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园里的步道。 (资料图片)

金凤五路有效分流了宝湖路与六盘山路的通行压力。 (资料图片)
一段时期以来,非机动车道被路边停车位挤占,汽车与自行车、行人抢道,线杆、箱体等占压设施设置无序……种种困扰,为自行车和步行出行带来安全隐患,也影响了群众的出行体验。
城市的核心是人,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是城市工作的重要任务。
漫步街头,放松身心,休闲又健身;骑行单车,畅行无阻,绿色又环保……近年来,我区加快建设完善城市慢行系统,越来越多的居民在城市慢行系统中拥抱绿色出行,乐享慢生活的悠然韵味。

银川市阅海湖环湖绿道。 记者 马雨馨 摄
宁夏慢行系统建得咋样了
傍晚时分,吴忠市利通区世纪大道从同心街到利华街之间的慢行步道上,灌木带整齐葱郁,花境色彩层次分明。三三两两的行人沿着新铺的步道不紧不慢地走着,自行车铃声清脆响起又渐渐远去。这样从容的城市画面,正在宁夏越来越多的街头巷尾上演。
10月31日傍晚,家住世纪大道附近的马丽沿着慢行步道悠闲散步。“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现在改造成了漂亮的步道。我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心情特别舒畅。”马丽告诉记者,自从家门口建起了慢行系统,每天的锻炼就成为一种享受。

慢行系统让步行和骑行等绿色出行方式有其道、畅其行。 记者 王瑞 摄
什么是慢行系统?简单来说,它是以步行、自行车等非机动车或低速交通方式为主的城市交通体系。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激增,许多城市面临人行道被挤压、自行车道断断续续、行人过街提心吊胆等问题。”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慢行系统的核心是解决城市中“快”与“慢”的冲突,通过科学规划与设计,为步行和骑行“撑腰”,确保这些绿色出行方式能有其道、畅其行,最终构建安全、连续、舒适、优美的城市公共空间网络。
记者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文件中发现,这些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完善城市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提升慢行交通环境品质。
在宁夏的慢行系统建设版图上,各地正描绘出各具特色的画卷。
银川市以背街小巷市政基础设施改造为切入点,通过“城市体检”将昔日“烦心路”变成服务群众的“连心路”。家住兴庆区丽景湖畔小区的陈女士感触颇深:“以前带孩子出门总是担心车辆太多,现在小区门前有了专门的慢行步道,安全多了。”
吴忠市建成“六横七纵”城市慢行步道网络,利用路边林带铺设草坪、建起步道,建设多个路边公园和带状公园。这些改造不仅满足了居民“推窗见绿”的愿望,更实现了“人在景中”的体验。
创新与安全并重,成为宁夏慢行系统建设的另一大特色。
在固原市原州区,政府路与西关街丁字路口设置了首条智慧斑马线。地面灯光警示系统与红绿灯同步,显著提升了道路交通安全。“这个创新设计太实用了!”经常加班夜归的杨宏伟赞叹道,以前晚上过马路总是提心吊胆,现在有了发光斑马线,安全感大大提升。
原州区住房城乡建设和交通局负责人介绍,未来还计划在城区其他重点路口分批增设此类智慧斑马线。
石嘴山市将慢行系统建设融入城市更新行动,综合改造背街小巷和道路62条,总长度达38公里。通过持续努力,该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7.61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4.50%。
中卫市则在“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2—2035年)”中提出构建“中卫绿脉”慢行网络,结合生态廊道设置2米至4米宽的慢行步道,串联休闲空间和旅游景点,形成文旅公共休闲体系。同时,该市将道路便民工程列入2025年“民生清单”,计划改造提升“四好农村路”270.6公里。
政策支持为慢行系统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年7月,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制定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推进美丽城市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采取“一城一策”差异化建设方式,到2027年,争取将1个地级市纳入国家美丽城市先行区;到2035年,美丽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
“慢行系统建设不仅改善了交通状况,还带来了多重社会价值。”专业人士指出,城市慢行系统带来的“生态+文化+社会”的融合发展模式,既守护了自然基底,又激活了人文活力,更凝聚了社会共识。
“未来我们将继续优化出行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品质。”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将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让城市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坚强依托。(记者 王瑞)

