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桑叶间,绿条复柔柔。”这是唐朝诗人王建《采桑》一诗的首联。如果细细品味,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恬淡的田园风光——不知名的鸟儿在茂盛的桑叶间鸣叫嬉戏,经过一个春天,桑树绿绿的枝条重又恢复了它柔美的样子。像这样描写桑树的古诗,不胜枚举,究其原因,不外是我国的农耕文化与“桑”有着浓浓的不解情缘。
桑文化,农耕文明的历史缩影
“桑树”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委婉动人的故事——晋代干宝的《搜神记》中记载,有一位女子十分想念远在外乡的父亲,日日盼望父亲早日回家,于是便向家中的白马许诺,若能找回父亲就嫁给白马。当白马载着父亲归来后,却被家人杀死,并把马皮晒在院中。女子伤心欲绝,为信守承偌,愿与白马同去。这时,一阵风起,马皮将女子裹挟而去。几天后,人们在树上发现化为蚕的女子和马皮,“因名其树曰桑。桑者,尚也”,象征着受恩必报的高尚情怀。
虽然这则神话故事的结局并不圆满,从中却不难看出古人对桑树的崇敬之情。
早在新石器晚期,我国就开始种桑养蚕。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桑”字;众多出土文物上也有桑树的形象。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写到的树木多达50种,提到最多的是桑树。其中,《大雅·瞻昂》里写道:“妇无公事,休其蚕织”,可以看出当时妇女们主要的生产活动就是采桑养蚕缫丝织布。
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中,人们的吃穿用度、贸易往来都与桑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意思是说,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这也说明栽桑养蚕在古代的农业生产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难怪历代统治者治国,无不农桑并重,倡导“农者,食之本;桑者,衣之源”。
蚕桑文化还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载体。随着横贯欧亚大陆的南北丝绸之路、通达朝鲜、日本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蚕桑文化更是走上了我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集政治、经济、外交于一体的历史大舞台。
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桑树在古人的心中是神圣的,在商周时期,桑树是宗庙祭祀的神木,是生命树和母亲树。古代的许多仪礼谋议也都在桑林中举行,传说中“五帝”之一的尧,就是在桑树下把天下禅让给了舜。(“昔者尧见舜于草茅之中,席陇亩而荫庇桑,阴移而授天下传。”出自《战国策·冯忌请见赵王》)。
古人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桑树的影子——男孩出生后,要用桑木做的弓、蓬梗做的箭射天地四方,象征孩子长大后有四方之志,用“桑弧蓬矢”指男子的远大志向;那时的青年男女多在桑林中约会,后用“桑中”“桑间”专指男女约会的地方;而“日夕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出自《淮南子》),则是说太阳落在西边的桑树和榆树间,后常用来比喻晚年。
在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旁栽种桑树和梓树,种桑为了养蚕,种梓为了点灯(梓树的种子外层白色的分泌物就是蜡烛的蜡,近代以前的人使用的蜡都是靠梓树获得的)。在孟庙亚圣殿东侧有一棵桑树和一棵梓树,据说是孟母当年种下的。孟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见识、善于教子的伟大女性,孟子非常孝顺和尊重母亲,在他周游列国期间,不管身在何地,总会想起故乡的桑树和梓树,想起母亲。后人就用“桑梓”比喻故乡,也有“桑梓之地,父母之邦”之说。
古桑树真的离你不远
如果你觉得在现今的都市里很难一见古桑树的风姿,那就该去银川市中山公园看看。
这株位于园内文化广场的古桑树,是目前该园唯一一株市级在编古树,属家桑,高约25米,树冠约20米,胸径60厘米,栽植时间为清后期的1890年,已是129岁“高龄”。《银川中山公园志》中记载,这株古桑原是三官庙道士在正殿前种植的两株桑树之一(三官庙:据《宁夏府志》载,原址在城南承天寺东。相传清乾隆地震毁之,清朝后期重建于文昌阁西南处。1958年中山公园扩建时将三官庙废址拆除)。南侧桑树于上世纪50年代被毁,北侧一株存活至今。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株古树,2007年,中山公园专门邀请北京知名专家对这株古树进行复壮保护。通过开挖复壮沟、打通气孔、填补树洞、清枯枝、打药防治病虫害、做支撑等一系列措施,为这株古树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促使其不断生长。之后每年中山公园都在早春发芽前和初冬落叶后两次对其补充营养。
如今,这株百年家桑枝繁叶茂,长势喜人,被一位吴姓市民认养,是中山公园名副其实的“镇园之宝”。(记者 李晓睿 邱青春)
银川中山公园里的家桑。(资料图片,由中山公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