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期间,宁夏社会保障工作持续深化、成果显著。
石嘴山市惠农区燕子墩乡简泉村村民徐进国和老伴,每月领取1000余元养老金,日子过得安宁而踏实。
今年2月,八旬老人张秀春第一次领到高龄低收入津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有收入”的喜悦。
在中卫市福润苑B区,陈菲一家住在一套面积不大却很温馨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里,把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暖意融融。
建档立卡户牛振邦在获得医疗救助后,彻底摆脱了返贫风险,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体现着“十四五”期间宁夏社会保障工作的温度与力度,也是百姓生活质量稳步提升的生动注脚。
社保卡里的养老工资

徐进国夫妇在看电视。
10月18日,室外寒冷,而石嘴山市惠农区燕子墩乡简泉村村民徐进国家中却暖意融融。67岁的他不紧不慢地沏上一壶浓茶,听着收音机里播放的秦腔。厨房里,老伴贺惠霞也忙活着,炖肉的香气已丝丝缕缕地飘出——在城里工作的女儿说好要带着儿子回来吃饭。
这幅安宁的画面,在几年前,老两口还不敢想象。
那时,十几亩地和两座温棚,从“命根子”变成了“心头病”。“不种没收入,继续种地,这把老骨头是真吃不消了。”想交给儿子,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怕彻底断了收入,全指望孩子,心里不踏实。
转机出现在村里开始大力宣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时。“最高每年能交3000元,到时每月能领几百元!”徐进国心动了,随即又担忧:“两个人一年就是6000,不是小数目。这钱投进去,万一靠不住,不就打水漂了?”
那段时间,家里开了好几次“家庭会议”。儿女态度坚决:“爸妈,这钱是交给国家的,比存银行还稳当!你们有了养老金,我们在外头也放心。”村干部也上门,一笔一笔地帮他们算清了这笔养老账。
看着儿女期盼的眼神,想着未来,徐进国决定买个“定心丸”。
从此,每年雷打不动,老两口从积蓄里拿出6000元,分别按最高档,为未来投下了一份沉甸甸的保障。
日子在期盼中流过。当徐进国手机短信响起,看到第一笔500多元的养老金到账时,他的手微微发颤。他将土地承包合同交到儿子手上:“以后这些,就全交给你了。我跟你妈,正式退休!”
这每月准时到账的养老金,让老两口头一回感受到经济独立。两人加起来有1000余元的养老金,在村里过日子绰绰有余。买药、添新衣、给孙辈包红包,这些以往要掂量许久的开销,如今都能从容应对。“花自己的钱,腰杆挺得直。”
手头宽裕了,生活也变了样。看了10余年的“雪花”电视机换成了液晶屏,徐进国穿上了期盼已久的软底皮鞋。贺惠霞则常拉着他,坐班车进城,下馆子、逛商场。
而最让老两口欣慰的,是家庭愈发和谐。当他不再依附于土地和儿女,与儿子的关系反而变得更加纯粹。他彻底卸下了“监工”的角色,成了儿子偶尔请教的“顾问”,更是那个可以安心含饴弄孙的爷爷。
如今,徐进国常对身边还在犹豫的邻居们说:“人啊,眼光得放长远。有国家这份‘工资’托底,咱这心里,比啥时候都踏实!”
