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 -> 智库实践
讲得走心,才能不走神
2018-11-16 07:17:10   
2018-11-16 07:17:10    来源:宁夏日报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创新讲课形式,开展“菜单式”讲习活动200余场次,受众达3万余人次。讲师“送菜”与群众“点菜”相结合,分类讲习与点单式教学相补充,形式活了、内容新了,效果立竿见影——百姓愿意来了(据宁夏日报11月15日报道)。

  笔者想起《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有这样一个镜头:在赵家河做社教工作的习近平,晚上开会,同群众聊得热火朝天,在座的村民听得聚精会神,如痴如醉。有个社员手里夹着一支香烟都忘了吸,突然感觉到烫手了才连忙扔掉……赵家河的群众听得如此认真,正如被采访人说的:“近平开会时我们不瞌睡。”

  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遍地开花的农民讲习所。

  百姓愿不愿意来,来了认不认真听,直接显现出讲习所办得到底怎么样。活跃于城乡的宣讲课堂,只有让百姓听得“不瞌睡”,才能将知识和理念传给群众。但若想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

  现实中,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上边搞得风风火火,下边群众昏昏沉沉;台上专家认真读着PPT,台下学员忙着刷手机。试问,这样的情况能说宣讲是成功的吗?可面对质疑,组织机构一脸委屈,我们请专家、找场地,做得很认真;群众也是一脸不满,我们工作忙得很,还要浪费时间来听课。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讲得透、讲得百姓听得懂、愿意听,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讲习所从来就要搞清楚“为谁讲”的问题。举网以纲,千目皆张。找准群众需求,才能提供精准服务。实际上,早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动员和发动群众武装斗争、参加革命时,就随时随地、几条板凳围坐在一起,上一堂生动的“示范课”或“誓师会”,这种形式,不仅没有影响到授课的效果,反而因其就地取材、灵活机动的特点,能够迅速地深入群众之中,也成为讲习所之所以延续至今的一大优点。强调知识宣讲要到田间地头,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场地,就是要做到百姓在哪里方便,课堂就开到哪里;百姓哪里不懂,知识就普及什么。

  讲习所从来就不是枯燥地说教、喊口号,而是寓教于乐。贺龙同志用一碗小米、一双布鞋、一碗装着活鱼的清水,将党的群众路线讲得生动鲜活;毛泽东同志用“顶天立地”来解释工人的“工”字,将工人的地位讲得清楚明白;习近平像拉家常一样和大家交流,便将党的路线教育讲得深入人心。他们能够讲到百姓心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百姓能入耳、入脑、入心。

  据悉,闻一多大师在清华任教时,他的课总是人满为患,外校也有不少人来“蹭课”,有的人甚至跑上几十里路来听他上课。我想,学生们挤着去听课时,总不会有人打瞌睡。可见,即使是深奥的理论知识,只要找准方法,也是趣味无穷的。

  开办讲习所本就是一次难得的思想福利,而非负担。当其不再沦为一种形式和应付的手段时,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推而广之,不仅讲习所如此,开会、培训也是如此。台上讲得深入浅出,台下听得津津有味,相信才难有人再打瞌睡。(新 珉)

【编辑】:姚振国
【责任编辑】:姚振国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