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黄打非”知识问答乐园。

灵武市狼皮子梁学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

中宁六中学生体验VR单车骑行。

孩子们在贺兰山陶瓷艺术馆学习非遗技艺。

平罗县城关镇玉皇阁社区推出“扫黄打非”积分激励制度。

中卫市滨河镇槐树北巷社区志愿者在直播间普及“扫黄打非”相关知识。

海原县海城街道建设社区的志愿者和孩子一起读绘本。
像春风化雨,如暖阳浸润。10月13日至15日,一场以“汇聚你我力量 共护健康成长”为主题的集中采访活动,深入到宁夏五市的基层一线。
30余名记者组成采访团,走进校园、社区、法院、文化场馆,用笔和镜头,记录下一张张稚嫩笑脸背后的守护力量,书写出宁夏在净化文化环境、护航未成年人成长中的智慧与温情。这些基层实践,正成为可推广、可借鉴的“宁夏经验”。
A 法治课堂还能这么玩? VR骑行把安全知识“撞”进心里
在中卫市中宁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中宁六中学生张悦戴好VR头显,调整好设备,开启了一场奇妙的“骑行之旅”。当她的目光追随着一只飞过的小鸟时,突然,一辆自行车从侧路冲出,伴随着急促的报警声,屏幕弹出“注意力不集中,发生碰撞事故”的提示。
“VR单车体验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一把碰撞事故,原本枯燥的安全知识一下子生动起来了。”张悦说。
科技,正为“护苗”行动插上一双无形而有力的翅膀。
在银川市西夏区人民法院,一个突破传统法庭印象的“扫黄打非”基层工作站点,正以“可感、可触、可互动”的特色,成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生动课堂。学生们通过VR设备“沉浸式”体验如何辨别非法出版物和网络有害信息。互动区内的电子屏幕以游戏闯关等形式,引导青少年在寓教于乐中学习“扫黄打非”相关法律法规。这样的实践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人民检察院“蓝小武”未检工作室同样得到体现,青少年通过VR设备“置身”校园霸凌场景,通过声音与触感深刻理解校园霸凌的危害。
近年来,宁夏在“扫黄打非·护苗”行动中,将科技力量融入日常监管,多地建立了智能化监测平台,对网络文化市场和实体文化市场进行实时监控,通过设立线上举报平台、小程序等,鼓励群众举报涉“黄”涉“非”线索,不断探索科学技术在引导青少年学法、用法等领域的运用,提升青少年“护苗”行动的参与度。
“在守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过程中,科技在多个领域筑起了防线。VR法治科普台、智能数字阅读系统、以案说法双屏互动等设备,让学生‘走进’虚拟世界,实现‘护苗’效果走深走实。”中宁六中校长周理深有感触地说。
B “护苗”如何从点到面? 家校社联动编织无缝安全网
如果说科技是“护苗”的硬支撑,那么“家校社”联动就是其中流淌的温情血脉。宁夏正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推动未成年人保护从“单点管理”向“系统治理”转变。
每周二、五上午,海原县海城街道建设社区亲子园里都会响起欢快的音乐声。志愿者带着“社区妈妈”和孩子们一起做亲子游戏、唱童谣、读绘本。“图书都是精心挑选的正版书籍,免费供居民阅读。”小班亲子课老师马小梅介绍。最初,她只是陪孩子参加活动,经过培训成为志愿者和早教老师,“我想带动更多家长和孩子来这里参加活动。”
“社区活动中心周一至周五全天开放,周二、周五上午还有大、小班亲子课。寒暑假和周末,还为孩子开展深度阅读、运动会、徒步、研学等活动,丰富业余生活,避免沉迷网络。”海原县睿德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田兴福说。
校园是“护苗”行动的主阵地。走在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十五小学校园内,散落各处的阅读身影构成了一道道动人的风景。学生们有的在长廊下捧着书本安静阅读,有的在开放式书架前认真挑选书籍。该校智慧阅读中心配备了23000册正版图书,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记录每个学生的阅读轨迹。
更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与社区、文化执法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定期对校园周边的书店、文具店开展排查,从源头上筑牢安全防线。
在石嘴山市,这种多领域协同“护苗”的方式得到充分运用。大武口区工业遗址公园里的“社科课堂”、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教育集团“双轨育人”实践、邮政一线“扫黄打非”前沿及未检品牌创新阵地……宁夏各地正以不同方式,让家庭、学校、社区“三条河流”交汇,共同灌溉着孩子成长的土壤。