成就清单
“十四五”期间,宁夏持续深化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不断拓展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稳步提升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加快推动经办服务转型升级,切实兜住兜牢民生保障底线。截至2025年9月底,全区养老、工伤、失业三项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32.14万人、155.29万人、129.59万人,相较2021年的482.75万人、143.79万人、109.07万人分别增加49.39万人、11.5万人、20.52万人,扩面增效成果显著。
在待遇水平方面,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人均标准由229元提高至326元,增幅达42%。同时,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在全区5个县(市、区)的16个村(社区)开展养老保险集体补助试点工作,惠及参保居民5070人,累计落实补助资金14.7万元,进一步拓宽了养老保障渠道。(记者 马照刚 文/图)
一老一小乐享关怀
“以前家里人都有工资,就我没有。从今年2月开始,我也有‘工资’了!”10月17日,记者来到银川市兴庆区云开苑小区,居民张秀春开心地向记者展示手机账户余额。每月450元的高龄低收入津贴,让这位81岁的老人心里踏实。
云开苑小区属于银川市兴庆区北安社区管辖,社区党委书记余晶晶介绍,今年年初,社区开展例行摸排,发现张秀春作为高龄老人,却没有收入,长期依靠子女赡养。“我们梳理相关政策发现,老人可以申请高龄低收入津贴,就入户核实情况,帮她整理和提交了相关资料。”余晶晶表示,申请后,张秀春很快通过了审核,被纳入政策保障体系。
这笔让张秀春感到安心的“工资”,得益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高龄津贴管理办法》的有效落地。该办法明确,除普惠高龄津贴外,80至89周岁的高龄低收入老人,每月可根据户籍拿到270至450元津贴,90周岁以上则提高至500元,此外还包含采暖费等多项补贴。去年12月该文件下发以来,各地街道与社区便开始摸排走访,从“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力求让符合条件的高龄老人实现“应保尽保”。
在兴庆区祥和社区星光华府小区,另一场“政策找人”的守护行动同步开展。“爱心妈妈”、社区网格员赵苗拎着新买的书本和水果,再次来到11岁女孩莉莉(化名)家中,一进门,便主动问起她的生活情况。
莉莉的父亲早逝,她自己则患有需长期治疗的血液病,治疗费用和生活压力都落在母亲一人肩上。2年前,赵苗了解情况后,便申请成了她的“爱心妈妈”。这位“妈妈”一上岗,便每天下班都到莉莉家中,协助她们准备各类证明材料,申请低保与临时救助。在莉莉一家基本经济状况得到缓解后,赵苗又将关怀延伸至莉莉的精神世界,发现她热爱舞蹈,便多方联络,最终促成一家公益艺术学校为莉莉提供免费培训。
“对于需要帮助的儿童,‘爱心妈妈’是一种有温度、有效率的‘一对一’帮扶方式。去年,我们在全区共招募了1.2万名‘爱心妈妈’,为困境儿童开展课业辅导、生活陪伴等活动。”自治区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宁夏已建立34项针对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清单,通过主动摸排、动态监测和结对帮扶,为各地发现的家庭生活困难、自身残疾或重病、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等流动儿童提供有温度的关怀与服务。
从“退休工资”到“爱心妈妈”,宁夏正用扎实的制度建设,为“一老一小”托起稳稳的幸福。
成就清单
“十四五”期间,宁夏“一老一小”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养老服务方面,宁夏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全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及设施覆盖率高出国家“十四五”规划任务6.6、9.7个百分点,适老化改造超额完成国家“十四五”规划安排近5000户,高龄津贴惠及8.59万名老年人;在儿童福利方面,宁夏稳步提高孤儿养育津贴标准,自2026年1月起,将集中养育和社会散居孤儿的标准分别提升至每人每月2110元和1640元。同时,打造宁夏儿童福利院为全区区域性集中养育孤残儿童机构,入选首批7家全国儿童福利机构高质量发展改革试点单位,将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拓展至全区困境儿童,实施医疗康复救助困境儿童400余名,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和“儿童之家”覆盖率持续提高。(记者 王雨婷)
住有所居照进现实

陈菲在做饭。
在中卫市,保障性住房正为越来越多住房困难群众,筑起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的“温暖小家”。
10月14日11时30分,中卫市福润苑B区的居民楼里,陈菲系着围裙在厨房忙碌——她在等一双儿女放学回家。今年2月,她和家人搬进这套65.2平方米的保障性租赁住房。
走进陈菲的家,锃亮的地板映着阳光,浅色桌布衬得茶几格外整洁;卧室里被子叠得方方正正,床单平整得没有一丝褶皱;厨房灶台与抽油烟机光洁如新,不见半点油渍。
去年年底,陈菲一家从老家来中卫打工,租房的难题很快摆在面前。“地段好的租金太高,便宜的又太远,孩子上学不方便。”就在她一筹莫展时,公司负责人带来了好消息:中卫市推出保障性租赁住房,面向新市民、创业者、务工人员等住房困难群体,租金远低于市场价。抱着试试的心态,陈菲来到市住房保障中心提交材料,没想到审核仅用了10分钟,她当场拿到入住通知单,当天下午就领到了钥匙。
她选了二楼的房子,每平方米月租金5.8元,一年租金4538元。搬进来那天,陈菲和丈夫带孩子在小区转了一圈:“房子不大,但够我们一家住。小女儿出小区过马路就是学校,大儿子的高中也不远,楼下还有菜市场,生活方便。”
在中卫实现“安居梦”的,还有王立文和刘淑兰老两口。回忆过去,刘淑兰忍不住叹气:“最早住果园里的土坯房,冬天四处漏风,夜里冻得睡不着,肩膀的毛病就是那时候落下的。”后来村里征地拆迁,老两口用补偿款买了小房子,和儿子一家挤在一起。可随着两个孙子长大,家里越发拥挤。
