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姐,您扫码留言要的月嫂培训资料,我给您带来了。”10月16日上午,银川市金凤区北京中路街道清馨苑社区,劳动力调查员吴海彦带着“就业服务包”,敲开了辖区紫荆花商务中心D座居民王玉琴的家门。不同于以往“上门问数据、填表就走人”的调查方式,清馨苑社区下足功夫,把调查准备工作做在了入户前。
“以前调查员上门,除了问有没有工作、想找啥工作,也带不来更多信息。”对社区入户,王玉琴坦言曾经“有点应付”。这次,她提前一周在居民微信群看到社区发布的“入户预告”:不仅写清了调查员吴海彦的姓名、联系电话,还附了一个“就业需求征集二维码”。“我抱着试试的心态扫了码,填了‘想要月嫂培训资料’,没想到真的送上门了。”
这正是清馨苑社区此次劳动力调查的核心转变。“劳动力调查不只是摸清‘有多少人找工作’,更要找准‘大家难在哪’。”清馨苑社区党委书记许淑媛一语道破关键,“我们以前的入户走访常因‘不了解居民需求’陷入盲目效率低,居民有疑问没处问、有需求难开口。如今,通过居民微信群、单元楼公告栏‘双渠道’发布预告,居民扫码即可填写就业意向、所持技能证书、政策疑问等信息,调查员上门前就能拿到‘需求清单’,走访再也不是‘无头苍蝇’。”截至目前,仅通过二维码,社区就提前收集到136条精准就业需求。
调查员的“就业服务包”里,就藏着社区服务的巧思:除了基础的劳动力调查表,“一企一策”岗位清单、电工与育婴员技能培训手册、社保政策折页等整齐码放,像一个可移动的就业服务站。“以前是问完就走,现在是能帮就帮。”吴海彦说。
28岁的周芳就是“当场解困”的受益者之一。她想找一份离家近的文员工作,吴海彦立刻调出社区周边超市、物业的最新招聘信息,手把手帮他扫码投递了简历。遇到灵活就业的居民,吴海彦和其他调查员都会耐心教他们在手机上查询社保缴费记录、测算补贴金额。即便暂时没有就业意愿的居民,也会收到印着社区电话、网格员微信的服务联系卡。“万一后面有需求,随时能找到人。”吴海彦说。
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社区还推出“定制化服务”。对刚毕业的大学生,重点聊求职方向、职业规划,推荐辖区企业实习岗位,讲解毕业生就业补贴政策;对“4050”人员,详细解读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申请条件;对有技能提升需求的居民,现场登记报名电工、育婴员等免费培训课程,对接培训机构预留名额。
截至目前,清馨苑社区劳动力调查员已走访居民820户、收集就业需求136条,成功匹配岗位89个,47人登记了电工、育婴员等免费技能培训意向。“劳动力调查的转变,也是打破‘社区干、居民看’的尴尬局面,形成居民需求有处说、社区服务有方向的转变。”许淑媛说出入户调查的关键意义。(记者 张 涛 实习生 黎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