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杭州52岁女子散步时误踩氢氟酸不幸离世的消息,让“危险化学品”这一原本多见于工业场景的词汇,意外进入了公众视野。事实上,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危化元素”并不少见——不少家用清洁剂就含有氢氟酸成分,84消毒液、烧碱(氢氧化钠)等更是许多家庭的常备清洁用品。它们能高效解决顽固污渍的同时,也潜藏着极易被忽视的安全风险。
记者走访发现,家庭中常见的含危险化学品的清洁用品存在易购买、难识别、乱处置的现状。多数居民既不了解常见清洁用品的危化属性,更不了解其正确使用方法,而过期、闲置危化品的处置,也因缺乏便捷的回收渠道,随意丢弃的现象频发。
1 家庭危化品“藏”在哪
近日,平罗县居民王女士帮父母整理厨房时,在橱柜角落发现1个没有任何标签的瓶子,里面装有白色粉末。“我以为是小苏打之类的东西,还准备放到显眼位置,让母亲用的时候更方便,幸好多问了一句,才知道是烧碱。”母亲告诉她,这瓶烧碱是今年年初买的,是准备用来清洗油烟机的。王女士惊出一身冷汗——烧碱腐蚀性极强,老人竟能轻易买到,且未妥善存放。若被误食,后果不堪设想。
连日来,记者相继走访了银川市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以及石嘴山市等地居民小区附近的日用百货店,发现烧碱、稀盐酸等具有强烈腐蚀性的危险化学品,确实可以轻易买到。
在网购平台上,输入“厨房烧碱”关键字,会出现大量标有“强力去油剂”“管道疏通剂”“厨房去油剂”等关键词的商品。部分商品会标注:本产品有一定腐蚀性,请勿接触皮肤,如未按清洁流程操作,后果自负。
输入“氢氟酸玻璃清洗剂”“高浓缩草酸清洁剂”等关键词,同样会跳转出多家在售店铺。在商品介绍中,不少商家以“强效去渍一喷即净”“去污效果好”为卖点,但部分页面缺乏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有的仅简单提示:使用时请佩戴手套,切勿直接接触皮肤(不可与其他化学物质混合使用)。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浓缩草酸具有强腐蚀性和毒性,摄入或过量接触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直接接触会灼伤皮肤,导致红肿、起疱或坏死;吸入粉尘或气溶胶可能刺激呼吸道黏膜,引发咳嗽、呼吸困难。长期低剂量暴露还可能损害肾脏,干扰钙代谢并增加骨质疏松风险,甚至诱发尿路结石。
“烧碱、氢氟酸等危险化学品,看似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就‘隐藏’在日常生活中。”银川高级中学化学教研组组长李学霞介绍,家庭中常见的危险化学品可分为四类:
易燃易爆类,包括打火机、天然气、杀虫剂、花露水等。打火机燃料为可燃性气体,经加压充入封闭气箱,受热后会迅速膨胀,极易点燃、爆炸。杀虫剂内的丙烷、丁烷与空气混合后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火花或高温易爆炸;花露水中含有酒精,蒸气与空气混合可能引起爆炸,遇明火、高热同样能燃烧爆炸。高温下,打火机不要放在车内。花露水、杀虫剂等使用时要远离明火。
清洁用品类,如消毒液(含次氯酸钠)、洁厕灵(含盐酸)等,若将二者混合,会瞬间释放大量氯气,可能导致中毒,但分开使用是安全的。厨房油污清洁剂则多含有氢氧化钠和盐酸,属强碱性或强酸性成分,使用不当时可能会灼伤皮肤、黏膜和呼吸道。
此外,个人护理类,如染发剂中含有过氧化氢、对苯二胺,其中对苯二胺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指甲油和卸甲水中含有丙酮和甲醛,建议少用或不用。杀虫驱蚊类,如电蚊香液的主要成分为拟除虫菊酯类物质,短时间内大量接触拟除虫菊酯,使用者可能会出现几个小时的头晕、头疼及恶心等症状,开电蚊香时最好保持室内通风。对于孕妇、老人、儿童以及罹患慢性呼吸道疾病等特殊人群来说,日常要特别注意,使用前后观察身体是否有不适感。
2 处置不当有哪些后果
“我家有84消毒液和洁厕净,以前从没想过两者混用会有这么大危害!”银川市民周女士坦言,看了相关报道后才意识到这些日常用品有安全隐患。她还表示,以前家中用不完或过期的清洁剂、杀虫剂等,都是直接扔进小区垃圾桶,“一是不知道它们含有危险化学品成分,二是没人普及过相关知识,三是不知道该扔到哪里。虽然小区有分类垃圾桶,但最终还是混在一起拉走了。”
采访中,多位市民表示从未意识到家中常用的一些清洁类物品存在安全隐患,更不了解使用不当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李学霞对此忧心忡忡:“普通人甚至未成年人能轻易买到危险化学品,不仅让人担心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更令人忧虑的是这些化学试剂用完后的残余物如何妥善处理。”
