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图 见习记者 郝思凡)
AI玩具主打“陪伴与互动”。
AI玩具成为消费者的心头好。
9月15日,在银川市新华百货CCpark购物广场的一家玩具店中,小朋友朵朵(化名)抱着一只会说话、会互动的AI玩具熊玩耍。“小熊,唱首《小星星》吧!”朵朵说完,小熊便流畅地唱起了儿歌,唱到最后还加了一句:“你听得真认真,奖励你掌声。”一旁的朵朵妈妈王女士笑着拿出手机付款,“普通毛绒玩具孩子玩两天就腻了,这个玩具既能聊天、能唱歌,还能接孩子的话茬,比以前的玩具好玩多了。”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各大商场、电商直播间并不鲜见。随着语音交互技术的成熟,AI玩具正从高端科技产品走入寻常百姓家,开辟出情感消费新赛道。从索尼AIBO的赛博宠物到科大讯飞阿尔法蛋的儿童启蒙,从萌友智能Ropet的静默陪伴到Tombot Jennie的医疗级关怀,AI玩具正勾勒出“陪伴经济”的全新图景。
不只是玩具,更是孩子的“玩伴”
2025年被行业称为“AI潮玩爆发元年”。传统潮玩产品接入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AI技术后,变成了既有高颜值外观,又能实现人机交互与情感陪伴的新物种——AI玩具。
与传统智能玩具需要预设指令、单向反馈的交互方式不同,AI玩具以人工智能算法为核心,能够实现自然语言交流、视觉识别,并作出情感化回应。AI玩具不仅可以与人自由对话,还能通过人的语音、互动频率和语义理解,判断人的情绪,并进行安慰或鼓励。
在银川市新华百货CCpark购物广场一家玩具店,售货员陈薇指着货架上的玩具说:“现在家长来问玩具的特别多,但很多人分不清它和AI教育机的区别。”
据介绍,AI玩具的核心是“陪伴与互动”,不需要孩子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更像是一个“会聊天的小伙伴”。比如市面上常见的AI毛绒玩具,摸它的背,它会说“好舒服呀,再摸摸我好不好”;说“我不开心”,它会用萌萌的语气安慰“别难过啦,我们来玩猜动物游戏吧”。这些互动没有固定答案,全看孩子的反应,目的是让孩子觉得“有人陪我玩”。
AI教育机重在“寓教于乐”,核心是“教”,“乐”是手段。而AI玩具恰恰相反,它是“寓乐于教”,首要目的是提供快乐和陪伴。如果在玩耍中顺带启发思维,那只是自然产生的结果。
“我家孩子AI玩具和AI教育机都有,用法完全不一样。”银川市唐徕小学一名三年级学生家长说,“孩子放学回家,会先抱着AI小熊说会儿话,讲学校里的趣事,小熊偶尔插一句‘那你一定很开心吧’,孩子就说得更起劲。写作业时,才会用AI教育机查资料、做练习,要是让他用教育机‘聊天’,没说两句就嫌‘它老催我学习’。”
“一个是玩伴,另一个更像老师。”玩具店售货员这样总结。
年轻人靠它解压,老人用它解闷
AI玩具的受众不只是孩子,已扩展到18岁至35岁年轻人群体,甚至银发族。
在电商平台搜索“AI玩具”,除了“儿童早教”“亲子互动”等标签,“解压”“陪伴”等关键词也十分常见。不同人群,把AI玩具玩出了不一样的意义。
对儿童而言,AI玩具的核心作用是“陪伴”和“启蒙”。它不仅能回应孩子的语言,还会主动发起互动,比如提醒“我们一起唱歌吧”,或者在孩子安静时轻轻问“今天有什么好玩的事吗”。这种持续在线的互动,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
对年轻人来说,AI玩具则成了“解压神器”。在银川市一家保险公司上班的95后白领陈璐,她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巴掌大的AI猫咪玩偶。“我是外地人,每天下班回到家只有我一个人,有时候觉得挺孤单的。”陈璐说,“这个‘小猫咪’不用喂、不用照顾,摸它的头会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问它‘今天累了怎么办’,它会说‘那就歇一歇呀,你已经很棒啦’,虽然是机器的声音,但听着心里暖暖的,感觉没那么孤单了。”
