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激情澎湃”就标李白,“教你做人”就标鲁迅,“情感婚恋”就标林徽因……
从以前杨绛、张爱玲等名家的“伪金句”被大量转发,到现在打着名人大旗的“伪语录”短视频文案以及在台词截图上P出的“鸡汤金句”,“伪金句”的泛滥在无形中给受众灌输了许多错误知识,也损害了名人的权利与声誉。
要探究“伪金句”层出不穷的原因,我们需从受众与传播者两个主体出发。
对于许多受众而言,一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注重在社交媒体上树立理想型人设,引用“金句”成为彰显自己生活态度的“捷径”。
二是人们内心渴望他人重视自己的想法,使用“金句”能够更有效地支撑自身观点。
三是面临生活压力时人们可以从“金句”中汲取力量,从而以更积极的态度投身于工作学习中。
在多数情况下,人们需要的只是能够迎合自身情绪与目的的“金句”,而对其真实性考察不深。
于传播者而言,产出的内容被广泛传播继而获得流量是他们获益的关键。若将“无名氏”的道理贴上名人的金箔,让名人作为互联网“箭垛”,即使出现断章取义、违反常理甚至胡编乱造的现象,仍会有不少人盲目信奉。
一方是大多数持有对“伪金句”不加考证地接纳态度的受众群体,另一方是急于将流量变现的唯流量论者,双方各取所需,导致“伪金句”在互联网上高频出现。
对于“金句”,受众应保持谨慎态度与证实意识,莫让唾手可得的文字搜索替换了自身对文本的深入思考。这便要求受众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感悟书本中的哲理韵味与作者的人格魅力,而不是用扭捏作态的“伪金句”自欺欺人。
于传播者而言,应本着对知识负责、对名人尊重的态度来宣传金句。若自身才华横溢,则可以尝试打造个人IP,而非为了流量冠以名人光环,利用盲目崇拜“咖位”的心理欺骗受众。
对于互联网平台而言,要当好“信息把关人”,对“伪金句”等虚假信息做好AI和人工审核,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文学史家洪子诚曾说:“看似无意其实用心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委实需要用心琢磨才能深味”。
在笔者看来,仅学习真正的金句尚且不能够完全地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与经验,“伪金句”的泛滥更是对当今许多明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但仍懒于阅读与独立思考的知识匮乏者的讽刺。
所以,杜绝“伪金句”出现的关键在于受众。若受众能够自觉地在书海中找寻自己所需的精神力量,不断提升对“伪金句”的独立判断能力,那么“伪金句”生存的土壤便会被书海所淹没。
(作者:孙悦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卓越新闻人才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