新法中“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14周岁或者70周岁以上人员”的条款引发广泛关注。2024年12月,马某因纠纷脚踢怀孕的小饭桌老师,当时处以行政拘留10日并处500元罚款。大武口区公安分局法制大队副大队长胡广明解释,“现行法律对此类行为的罚款上限为1000元,新法将其单独列项,罚款上限提至2000元,释放的信号很明确:欺软怕硬,法律绝不轻纵!”

  案例3

  酒后闹事,别想“赔钱了事”

  “我赔钱还不行吗?”醉酒后砸碎酒吧玻璃的魏某,近日被处以5日拘留并赔偿1500元损失。而新法明确,“故意损毁公私财物”情节较重的,处5至10日拘留,可并处3000元以下罚款。“即便是达成赔偿协议,醉酒状态下破坏财物、寻衅滋事的,仍可能被追究治安责任。”大武口区公安分局朝阳派出所民警经文宁强调,反复闹事者将面临“拘留+高额罚款”的双重处罚,“酒不是免责的挡箭牌。”

  案例4

  多次小偷小摸,从重严惩

  盗窃屡教不改,新法的处理将会加倍。今年8月,惯偷王某因“拉车门”盗窃400元,再次被惠农区公安分局南街派出所抓获,被处以12天的行政拘留。此前,他因盗窃罪被惠农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2个月。“新法明确,盗窃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并处3000元以下的罚款。”惠农区公安分局法制大队副大队长马唐升表示,像王某这样的累犯,新法实施后将面临更严厉的处罚,“‘小恶’累积,终将付出沉重代价。”

  “提高违法成本,是为了倒逼更多人守住底线。”石嘴山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支队长赵志强表示,处罚加重不等于“一刀切”,主动消除后果、获得谅解的仍可从轻处理,“但法律的底线更清晰了,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

  专家解读

  治安管理进入“严周期”

  宁夏大学法学院教授朱爱农分析,新规回应了公众对“公正执法”的期待:“以往‘破窗效应’下,一些人认为小错代价低就肆意妄为。如今通过阶梯式处罚、累加机制,让违法者真正‘痛到不敢再犯’。”他同时提醒,严格执法需配合普法教育,避免“不知法而犯法”。

  朱爱农表示,新法明确“为了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行为,造成损害的,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不受处罚”,这一规定直击以往“谁伤谁有理,谁伤得重谁有理”的误区,“既打击了不法侵害者,也为守法者捍卫自身权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聚焦正当防卫、未成年人、执法规范——

  治安管理处罚法有何新变化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修订,直面网络犯罪、未成年人违法、新型公共安全风险等社会治理新挑战,其中多项重大变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法针对未成年人违法、新型公共安全风险等社会治理新挑战,作出系统性规定。

  终结“还手即互殴”,正当防卫认定首次写入治安管理处罚法。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前,司法实践中关于一方挨打、另一方还手认定为“互殴”,对于互殴致伤的责任认定一般都是各打五十大板,双方各承担50%的责任。但是在修订后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新增关于正当防卫的条文规定,即我们在遭受不法侵害时,在必要限度内“还手”,不再认定为互殴,而认定为正当防卫,不受处罚,打破了“谁受伤谁有理”的固化逻辑,避免“各打五十大板”的简单化处理。

  年龄不再是护身符,调整了未成年人行政拘留执行条件。修订前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未成年人,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最高法数据显示,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修订后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修改了这一规定,对于违反治安管理情况严重、影响恶劣或者在1年内2次以上违反治安管理的未成年人,可以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同时,新治安管理处罚法通过4项制度约束执法权:执法需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将“执法证件”明确为“人民警察证”;限缩单人执法,严格限定适用条件;治安调解需遵循合法、公正、自愿、及时原则。新法提升了执法效率与公正性,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为百姓权益保驾护航,让百姓感受到执法更透明、更公正。

  近日,记者采访了北京大成(银川)律师事务所律师柳娅婷,就新修订法律中关于治安违法记录“封存”制度的规定,解读这一制度对减少社会歧视、促进违法人员重新融入社会的积极意义,以及违法记录在个人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违法记录封存,放下“包袱”,重新融入社会。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新法建立了治安违法记录封存制度。除特殊情况外,违法记录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或公开,相关信息将予以保密。柳娅婷介绍,这一制度对于减少社会歧视、帮助违法人员放下“包袱”重新融入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此次修订既强化了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又注重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特别是违法记录封存制度体现了法律的人文关怀,有助于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柳娅婷说。(记者 马忠 文/图)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邹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