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市场主体,中国经济强大韧劲和潜力的根基就在于企业。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克服疫情的严峻考验,奋力前行,披荆斩棘。广大企业更是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表现突出,为中国经济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恢复正增长作出积极贡献。在开启“十四五”新征程之际,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们要跨前一步,深入企业,深入基层,了解并解决实际问题。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2020年从大年初四到年末最后一天,我走访了近百家企业,其中既有央企,也有地方国企;有外企,也有民企。通过这样一轮又一轮的调研,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案例,也有了更多的直观感悟和思考分析。我深深感受到,2020年对国家、对企业的历练都是珍贵的。没有巨大的压力,就没有前行的动力,于国家如此,对企业亦一样。
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交出了亮眼的答卷。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走到一线,帮助企业解决最迫切、最紧要的问题,以鼓舞士气、筑牢根基、坚定前行。调研显示,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对政府服务、政策环境感受度明显上升,但对发展前景表示谨慎乐观,认为市场竞争加剧,相关扶持政策有效果但尚未完全显现,未来走向预期不明,在竞争秩序和政府支持上还面临区别对待等问题。
营造良好的生态,既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也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既要“明月当空”,也要“繁星满天”。由此,特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是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让政策看得见、摸得着、够得到。
政策不在多,关键是落地落细,注重可操作性,完善操作细则,细化操作规程,宣传到位、贯彻到位、落实到位,打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营商环境。与此同时,要注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稳定企业预期。
建议提升“一网通办”的人性化、智能化水平,加强政府部门间的政策沟通,做到权责清晰,上下衔接一致,各同级部门协调一致,真正让政策可执行、可操作,并加大力度推广“企业专属网页”,提高纾困政策和惠企政策的精准推送,提升服务企业能级。
要把常态化政企沟通渠道作为重要抓手,如借鉴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机制,定期通过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组织有代表性的科创企业与政府部门面对面,实现现场办公;对中小微企业予以统一协调、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梯度扶持,如设立中小微企业服务专员、实施中小微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度等,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发挥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功能,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延揽英才、呼唤人才、争夺帅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企业发展既需要高层次领军型人才,也离不开具有一定经验的专业人才和大量执行层面的人才。要根据未来发展战略构建和完善新的人才评价体系,更多考虑市场主体的评定,给予企业足够的话语权,拓宽不同层次人才的引进渠道,并建立长期、动态的人才跟踪机制,营造顶尖人才领先、专业人才丰富、各类人才充沛的良好环境。
特别要加强国际合作,适时鼓励发展海外“星期六工程师”模式。20世纪80年代的“星期六工程师”闻名全国,建议用好、拓展好这一方法,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企业引进一些在国外刚刚退休的外籍专业人士。这一群体往往在本行业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人脉资源且对薪资收入要求也不过高,有助于国内企业掌握最新的技术、信息、趋势,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海外市场。
三是培育竞争新优势,支持企业进一步做精做强。
(摘编自《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