C 困境儿童怎样呵护? “爱心妈妈”既解困局也润童心
“护苗”,不仅在于清除杂草,更在于浇灌花朵——特别是对那些渴望知识却身处困境的孩子。
走进固原市图书馆,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骏马奖等的图书摆在书架的显著位置,还布置了儿童阅读区方便阅读,坐椅、饰品也充满了童趣。
“你选书,我买单,依据困境儿童所需,我们及时采购并送好书上门。”10月14日,固原市馆馆长文继芬介绍,该馆自2021年10月底开馆至今,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全民阅读主阵地的重要作用,引导青少年在书香氛围中树立绿色阅读、健康阅读的良好习惯。线上持续推出“你选书我买单”读者荐购活动,共计配送图书3000余册,助力困境儿童提升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
“我看到很多留守儿童、孤儿想买书又没钱,就觉得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得知西吉一所学校的19名学生来自单亲家庭,就给他们捐赠了书本资料。火石寨一所学校有名孤儿,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三的课外书,也是我捐的……”西吉县宝宝书店负责人马秀萍回忆道。书店开业近30年,她已记不清资助了多少孩子。
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的灵武市狼皮子梁学校,坚持乡村阅读已有5年,让移民子女浸润书香之中。“5年前,我们的学生面临‘无好书读、读非经典书、不会阅读’的困境。”该校副校长查自祥介绍,“为此,学校2020年启动了‘乡村阅读·燃梦行动’,已累计购买书籍超6000册,并选定包括88本书在内的必读书目,为保证书籍品质,学校从插图、文字到印刷质量均进行严格把关。”
“护苗”路上,一个孩子都不能少。39岁的郭美玉是中卫市沙坡头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从检13年来,始终坚守办案一线,用真心爱心传递司法温度。13年来,她累计办理各类涉未案件500多件,救助100多名未成年被害人;石嘴山市妇联以“爱心妈妈”行动为纽带,构建起覆盖2000多名困境儿童的全链条服务体系。2500名“爱心妈妈”组成56支团队,通过“一对一”日常关爱、“多对一”重点帮扶、“多对多”团体服务的模式精准对接需求。
从物质帮扶到心理护航、从临时救助到长效培育的系统性突破,这些行动,让“护苗”不再是口号,而是具体到每一个孩子的微笑、每一本书的传递、每一次心灵的触碰。
D “护苗”绿书签有何用处? 买书观影有优惠还能融入非遗学习
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自觉远离文化垃圾、主动拥抱优秀文化,是深化“扫黄打非”工作的时代课题。宁夏以创新载体作出了回答。
“我在新华书店买了3本书,用绿书签能省不少钱,去影院看电影,凭借绿书签还能有优惠,体验特别棒!”11月1日,在宁夏新华书店黄河书苑店购书的武思齐同学说。
随着宁夏2025“扫黄打非·护苗·绿书签行动”的深入开展,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教育厅陆续通过多种渠道发放3万张“护苗·绿书签”,联合区内宁夏新华书店、十多家电影院,推动“扫黄打非”工作融入青少年日常文化生活中,助力营造健康阅读环境。
在吴忠市怡园社区,非遗传承与“护苗”行动实现了巧妙结合。社区“扫黄打非”文创基地内,工作人员杨东煌展示着孩子们制作的绿书签掐丝画:“在传承‘非遗’的同时,也记住了要支持正版、绿色阅读。”社区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教授剪纸、掐丝画等,引导孩子们在作品中融入“绿书签”元素。
在中卫市、石嘴山市的一些社区,创新的积分制激励居民为“护苗”建言献策。居民可以通过参与活动获得积分,兑换日常生活用品,这种巧妙的互动载体将“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形成了长效参与机制。
从科技赋能到机制创新,从精准服务到载体创新,宁夏的“扫黄打非·护苗”行动正以基层的智慧与温情,构建起一张覆盖线上线下、覆盖城乡、贯穿校内外的立体防护网。它不只是清除文化垃圾的利剑,更是浇灌未来的清泉。
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言:“护苗,是责任,是希望,是我们用心用情写给未来的一封信。”(记者 陈秀梅 安小霞 见习记者 王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