北京盈科(银川)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军说,危险化学品的处置涉及公共安全与生态环境,法律设定了“零容忍”的监管红线。企业和个人随意处置危化品或将面临行政、刑事、民事三重责任叠加。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对危化品全流程设定了严格规范,从购买到处置均需资质证明。个人严禁购买剧毒、易制爆危化品;运输需委托有资质企业、使用专用车辆并配备押运人员,违规者将面临3万元至10万元的罚款。擅自倾倒、堆放的,按处置费用3至5倍罚款,不足20万元按20万元计算;跨省转移未获批的,最高可罚50万元。
若随意倾倒危化品造成环境污染,可能触犯刑法中的污染环境罪。非法处置危险废物3吨以上、造成100万元以上生态损害即构成犯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等后果特别严重的,最高可判处7年有期徒刑。民事层面,违规者需承担全方位赔偿责任。造成人身伤害的,需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死亡赔偿金等,严重时受害者可依据民法典主张惩罚性赔偿。
因此,企业和个人处置危化品务必遵循“谁产生、谁负责”原则,通过合法渠道处置,切勿抱有侥幸心理。
3 如何实现“妥安放”
银川高级中学化学老师侯伟建议,相关部门和电商平台应进一步强化监管:一方面明确化学品分类标准,清晰界定哪些可公开交易、哪些具有危险性必须禁止在平台销售;另一方面,网络店铺需严格审核卖家资质,从源头上减少不规范操作带来的风险。
近日,在银川市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五里台社区的公益集市上,工作人员正拿着图文卡片向居民讲解家庭危化品处置方法。考虑到社区老年人较多,宣传册中没有大段文字,只有画着“废电池、过期药品、杀虫剂”的示意图,配合手把手演示,让居民听得明白、记得牢固。
除了公益集市,五里台社区还将家庭中常见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知识融入日常宣传。每次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时,志愿者都会拿出实物,如清洁剂瓶、过期的药盒等,一边向居民演示如何处置,一边叮嘱:“这些东西别让小孩接触,用完也别随便扔,小区有专门的回收点。”
为方便居民处置,该社区联合物业公司在各小区单元门口、垃圾站旁设置红色“家庭危化品专用回收桶”,桶身贴有“废电池、过期药品、有害清洁剂”等字样和醒目图标,让居民轻松识别。物业公司定期安排专人清理转运,确保危化品及时妥善处理,不留安全隐患。
银川市金凤区综合执法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居民家中的过期清洁剂、废旧电池等“隐形风险”,正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进得到系统性解决。当地通过“红色垃圾桶”守好第一关、专用车辆全程追溯、专业企业无害化处置三个环节,构建起家庭有害垃圾全链条管理体系。
“在‘红色垃圾桶’这一关,我们推行‘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三分类模式。”银川市金凤区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通过撤桶并点改造,将专用的“红色有害垃圾桶”集中设置在小区出入口,并与其他垃圾容器严格分隔,避免混投风险。针对医疗卫生机构等重点单位,则进一步细化管理:在诊室、食堂等区域单独配置有害垃圾收集设施,明确区分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并建立分类投放台账,从源头杜绝交叉污染。各小区同步设置有害垃圾宣传点与暂存点,既引导居民正确识别,也为后续集中归集提供支撑。
转运环节,则实行“专业运输、全程追溯”制度,小区收集的有害垃圾由专用车辆统一清运至区级暂存点分类存放;医疗机构直接对接有资质的处置单位,根据产生量灵活约定收运频率,减少暂存压力。
更关键的是,金凤区建立了“收集—转运—暂存”全环节登记制度,每个环节明确责任主体,通过台账记录确保有害垃圾不与其他垃圾混收混运,从流程上切断二次污染可能。同时,将末端处置交由具备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置企业负责,当暂存点有害垃圾达到一定数量后,企业通过专业技术进行分拣、降解、资源回收,消除环境危害。(记者 张涛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