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不上高中怎么办?”这个曾让无数银川家庭焦虑的问题,如今正逐渐被“再加把劲,肯定能上个不错的高中!”的期待所取代。随着银川市普通高中招生比例从2022年的50%跃升至2025年的73%,“指标到校”招生比例提升至70%,继续实施农村“指标到校”专项计划,一场围绕教育公平、质量与发展的深刻变革正在展开。这场扩招并非简单的学位增加,而是一场兼顾规模与质量、公平与效率、当下与未来的教育辩证法实践。
招生比例提高 让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普高教育
银川市九年级学生佳怡的妈妈最近发现,自己的心态悄然发生了变化。过去,对于孩子的学习,她总是忧心忡忡地念叨:“考不上高中怎么办?”而如今,她的语气中多了几分平和:“再加把劲,肯定能上个不错的高中!”这种变化,源于中考招生比例的提高。
“今年,银川中考招生比例提高至73%,老师说我们学校教学质量不错,实际考上高中的比例会高于这个数字。”佳怡兴奋地向妈妈传达着这个好消息。对于佳怡和她的同学们来说,这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更广阔的未来。
招生比例的提高,不仅改变了家长的心态,也激发了学生们的斗志。“确实缓解了家长的焦虑,学生有压力但更有动力,成绩中等的希望再往上冲一冲,基础薄弱的也愿意拼一把考上高中。”银川市第二十四中学南校区老师刘娇桧感慨道。
近年来,银川市城区范围内初三毕业生数量总体呈逐年递增趋势,高中招生计划也随之逐年递增。2022年,银川市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大约是50%;2023年,这一比例提高到63%左右;2024年,进一步提升至72.6%;而今年,将要达到73%。
“中考招生比例提高后,高中预计需要新增约1400个学位。”银川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新建的阅海湾高级中学能提供1080个学位,剩下的在现有普通高中挖掘学位供给潜力,通过改造功能室,整合不同学段、学校校舍资源,核增招生计划,扩大招生规模。
从72.6%到73%,看似微小的0.4%增幅,实则是银川教育改革的点睛之笔:它标志着扩招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细调控,从量变迈向质变。在扩容与提质、公平与效率、分流与选择的矛盾中,正在找到动态平衡点。
兼顾公平与效率 打破城乡壁垒的“双向奔赴”
“农村学生升学率提升近20%”——这一数据的背后,是银川市对三区农村初中考生降低两个分数段录取的专项政策。
“去年,实行农村初中生专项计划后,我们学校考上高中的学生全部进入公办高中,其中上重点高中的增加11人,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银川市兴庆区掌政中学负责人感慨道。
针对农村初中学校中考升学率低的问题,银川市对具备农村“指标到校”专项计划资格的三区农村初中学校考生按照民办普通高中最低录取控制线录取,使农村学生升学率提升近20%。政策倾斜并非降低标准,而是通过“指标到校”比例提升至70%、建立城乡教育联盟等举措,弥补城乡教育资源的先天差距。
更具突破性的是招生政策改革:实行“属地招生”和“公民同招”,自治区属、市属、民办高中招生范围统一,既抑制“掐尖”乱象,又激发县域教育活力。这种“堵疏结合”的策略,既保障了教育公平,又通过竞争机制倒逼学校提升办学效率,形成良性循环。
银川市中考招生比例从2023年起大幅提高,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调整。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修改为“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不再提原有的“普职比”后,银川市教育局依据实际情况,从2022年开始布局高中学校建设,适当增加普通高中学位。此外,自2024年起,银川市中考招生实行属地招生和“公民同招”政策,自治区属(含高校附属中学)、市属、市辖区属普通高中在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三区范围内招生;永宁、贺兰两县和灵武市所属普通高中在县域内招生。民办普通高中招生范围与公办普通高中保持一致。这些举措,增加了面向银川市三区的高中供给,为高中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扩容提质 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在银川市阅海湾高级中学的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这座设计60个教学班、340间宿舍的学校将于今年6月竣工,预计提供1080个学位。“4个标段正加紧建设,确保如期交工。”3月26日,该项目二标段监理马星宇介绍。
而在西夏区教育小镇,银川市第二十四中学迁建工程正如火如荼推进,未来可新增3000个高中学位。“银川市第二十四中学迁建工程明年能新增高一学位1000个,届时原校区继续使用,面向银川三区招生。”银川市教育局规划科负责人介绍,今年下半年北京师范大学银川学校中学部也准备扩建,扩大高中规模。
但扩容仅是第一步。银川市教育局通过“名校+弱校”“强校+新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将优质教育资源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城乡角落。全市组建的73个教育集团覆盖189所学校,建立28个城乡学校共同体,结对帮扶61所农村学校,2.4万余名农村学生因此受益。
银川市第六中学教育集团带动第十三中学实现校风蜕变,便是典型案例。3月20日,银川市第十三中学举行2025届中考百日誓师大会,同学们整齐列队,自信的笑容在脸上绽放,有力的誓言声在校园里回荡。“学校自2020年8月加入银川市第六中学教育集团后,校风校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校际教学、德育研讨活动,教师们快速成长,学生们学风端正,品行优良,家长们对学校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银川市第十三中学副校长石勇说。从“家长认可度低”到如今“校园里弥漫着积极向上的氛围”,银川市第十三中学的变化折射出硬件扩容与教育生态提质的内在统一。
