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泾源县推出“乡村治理积分卡”制度,旨在通过将村民日常行为量化积分,来加强乡村治理、调动村民积极性。1积分相当于1元,村民可依据细则具体赋分项进行积分。有特殊贡献可获得特殊嘉奖分。一旦有子女辍学、收取高额彩礼等陈规陋习,也会相应减分。群众最终还可按照积分卡上的积分,到爱心公益超市等价兑换商品。对此,您怎么看?
漫画 何富成
正能量小Q
乡村治理一直以来都不容易。特别是在一些群众中存在的诸如“等靠要”思想,不孝敬老人、邻里关系不和谐等不文明行为以及高额彩礼、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久治不愈,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但事实证明,只要想办法,总能另辟蹊径。泾源县的量化考核,或许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对村民的行为进行量化考核,哪些能够加分,哪些又会减分,各自积分多少,一目了然,等于把引领乡村新风尚的工作变成了一条条“硬杠杠”,像是一个指挥棒,让大家“见贤思齐”。再加上适宜的奖惩尤其是经济补偿,把自己的行为直接和“收益”挂勾,无疑能够有效激发大家追求文明健康生活的动力和信心。
可以说,积分就是成绩单,量化就是考试场。把考场搬进生活,用积分来激励转变,让先进“看得见”,让奖励“摸得着”,还怕旧有的思维模式和陈规陋习不能被打破吗?当然,最后的结果还需拭目以待,但笔者相信,只要认真执行,使量化“数字表”变成“助推器”,实现村民之间的不断“比学赶超”,就没有什么目标是达不到的。
红辣椒小杠
把村民行为量化积分,乍一看,当然好,但细想难免有些疑惑。
比如,具体执行中,如何做到公平公正?据说当地会设立专门的评议小组和监督小组,每周五逐户检查群众床炕衣被等相关情况进行评比积分,还会根据小组成员平时发现,群众反映、报告,个人申报等进行积分。这就等于说,群众的积分基本上由评议小组决定。那么,在中国这样一个讲究人情的社会,怎样避免人情分的出现?一旦的确有不公,又由谁来做主?
再有,量化指标有子女辍学、收取高额彩礼这样显而易见可扣分的项,但也有参加文体活动、参与网络学习等容易加分的项。但也正因为好加分,反而更容易催生形式主义、应付主义,对这样的行为,有什么具体评判标准?倘若出现问题,又该如何应对?
被动应付总不如主动自愿效果好。我们不否认当地想要做好乡村治理工作的决心,但怎么让政策更贴近民意,落地落实过程中如何更接地气、更能激发群众自建自治自享的积极性,如何更具操作性、执行力、公正性、适用性,这是更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