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并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把旅游等服务业打造成区域支柱产业”。同年,总书记在视察宁夏时明确指出要精耕细作、持续发展葡萄酒等特色产业,“要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全域旅游”。利用区域特色优势资源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已成为当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葡萄酒作为宁夏“六特”产业之首,已经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贺兰山东麓承载着“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的光荣使命,深化葡萄酒文旅融合,对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振文化自信、生态保护修复,具有重大意义。
一、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和瓶颈问题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是业界公认的世界上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之一。现有酒庄253家,其中已建成酒庄128家且多数具备旅游功能。截至2023年底,宁夏葡萄酒连片种植面积和酒庄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葡萄酒品牌价值高达320.22亿元,产业综合产值达到401.6亿元,位列国际葡萄酒产区品牌第4位,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榜第8位。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旅游业关联宁夏境内A级旅游景区138个,A级旅游景区酒庄14家,星级饭店73家,旅行社267家,五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34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3家,国家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地4个,酒庄年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
目前,宁夏葡萄酒文化旅游在融合程度、融合质量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短板:一是融合有难点。缺乏基于本土特色的葡萄酒文化资源的全面深度调查和针对性市场价值挖掘,导致内容供血不足;二是融合有堵点。西方话语在葡萄酒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使葡萄酒文旅过多植入西方价值观,发展被动;三是融合有痛点。葡萄酒文旅体验场景缺失,供给端无法满足游客需求,政策创新不足和标准缺失,复合型人才匮乏,服务素质、产品质量、硬件设施、社会责任参差不齐。四是融合缺焦点;葡萄酒文旅尚未跟进数智化营销时代浪潮,在大众游客群体中的知名度和粘性不足。
二、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旅深度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文化赋能,品牌塑造,建设世界级、国际化、中国风的葡萄酒旅游目的地。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旅业态,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品牌。如将地域文化与《星星的故乡》《山海情》等影视元素相结合,共创葡萄酒旅游新场景和新产品,通过打造贺兰山东麓“双红”研学新模式,将葡萄酒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新时代红色精神相融合,讲述“跨越山海”“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扶贫故事和“生态移民、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中国故事,以“双红”研学促进“三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中国葡萄酒文化。
以高端品牌引领,鼓励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基于品牌溢出效应培育高性价比、分众营销子品牌。加快培育大中小多层级酒庄企业集群,形成包含高奢定制品牌、龙头企业品牌,大单品品牌,规上企业品牌等的高中低档产品品牌集群,全面提升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影响力与国际化水平。面向不同细分市场构建“神奇宁夏,秘境贺兰”“山海互动”“星星故乡”“沙与海对话”等构成的葡萄酒文旅整体品牌形象体系,塑造创新、活力、生态、绿色的酒类消费者梦想之地。
(二)精准营销、场景重塑,提升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旅市场竞争力。
构建资源数据库及消费数据库,为开发宁夏葡萄酒文化旅游产品提供精准定向和内容支撑。针对市场难点及痛点,基于消费端,集聚高净值人群,实施差异化营销,翘起中国葡萄酒文旅市场的新风口;通过品牌传播和教育培训推广,提升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市场认知度和满意度;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竞合中实现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高质量葡萄酒文旅产品与体验场景,增赋葡萄酒附加值。联合周边打造“西北边塞诗酒廊道”,塑造一批高知名度、高影响力的葡萄酒文化地标、主题公园和旅游度假区。在酒庄等景点引入会展节赛、实景探秘、剧本、综艺等元素,联合本地美食、伴手礼、打卡地,设计餐酒、礼酒、房酒、景酒搭配方案。抓牢公共文化空间战线,在区域展馆场所增加葡萄酒文化符号植入,鼓励游客互动参与葡萄种植、酿造、品鉴、侍酒、文创产品开发环节。
(三)着力延链补链强链,数智化推动酒文旅迭代创新,优化葡萄酒文旅全产业链。
基于国家战略,结合产区地理空间布局及市场需求,合理规划葡萄酒上下游一体化全产业链布局,精准生成产业链地图匹配招商规划,由单一葡萄酒产区转向高质量的“产销消”综合体验区,形成“葡萄酒+旅游+文化+N”酒文旅业态融合消费产业链复合型发展模式。如将“葡萄酒符号移植+文化产业”与“葡萄酒制造业实体+游客引流”模式有机整合,开展葡萄酒酿造与中华大河文明相结合的黄河旅游、葡萄酒生态与边塞文化相结合的沙漠旅游、葡萄酒产业历史与城乡共同富裕实践相结合的红色旅游、葡萄酒与太极养生文化相结合的温泉康养旅游、葡萄酒艺术与宇宙科普相结合的星空旅游以及葡萄酒文化的大众研学、精品研学旅游等。
加快葡萄酒文旅体系的全方位数智化转型。以数字技术引领宁夏葡萄酒文旅产业的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旁侧产业融合发展以及衍生品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梳理宁夏葡萄酒文化现有资料,开展大规模田野调查、口述史摸底,建立第一级葡萄酒文化数据库;利用图像速采、系统集成、漫游拍摄、3D建模等技术开展数字化采集,形成第二级葡萄酒文化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数据库进行文化基因解码、归类、市场价值挖掘和细分。构建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海陆空创新推广平台,实现新闻传播软植入、文化品牌新传播、主流平台频发声、用户互动积数据、舆论口碑广认可、产区酒庄可视化等。打造元宇宙示范酒庄,创设葡萄酒沉浸式体验平台“元游东麓”。
(四)加强葡萄酒文旅产业政策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全面分析葡萄酒文旅深度融合路径中的多元主体利益诉求及制约因素,综合考虑需求、供给、环境等不同类型的政策,提出在土地、资本、科技、税收、惠民、服务、人才等方面的具体政策工具,形成高效运作的政策共同体,实现全要素汇集和创新性配置,以保障多元主体价值共创水平及效果。如引才政策中吸引酿酒大师、侍酒大师、海内外酒业高端人才等落户贺兰山东麓,增设高校葡萄酒相关专业、研究机构及实践基地,培养导游、侍酒师、服务管家、网络推荐官等复合型葡萄酒文化旅游人才。生态政策中需制订科学的环保规划及监管机制,发挥葡萄园碳汇潜能,实现葡萄酒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建设世界生态葡萄酒产业园。
构建葡萄酒文化旅游领域的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及评价体系,提高与世界交流对话的能力水平。借助文化旅游业态扩大中国(宁夏)葡萄酒文化影响力,为葡萄酒文旅贡献“中国方案”。
(作者:张红梅 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