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暴雨之下,“银川观海”每每刷屏。吐槽背后,是市民对城市排水能力的质疑和忧虑。
银川市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规模总是“领先”于城市排水能力的更新,原本已不堪重负的城市排水管网超负荷运转,“雨污合流”为主的排水模式,更使得这种情况雪上加霜。
近几年,银川市在不断探索雨污分流、海绵城市建设,尝试雨水的收集利用,试图让滂沱的雨水得其所用,让无序的“地下血管”理清头绪。
改变岂在朝夕间。
城市建设,既要重“面子”,更要重“里子”。“里子”是否耐用,治理是否到位、方法是否适用、效果是否理想、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一场暴雨就是最好的检验。
8月21日,一场暴雨造访银川,让本已享受秋凉的银川市民猝不及防,更令休整了仅仅5天的地下排水系统再度紧张,城市多处积水,市民纷纷“看海”。
8月16日,银川市经历短时强降雨,上海路(北塔湖附近)、富宁街(新华街—宗睦巷)、进宁街(文化街街口)、阅海万家A区、万安巷等兴庆区、金凤区北部积水严重路段,积水最大面积2000平方米左右,最小面积约为100平方米,积水最深处超过30厘米。市政部门按照防汛应急预案,封闭交通、打开雨水井、架泵抽排,全力消除路面积水。
这两次强降雨,兴庆区上海路无一例外成为“积水之最”。有消息报道,瞬时进入排水系统的雨水横冲直撞,管网不堪重负,污水夹杂雨水倒灌上了马路,污染路面,臭不可闻。
这是银川市“雨污合流”排水模式弊端的再一次直观显现,这样的场面,让无数人记忆深刻。
逢雨必涝、在“看海”背后,城市内涝顽疾该如何根治?
内陆银川缘何年年“看海”
银川市市政工程管理处主任杜灵军的办公室里挂着两幅地图:城市排水地图和城市积水点位分布图。除非给来客形象介绍,否则他很少会专门看图——排水管网和积水点,早已熟稔于心。
近几年,每逢暴雨,网友在手机上“看海”,杜灵军在积水点“赶海”。在他看来,银川市地下排水管网较之10多年前,甚至几年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所以年年“看海”,有其客观和历史原因。
近些年,银川市雨水明显增多,瞬时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时有发生。资料显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城市内的人口数量增加,建筑群密集等诸多因素都会改变城市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而形成热岛效应,直接影响降水,导致降雨强度增加。
“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一旦遭遇暴雨等极端天气,容易出现城市内涝。”杜灵军说,银川市城区道路排水一般按3年一遇暴雨排水能力设计,重点地区按5年一遇规划,然而,一旦遇到瞬时强降雨,地下排水管网仍旧招架不及:“比如2019年6月24日的降雨,达到了50年一遇的6月份降水最高值,城市不可避免产生了内涝。”
对于排水系统“历史欠账”,宁夏福宁设计院给排水专家、教授级高工刘立杰与杜灵军有着相同的看法:“长期以来,银川市排水管网的规划设计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不断落后于城市内涝发生的防控形势。与此同时,由于资金投入的问题,以往多数地方排水设施的实际建设标准按低限执行,也加剧了内涝的产生。”
“雨污合流”掣肘畅快排水
“跟全国绝大多数城市一样,银川市排水系统一直实行‘雨污合流’。”杜灵军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排水模式弊端明显。
据了解,银川市共有8座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为日均70万立方米生活污水,实际处理日均50万立方米,还有20万立方米的“富余”能力,预备应对突发情况。“一次瞬间强降雨,涌入地下管网的雨水就可能超过30万立方米,即使所有污水处理厂满负荷运转,也远远达不到即排即干的要求。超载的排水管道迫使雨水夹杂生活污水从各个出口回排路面,甚至顶翻下水井盖,给城市环境卫生带来影响,还会造成交通中断,甚至影响下游排水质量。”
“管”到用时方恨少。既然银川排水系统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暴雨,那么能否多建一些污水处理厂,增加雨污水处理能力呢?“银川市年均降雨量在200毫米左右,属于干旱地区。在没有极端天气的情况下,现在的污水处理能力能够满足城市需要。”杜灵军说。
“现在我们应该做的,一是适当扩容现有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规模,二是实现雨污分流,让雨水污水各行其道,为城市排水管网彻底减负。”自治区住建厅城建处相关负责人说。
各行其道安度“七下八上”
自治区住建厅城建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银川市汛期相对固定,多为“七下八上”,即7月下旬至8月上旬雨水集中,也是内涝产生最多的月份。
“金凤区南部建设初期就将雨污分流考虑了进去,按雨水污水两条管网排布,目前来看,效果非常好。”杜灵军说,近两年银川暴雨后的积水点多集中在兴庆区:“老旧城区地下管网改造面积广、难度大、工期长,需要长期规划,有序实施。”
“雨水是一种宝贵资源。”自治区住建厅城建处相关负责人说,雨水的污染轻,经过分流后,可直接排入城市内的河湖沟渠,再经过自然沉淀,即可作为天然的景观用水、喷洒道路的市政用水等,实现“废物利用”;同时,污水排入污水管网,并通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实现污水再生回用。“雨污分流后能加快污水收集率,提高污水处理率,避免污水对河道、地下水造成污染,明显改善城市水环境,还能降低污水处理成本,这是雨污分流的又一大益处。”刘立杰说。
目前,银川市两条雨污合流改造工程同时推进,“一条是银川九中到第四污水处理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另一条是进宁街泵站到第一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今年年底都将完工。”杜灵军说,进宁街泵站到一污的管网完工运行及第一中水厂投入使用后,上海路北塔湖段的内涝问题将得到缓解。
“建设中的雨污分流管道直径达到1.8米,不仅能在暴雨来临后实现快速排水,平时还能储存雨水,以备不时之需。”自治区住建厅城建处相关负责人说,为了破解城市内涝困局,早在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海绵城市”被纳入国家战略,通过“渗、滞、蓄、用、排”消化雨水,减少内涝。
海绵城市理念在银川能否实现?会带来哪些优势和不足?敬请关注《“海绵城市”效用有几何——寻求银川城市内涝解决之道(二)》。(记者 秦 磊 李 锦 裴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