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必须从“两个结合”出发,在理论上要坚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在文化上坚持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深入研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披沙拣金,萃取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现就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要如下:
“和而不同”
“和同之辨”肇始于西周末年的史伯,据《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向郑桓公分析周王朝之所以衰落时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所谓“和”,就是不同事物的统一、和谐,是以诸因素的差异性为前提的动态联系,“天地合而万物生”“土气和而物生之,国家和而民附之”;所谓“同”指相同事物的简单相加或同一,“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一个国家或者集体,招揽各类人才,和谐相处,就能兴旺发达,而单一同流合污的人则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和睦相处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睦相处。千百年来,“和而不同”已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明的一大特征,也是构成中华民族性格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华夏文明史中,“和而不同”显示着中华文明超越时空的智慧,“和”则兴旺,“和”则昌明,“和”则发展。坚持和而不同,倡导美美与共,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天人合一”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主张“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周易》中讲“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思想。后来历代对“天人合一”思想多有阐释,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们今天阐释“天人合一”思想时,明显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时空的早慧,日新其新。《中华思想大辞典》说:“主张‘天人合一’,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认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我们人类,“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思想智慧。今天,“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就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新诠释。
“兼爱互利”
2000多年前,墨子提出了“兼爱互利”的思想,其时不被人们普遍接受,人们难以理解“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甚至连当时的孟子都批判过墨子的思想。其实墨子的“兼爱互利”思想有超越时空性,尤其是人类社会进入到物质财富相对富裕的时代,“兼爱互利”将成为社会运行的法则。我们经常说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其实与墨子的“兼爱互利”思想如出一辙。今天的人们盼望着人人平等,四海一家,天下大同,所有人都得到同样的爱,所有人也都同样爱别人;没有怨恨,没有战争,大家都相亲相爱,团结互助,亲如兄弟,这不正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吗?新时代,我们坚持和倡导的“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等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并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
“节俭朴素”
千百年来,中国人信奉节俭美德,克制向大自然无休止的索取,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在今天看来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孔子提倡“节用而爱人”,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墨子提倡“节用”。老子曾讲“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可见提倡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必须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节俭意识,也是今天的绿色环保意识,向大自然索取要有节度,不仅要让我们这一代人过好日子,也要给子孙后代留饭吃,这就需要节俭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在物质财富不富足的情况下要节俭,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情况下更要提倡节俭,使用有度。唯有开发有度,索取有节,才能保持生态文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庸”
何谓“中庸”? “中庸者,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是“中庸”的基本含义。“中庸”思想是历代儒家的核心思想。“中庸”之“庸”,宋代大儒程颐解释说:“不易之谓庸”,庸者,天下之定理。与《中庸》相并列的《大学》一书阐发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我们今天的“止于至善”是什么,就是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道路不仅是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也是从新中国成立后艰苦卓绝的探索中走出来的,更是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我们知道这个道路能够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是今天国民教育中“明德”“至善”的关键。只有我们青年一代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接续奋斗者。这方面,我们的古人说得很清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静下心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我们不用怀疑,不用迟疑,不用犹豫,我们不仅要坚定走这条道路的自信,更要有走这条道路的自觉。有了这样的自信与自觉,就能够安心的搞建设,谋发展,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