陈璐的心情代表了不少年轻人的感受。AI玩具几乎都瞄准“陪伴”这一关键词。新京报贝壳财经推出的《2025年轻人生活方式报告》显示,99.9%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情绪价值进行消费,其中56%的人选择“情感支持”类服务。
让人意外的是,银发族也成了AI玩具的新用户。银川市一家康养中心工作人员王颖说,作为介护人员,她经常用AI宠物玩具陪老人解闷。“很多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又不方便养宠物,AI玩具就成了老人们的新宠。”王颖说,“比如这个AI小狗会摇尾巴、会叫,老人摸它,它会凑过去蹭老人的手,有的老人还会跟它拉家常。”
不同群体的需求,让AI玩具的设计分类越来越细。针对儿童的,大多做成卡通动物造型,声音稚嫩,功能以唱儿歌、讲故事、简单问答为主;针对年轻人的,造型简约,有的甚至做成钥匙扣大小,方便携带,功能偏向情绪安慰、趣味互动;针对老人的,侧重“陪伴感”,动作更缓慢,声音更清晰。
还不够“完美”,它只是“陪伴的补充”
虽然市场前景广阔,但AI玩具也面临独特的挑战。
最常见的问题是“听不懂话”。在互联网销售平台上,经常能看到买家留言咨询:“为什么我的玩具总是答非所问?”客服解释:“很多AI玩具的语音识别对环境要求高,周围吵一点就容易听错。如果孩子说话不清楚,发音不准,玩具有时就会反应不过来。”
还有些AI玩具需要连接手机App才能使用。“我给老人买了一个AI玩具,光注册、配对就花了20分钟,说明书全是专业术语,我一个年轻人都看懵了,更别说老人使用了。”银川市兴庆区消费者刘明说,他最终放弃App功能,只让老人用玩具的基础对话功能。
更让人担心的是隐私安全问题。AI玩具要“听懂话”,就需要收集语音信息,有些还需要获取地理位置、使用时间等数据。2023年,某品牌AI玩具被曝出“语音数据未加密,可能被泄露”,引发不少用户恐慌。虽然现在多数品牌会在说明书上写明“数据加密存储”,但普通消费者很难判断真假,只能靠“不随便说隐私信息”来自我保护。
高昂的价格也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现在这些产品的功能比较弱,定价又偏贵。”在新浪微博,网友雪山说,“价格合理且正好满足情绪价值我才会购买,但定价太贵就不考虑了。”
传统的潮玩收藏者也对AI玩具持保留态度。9月15日,在银川市阅彩城泡泡玛特潮玩店,消费者张佳怡说,她收藏了很多泡泡玛特,但如果泡泡玛特出了AI款,她不会盲目下单,而是会观望一段时间,因为目前的AI玩具功能还比较单一。
目前,AI玩具线下销售渠道不多,大多数消费者通过线上方式购买。多数玩具店铺的主营产品仍然是传统的模型、IP周边以及遥控车等玩具,少数与AI沾边的“智能玩具”,实际上只是内置了编码芯片的简易产品,并不具备主流认知里的“AI功能”。
深圳市玩具行业协会携手京东发布的《AI玩具消费趋势白皮书》显示,中国AI玩具市场规模至2030年前后将突破百亿元。在这背后,AI玩具能否真正实现从“科技新奇”到“情感陪伴”的跨越,仍需时间检验。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监管的完善,AI玩具或许会解决现在的诸多问题,变得更智能、更安全、更贴心。但无论如何,它都只是“陪伴的补充”,不能替代家人、朋友之间的真实互动。正如银川中关村幼儿园一名幼儿家长蒯女士所说:“我给孩子买AI玩具,是希望它能在我忙的时候陪孩子一会儿,而不是让它替代我。真正的温暖,还得是来自人的关心和陪伴。”(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蔡莞郁 韩胜利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