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 宁夏点击
深根厚土,拔节抽穗桑梓地
——西海固乡村振兴路径调查之四
2025-05-03 08:19:43   
2025-05-03 08:19:43    来源:宁夏日报

  山路弯弯,春暮夏近行色匆。

  转弯,依依杨柳吐飞絮,群山迤逦远江河。似是跳入眼帘,一抹艳红,将天南地北定位成一串串数字。人来人往,有旗帜的地方,所有的距离均可丈量。否则,不只有无法丈量的遥远,还有隔墙依然遥远的陌生。

  敲门,灶台上的空气炸锅滋滋嗡嗡,带货主播不疾不徐、不矜不盈,那些曾经土得掉渣的土特产,靠“土气”洋气到了山外。

  西海固,每一天都是新的,有人土里刨金,有人外出务工,有人返乡创业……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城乡之间自由“迁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变,乡村的基础设施和精神面貌在变,乡村治理需要解答的命题和解题的思路、方法也在变。

  春天,一起探访山村的诗篇如何接续书写,逆袭的故事怎样持续更新。

  同德村的“向心力”

  “隔墙的陌生”——物理上的相近,有时并不意味着能同步实现情感的相亲。在“重组新生”的移民村,减少摩擦力,增强向心力,这道乡村治理题何解?

  从同心县城出发,北行35公里即至河西镇同德村。2012年年底,同心县王团、张家塬、预旺等3个乡镇的11个村搬迁至此,成为“十二五”期间同心县最大的生态移民村。新的生活在眼前铺展,如何将11个村聚合为1个村?

  从预旺镇柳树堡子村搬迁到同德村伊始,马生龙与村前的荒滩一样——寻找适合自己的生计。2013年,宁夏润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打造润德庄园,在同德村逐渐铺展出一片7500亩的有机枸杞种植基地。在村“两委”引导下,原本想外出务工的马生龙,选择在家门口的枸杞种植基地打工。“从一线工人干起,我学会了田间管理技术,后来又承包了枸杞地,还成为一名劳务经纪人,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马生龙说。

  有家有业,才能乐业。润德庄园带给移民的不只是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还有增进感情的机会与平台,许多村民在这里相识相知,有的结为亲家,有的成为朋友。产业,将移民联结在一起,和睦了乡村,幸福了土地。

  “刚搬来时,大家对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不强,‘同村人’的意识更不强。在组织大家务工、做生意的同时,每逢传统节日,村里还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让大家参与、互动起来,促进相识、相交和相融,拧成一股绳把光阴办好,把村容村貌搞好,把村里的大事小情处理好。”同德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小军说。

  增强仪式感,一个都不能少。80多岁的村民李百山瘫痪在床,每逢传统节日,村里就派人上门送餐、慰问,让老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品味传统美食的惊艳、享受村集体与村民的温暖。缘分,因为关心变成了“都是同德村的,得互相照看着点”。“七一”建党节,村里还组织老党员去红色基地参观学习。“出门时,大家穿得很庄重。上六盘山,走得很有劲。回来后,对村里的大事小情更上心。”马小军说,引领党员群众始终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不能一味靠喊,必须带着大家干、干给大家看,只有这样,党组织才有向心力,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才能发挥出来。

  将来自11个村的6000多名移民融为一家人的同时,马小军这名“85后”还抢抓机遇,搭建同德村直播平台,注册“德杞农特”商标,推动电商与产业融合;建设农贸市场引入22家商户,年交易总额约500万元;流转土地,与企业合作扩建厂房,新增165个就业岗位……

  乡村产业发展的配套,不仅是水电路和厂房等硬件,还有对人的关注和需求的服务配套。

  父母在村里的帮扶车间上班,娃娃谁来操心?在帮扶车间、团县委的支持下,村里成立儿童服务中心,专事村里娃娃的童年陪伴与良好习惯的培养。同德村的人们,开始书写新的故事:一辆辆新能源小汽车停在新建的砖瓦房旁,生活更有品质,人心更有归属。他们,正在同一条发展的轴线上共享成果,共赴未来。你看,村里设置了“百姓唠嗑亭”,打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园;建起了红色剧院,方便移民农闲时看电影……

  同德村,同心同德,同频共振,获评“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黄坪村的“逆袭战”

  “村民对村里的认可,有时就是对人的认可。”海原县贾塘乡黄坪村党支部书记田兴林的感悟,正好应了那句顺口溜,“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看”,既是期待,也是信任,更是情怀。

  阳光洒在院子里,玉米堆灿黄灿黄。曾在银川开过餐馆的村民马国礼正在给牛“备餐”。

  广场上,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村委会办公室里,曾经的“上海人”“85后”田兴林,正在谋划春天的故事章节。

  在黄坪村,马国礼与田兴林都是大家眼中见过世面的人,共同语言不少,也特别合得来。

  “回村里能有啥发展?”2021年,马国礼动了返乡的念头,别人这样问他,他也这样问自己,答案究竟在哪里?