“联盟还将探索校际学生社团互动、竞赛联办等共育新路径,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和更多元的发展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舞台上绽放光彩。”3月13日,银川北塔中学启动跨区域教育联盟名师工作室,该校校长张建东表示,跨区域教育联盟(涵盖兴庆区、金凤区、贺兰县)的成立,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探索,旨在打造“名师带骨干、骨干育新秀”的师资共享生态链,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起来。
这些项目是银川“十四五”期间“新增近万学位”蓝图的缩影。“十四五”期间,银川市城区范围内规划新建第四十三中学、阅海湾高级中学,迁建第二十四中学,同时对银川市第六中学进行扩建,增加普通高中学位近1万个。银川市第四十三中学(宁夏师范大学银川附属中学)去年秋季迎来首批高一学生,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优质的师资队伍,使其迅速成为区域教育的新亮点。
“通过在更大范围实施集团化办学,加快推进市域内教育资源优化布局,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受益面,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推动全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整体提升。”银川市教育局教育一科副科长樊小雪说,这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更是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担当。
“深入实施教育资源优化赋能计划,办好教育连心实事。”银川市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场教育改革不仅是一场政策的变革,更是一场理念的革新,它将让银川的教育版图更加均衡、更加优质,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
多样化教育 把普职分流决定权、选择权还给学生和家长
如果说中考招生比例的不断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持续扩大,缓解了家长的职普分流焦虑,那么,未来高中阶段的多样化教育,则把职普分流的决定权、选择权真正还给了学生和家长。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统筹推进市域内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探索设立一批以科学教育为特色的普通高中,办好综合高中。
据了解,综合高中将不同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学生集中到同一所学校学习,让学校教育兼具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两项职能。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张志勇曾表示,进入综合高中,大家先接受共同的基础教育,从高二、高三开始进行学术性、职业性等不同方向的课程选择。
这种“延迟分化”的模式,让学生有时间探索自我,有空间试错成长。学生可以在进入高中教育阶段后,深入了解职业发展取向和学术发展取向两条成长路径,再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合理选择,有利于其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促进全面发展。
今年,银川市将探索开展综合高中办学试点,新增产教融合型专业、实训基地10个,争创第二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这不仅是教育模式的创新,更是教育理念的转变。
“秋季我们学校计划开设2个职普融通班,学生既学文化课又学专业课,随后根据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通过普通高考、职教高考,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深造。”银川职业技术学院督导办公室主任马德川介绍。
据了解,在广东、江苏、浙江这些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地方,职普融通班与普通高中的学生可以实现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在学生学习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不论他们所在的学校是什么类型,他们所拥有的升学机会是相同的。下一步,银川职业技术学院将在职普融通上下功夫,全面构建多元育人格局。
职普融通增加了学生的选择尝试机会,拓展了学生成长成才的机会和空间,保障了教育公平。它让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育轨道,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以前是分流,现在是选择。”银川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为每个孩子搭建适合的成长阶梯,让教育回归因材施教的本质。从缓解升学焦虑到打破城乡壁垒,从学位扩容到教育模式创新,银川教育改革让每个孩子能在适合自己的轨道上奔跑,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焦小飞 文/图)
2025年3月3日,银川市第四十二中学开展学雷锋活动。
2024年12月24日,银川市唐徕中学北校区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2025年3月26日,银川市第十三中学学生做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