2020年,老两口申请到福兴苑小区一套58平方米的公租房,一年租金3700多元。
更让他们高兴的是,今年中卫市将在沙坡头区居住的中等偏低收入群体除保障面积外的租金,从每月每平方米6元降到5.3元,老两口一年能省下487元。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5年3月,中卫市累计建成公租房38565套,已分配入住35209套,入住率达91%。其中,低收入群体入住9338套,保障性住房占城镇居民总户数的20.5%,真正实现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
保障性住房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居住难题,更让他们在城市扎下根,收获了归属感与幸福感。正如中卫市住房保障中心主任李建明所说:“我们要让每一位来到中卫的人,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一个温暖的家,让所有住房困难群众都能‘住有所居’。”
成就清单
“十四五”期间,宁夏累计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3万套,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2万套目标,有效解决4万余名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为人口城镇化和就业稳定提供有力支撑。公租房分配入住达17.2万套,入住率稳定在93%以上,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在合理的轮候期内得到保障。全区开工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893套,探索建立“租购并举、梯度保障”机制。(记者 张 涛 实习生 黎霁玥 文/图)
政策找人救危困

目前,牛振邦的身体还在恢复中,妻子负责照顾他的日常生活。
一场大病,足以让一个家庭陷入困境;一次及时救助,却能重燃生活的希望。在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建档立卡户牛振邦一家就经历了这样一场从绝望到重燃希望的转折。
“当时只觉得胃不舒服,想着买点止痛药挺一挺就过去了。”10月18日,回忆起发病前的日子,牛振邦的妻子红了眼眶。因家庭经济困难,牛振邦长期靠止痛药缓解胃部不适,始终未去医院就诊,直到今年6月突然出现昏迷、呼吸衰竭症状后,被紧急送往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抢救。
诊断结果令人心惊,患有胆总管结石伴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感染性休克、脓毒血症、菌血症、肺部感染、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20种疾病。经过20多天的抢救,牛振邦脱离了生命危险,但20多万元的医疗费用让这个刚脱贫的家庭瞬间被阴霾笼罩。
“基本医保报销14万元后,自己还要承担5.8万余元,感觉天塌了。”牛振邦的妻子说,既要照顾重病的丈夫,又要为巨额医疗费发愁,那段时间她夜不能寐。
转机来得及时而温暖。洪广镇和贺兰县医疗保障局通过大数据筛查发现牛振邦的高额医疗支出后,第一时间启动精准救助机制。贺兰县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医疗救助系统实时监测,发现其医疗费用中有3.7万余元合规费用符合医疗救助条件。
流程立即启动。工作人员上门收集资料,协助申请救助,先后两次救助牛振邦2.3万余元。通过医疗救助,其个人自付费用从5.8万余元降至3.5万余元,个人负担比例下降约40%。
“这笔救助金太及时了!”收到救助款时,牛振邦的妻子热泪盈眶。如今,牛振邦已转入自治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继续治疗,身体状况一天天好转。
牛振邦一家的经历,是宁夏健全完善医疗救助体系、筑牢防返贫防线的一个真实写照。
“十四五”期间,宁夏持续推进社会保障工作提质增效,特别是在医疗救助领域,构建起“分层分类保障、主动发现对象、精准实施救助”机制,通过加强部门信息共享,综合实施“医疗救助”,切实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费用负担。通过建立医保、民政、农业农村等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实现了对高额医疗费用支出患者的主动识别和及时救助。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让医疗救助更加精准高效。从困难身份认定到救助报销,整个流程无缝衔接,既保障了患者后续治疗的资金需求,也以政策温度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成就清单
“十四五”期间,宁夏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将困难群众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体系。2021年至2024年,全区参保人数稳定在660万名以上,参保率95%以上;资助困难群众参保431.56万人次、金额10.99亿元,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率99%以上;基本医保方面,普通门诊统筹村卫生室报销70%、乡镇卫生院报销60%,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从330元提高到380元;城乡居民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73%,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农村低收入人口住院实际报销87%以上;门诊慢特病病种由28种增至40种,报销60%左右;大病保险人均筹资从52元提至72元,报销比例60%起步,对特困、低保和返贫致贫人口起付线降至3000元并提高5个百分点。医疗救助方面,特困人口救助比例达100%,年度医疗救助及倾斜救助限额达16万元。分类救助与倾斜救助相结合,实现困难群体梯次减负和精准帮扶。(记者 周 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