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 -> 热点评述
引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神旗帜
2025-03-10 09:21:52   
2025-03-10 09:21:52    来源:宁夏日报

  核心提示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自信自立的精神特质和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将其贯彻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文化发展的价值旨归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也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立场,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工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意味着要鼓励文化创作的多样性,让一切文化创新能力迸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但传统文化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就必须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建设,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更增强了人民的精神力量,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它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在文化领域的生动实践。

  坚持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

  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守正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维度,二者相辅相成。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这一规律,既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又大力倡导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在文化建设中,守正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和精神标识。同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是确保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关键。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文化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服务于人民和国家的发展。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创新,就是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文化内容上,鼓励创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挖掘素材,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和思想深度的作品。在文化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使中华文化在传承中保持了自身特色,在创新中适应了时代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坚持自信自立的精神特质

  文化发展的内在支撑

  自信自立,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风雨而屹立不倒的精神之魂,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精神特质。在新时代,文化自信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来源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这种自信体现在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也体现在我们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守与发展上。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英勇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到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这些伟大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在新时代,我们通过建设革命纪念馆、开展红色旅游等方式,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主流,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华,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意愿,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自信自立的精神特质,让我们在面对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时,能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

  文化发展的全球视野

  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习近平文化思想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华文化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

  在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方面,中国积极举办各类国际文化活动。“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经济合作的平台,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通过举办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等活动,促进了共建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孔子学院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成为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窗口,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提供了便利。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坚持胸怀天下世界情怀的重要任务。在国际舆论场中,中国需要积极主动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世界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就需要我们创新国际传播方式,运用多种媒体平台和传播手段,以生动鲜活的内容和形式,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发展成就、文化传统、价值理念等。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规则制定,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使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大国担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写作组  执笔:马晓东 王军)

【编辑】:尤天竹
【责任编辑】:任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