  2025年春,拥有100多头存栏肉牛的马国礼“复盘”这几年的风风雨雨:回来就对了,现在有地、有牛、有生活,的确很充实。

  “我离开的时候,村里的面貌没法说,没有硬化路,下雨都走不出去。”马国礼说,回来后的变化“让人想不到”,跟着村里的联合社搞养殖,从十几头牛起步,如今自己不但成了养殖大户,还是一个“土专家”,能指导其他村民养牛。

  硬化路,一公里一公里地修;发展路,一小步一小步地蹚。

  2016年,田兴林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黄坪村不仅是连续6年“上榜”的软弱涣散村,还是附近乡村有名的“上访村”。“主要是低保,还有涉农资金,老百姓觉得不够透明。”田兴林解释。

  田兴林把低保名单打印出来,贴在村部的告示栏。第二天,名单就不见了。“有村民把公示撕下来,拿回家慢慢‘研究’去了”。村里重新打印继续张贴,将低保户名单及有关情况进行更大范围的公示,最终清退不符合标准的低保户,还对照条件新增加了148户符合标准的低保户。

  “这时候,老百姓开始替我们说话了。”田兴林说,真正的变化是配齐建强村“两委”班子,提升了党支部的战斗力,“班子成员平均年龄29岁,学历高、懂技术、能带动,村里在建起联合社发展产业的同时,还进行了危房改造、道路硬化、通自来水等,给群众把实事办好办到心坎上。”

  “以前,别人都说我们村是个麻烦村,现在有‘五星级党支部’给老百姓办事,大家的气顺了,钱多了,心劲儿更高了,村上还给老年人腾了一间房,方便下方棋,美得很。”七旬党员马明智点赞村党支部。

  “治理离不开沟通,群众能在我们面前畅所欲言,这就是信任,这就是把工作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田兴林说。

  2024年,黄坪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9.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8490元,早已是全县的示范村、先进村。

  近年来,海原县提升基层党组织“聚合力”促乡村发展,压实治理责任,强化服务群众能力。通过党员带头示范,推动政策宣传、民生服务、矛盾调解下沉到户,引导村民参与公共事务、遵守村规民约,形成正向激励,激发群众自治活力。

  杨野河村“种”春天

  村庄和人一样,也有衰老的时刻。不同的是,人的老是青春不再,村庄的老是风貌沉淀。

  隆德县神林乡杨野河村,年轻人像奔腾的鸟儿,飞向了外面;留在老巢的,大多数是老弱病残,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77人,残疾人有64人。

  儿女进了城,新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入了村。“住城里的子女给父母往回买了不少物品,但走访发现,老年人有福不会享:有的老人舍不得穿新衣服,不会用时髦的生活用品,还有一些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生活很不便,子女无法照顾。”杨野河村党支部书记杨银贵介绍,村党支部决定通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配合志愿服务,让老年人生活舒心、子女工作安心。

  老人们的需求清单,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的服务指南。驿站建设了红色放映室、文化活动室、爱心义诊室、爱心洗衣房等,专门配套了残疾人康复站,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服务。村里鼓励、引导老年人穿着子女买的新衣服前来参加活动,让老年人有归属感,也有仪式感,更有幸福感。

  以驿站为“集合点”,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聚在一起,笑容也攀上了他们布满皱纹的脸。“归根到底一句话,还是共产党好!”放映室里,老人们纷纷向记者“喊话”。

  2018年,杨野河村是软弱涣散村,党支部书记等人年迈力衰、有心无力,年轻人习惯外面的世界不愿归来,村党支部办事能力有限,威信力不足、号召力不大。大家都盼望改变,盼望更好的前程。众望所归,杨银贵当选村委会主任。变化,从此开始。

  村民买东西不便、快递也没地方拿,村里就设立爱心公益超市,实现“电商进村”;村集体缺少收入,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成立农机服务队,推动村集体稳定增收;空巢老人吃饭难,就办“爱心老饭桌”……

  2020年,杨银贵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探索建强支部堡垒新路径:创新党员服务群众“挂联诺”机制,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全村60余户党员户在家门口悬挂“共产党员户”标志牌,每名党员联系5户左右的农户,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截至2024年年底,“挂联诺”机制帮助村里解决民生实事300余件,提出并完成承诺事项200余件。除发挥党员表率作用,村里还注重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推行积分制,“兑”出文明新风:“外出能人返乡创业,积10分;参与调解矛盾纠纷,一次积3分;主动清理河道垃圾,一次积3分……”村民可通过参与村级事务管理获取相应积分,用积分到爱心超市兑换实用物品,让过去“袖手看”的人也“动手干”。“凡事都和党员商量,不但搞活了村里的经济,还保障了大家的生活。”75岁的村民杨俊礼说。在“爱老饭桌”的照片墙上,老人们的一张张笑脸,印证着杨野河村的和美生活。

  杨银贵的工作笔记里,总结了不少心得:“村干部不能怕矛盾纠纷,村里要发展,难免有矛盾”;“基层工作一刀切不齐,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才能提升”;“在日常工作中,要把听到、看到、问到的老百姓的问题,作为工作重心。”

  如今的杨野河村党支部,已成为“五星级”党支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的经验做法,在隆德县13个乡镇21个行政村推广。

  转弯、叩门、前行,桃花迎面笑春风,一路风尘一路歌。

  村党组织引领发展特色产业,夯实治理经济基础,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实效,奏出振兴强音。西海固9个县(区),旧庄新村俱欢颜,变了的是容貌,不变的是对党的拥护。

  黄河水甜,共产党好,总书记亲!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调研组,调研组成员:杨宗惠 毛雪皎 赵磊 常宽 杨嘉琪 祁国昌)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