在慢行道上骑行,感受自由与快乐。 记者 赵磊 实习生 马晓月 摄
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市民有话说
银川坐拥“东滨河、西贺兰山、北典农、南永宁、中阅海”的立体骑行网络,城东滨河大道的黄河风光、城西贺兰山沿线公路的绿植秘境、城中环阅海湖的碧波景致,让不同区域的市民都能就近享受骑行乐趣,晨昏时分的骑行身影更是成为城市流动的风景线。
一辆单车,三五好友,穿梭于街巷河畔。随着慢行车道的建设,越来越多的骑行者享受着骑行带来的快乐。“贺兰山下赏景,黄河岸边追风,银川的骑行资源真是得天独厚!”家住金凤区的骑行爱好者李强东,每逢周末都会约上好友打卡城市绿道。
山环水绕,处处是景,每一步都是诗情画意……阅海湖环湖绿道让骑行者能一边运动一边饱览湿地风光。不少市民会选择从市区骑行至滚钟口、苏峪口、贺兰山岩画等景区。李强东说:“这条路深受骑手欢迎,路况好、距离长、景色美。滚钟口有看日出等活动时,骑友们常组团骑车参与。”因为这几年银川慢行道的建设,骑行已成为李强东生活的一部分,“通过骑车,收获满满,既锻炼了身体又放松了心情,结识了很多骑友。”
但在享受慢行车道带来的快乐时,仍有不少堵点有待解决。
“滨河大道河东段的绿道坑洼不平,碎石杂物随处可见,上次骑行扎了两次胎。”李强东吐槽,贺兰山沿山公路骑行绿道同样让人困扰,刺槐、刺玫的枯枝长期堆积路面,骑行时需时刻留意躲避。环阅海湖骑行绿道的东线中断和夜间照明不足,也让夜骑爱好者颇有顾虑。
市民张娜说:“想饭后骑会儿车,但部分路段灯光昏暗,看不清路况,只能中途折返。”
“骑行的连续性有时也很差,比如一辆汽车在前面堵着路,我要停下。有时路边有家单位,进入的车在门口排着长队,我又得停下。”张娜无奈地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银川市现有部分城市道路上,步行和骑行不连续、“断头路”等问题突出,影响了人们对慢行系统的体验感。
最让骑友们遗憾的是北京东路高架路至滨河新区路段。这条曾举办过环青海湖银川站、银马等大型赛事的“明星线路”,目前禁止非机动车通行,不少骑友在社交平台留言——舍不得这条宝藏路线,期盼相关部门能出台专项政策,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重启这条知名骑行道。
一座城市的发达程度,不仅要看车道有多宽,也要关注步道有多长。驾驶顺畅、骑行安全、步行愉悦,生活才会显得更从容。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早高峰时,有的司机为了更快通过,选择驶入非机动车道。即便区分了机非车道,现实中,机动车抢占路权的现象仍频繁出现。
“慢行系统是短距离出行和公共交通接驳的最佳方式,是助力交通领域碳减排的重要途径。”在宁夏公路勘察设计院院长赵旭东看来,慢行系统的设计理念要遵循安全、连续、便捷、舒适等原则,使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各行其道。
“合理科学的规划,有助于提升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赵旭东说,目前,宁夏慢行车道建设已从“基础覆盖”迈向“品质提升”阶段,未来需要在全域覆盖、智慧管理、人性化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记者 赵磊 实习生 马晓月)

慢行系统将步道变成周边小区的“口袋”公园。 记者 王瑞 摄
出行,且慢且美好
“从北边回家,一脚油门就过了宝湖路口,起码省了十来分钟!”提起银川市正源南街的改造,家住金凤区五里湖畔小区的李娜连连称赞。下穿隧道通车后,主干道通行效率显著提升。此外,新增的过街天桥也让行人安全感倍增。
对家住金凤区中海珑湾小区的居民刘继平来说,金凤五路的通车更是高效又省心。“以前从家到宁医大总院得绕行宝湖中路,实际路程比直线距离远不少,现在开车不到10分钟就能到!”刘继平说,这条新道路不仅串联起多条干道,形成局部路网循环,也有效分流了宝湖路与六盘山路的交通压力。
更让刘继平欣喜的是,金凤五路沿线从过去的土路荒草地,蜕变为拥有慢行绿道、绿化带和生态走廊的“景观大道”,他时常和妻子沿七子连湖遛弯,湖风拂面,绿树成荫,惬意十足。
近年来,我区聚焦居民出行急难愁盼,持续推进慢行系统优化升级,从道路改造到绿道建设,从细节打磨到功能完善,让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各行其道,在快与慢之间,勾勒出宜居城市的新轮廓。
慢行系统的完善,不仅解决了“行”的难题,也激活了“停”的乐趣。从城市主干道延伸至生态绿道,居民的生活半径不断拓宽。
走进银川市阅海湖环湖绿道,垂柳、国槐、银杏等数十种乔木交错生长,绿地与花丛点缀其间,湖光潋滟与绿荫如盖相映成趣。记者在体验中发现,38.5公里长的绿道宽度在2.5米到6米之间,透水铺装与植草沟等海绵设施融入其中,即便刚下过雨,路面也干爽无积水。沿途串联起的阅海滑雪场、览山公园、花博园等14处景观,使这里成为集休闲、健身、观光于一体的滨水长廊。
“以前周末想放松总觉得没地方去,现在沿绿道骑行一圈,既能锻炼,又能赏景,生活节奏都慢下来了。”银川市民刘乃成说。
老城区的慢行系统升级则让城市文脉在漫步中得以延续。家住银川市兴庆区信义小区的陈明是老银川人。在他的记忆里,之前鼓楼附近全是平房,如今已焕然一新。“鼓楼一带的商业街更新后,家门口多了不少特色小店,还有沉浸式慢行游线。走在路上,能看到老建筑的新风貌,既熟悉又新鲜。”去年国庆节前夕,兴庆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历史文化名城”项目一期完工,以“一带一轴五巷”布局鼓楼—玉皇阁核心文化片区,打造出主题鲜明的城市漫步路线。散步其中,陈明说,既能感受历史的厚重,又能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文化与生活在此完美交融。(记者 马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