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 宁夏点击
【劳动者之歌】全国劳模黄涛:于毫厘之间守护千里坦途
2025-05-04 10:08:58   
2025-05-04 10:08:58    来源:宁夏日报

  在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银川工务段钢轨探伤车间,黄涛的名字就像一块“金字招牌”。从业26年,他从一名普通探伤工成长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全国劳动模范,黄涛用毫厘之间的极致追求,为千里铁道线筑起安全屏障。

  凌晨2点,银兰高铁河东机场隧道外的黄河大桥上,黄涛蹲在钢轨旁,手中的超声波探头一寸寸划过轨面,仪器屏幕上跳动着一道道无声的波形。这是今年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夜间“天窗”,他和同事们一起排查黄河大桥这段重点设备。为了更准确查找出病害,零下17摄氏度的天气下,黄涛摘掉手套,用指尖捏紧探头,使用单探头反复校验,同时多角度复核,最终判定焊缝无异常。

  “探伤是‘毫米级’的艺术,差1毫米就可能漏掉致命伤。”这近乎严苛的精准把控,源于黄涛对钢轨探伤的敬畏。在采访中,他随手打开电脑,一个名为“伤损波形”的文件夹里存放的全都是从现场拍回来的各种伤损波形图。刚入行时,为掌握焊缝探伤技术,只要有时间,黄涛就跑到练功场,反复练习实作,琢磨作业要领,提高操作水平。

  正是这种执着,让黄涛创造了行业传奇——从业至今零漏检、零误判。2013年,他在全国铁道行业技能大赛中摘得探伤工个人全能冠军。

  黄涛探伤工作室的展示柜里,摆满了他的技术革新成果。2018年,面对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首台双轨式钢轨超声波探伤车的测验任务,他带领团队白天“试驾”请教厂家,晚上学习钻研。通过60天通宵达旦,不仅“驯服”了这台百万级的设备,还提出13条优化建议被厂家采纳。针对伤损加固焊缝探伤流程复杂的问题,他研发出轨底板探伤扫查装置,提高了作业效率。看到职工作业辛苦,他又自制焊缝便携式探伤手推小车。多年来,他开展23项技术革新,8项成果获国家专利,为单位节支创效上百万元。

  工作中,黄涛时刻关注着青年探伤工的成长,紧跟时代,利用PPT、短视频和可视化教学工具,给年轻人讲解案例。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徒弟单金慧从实作考试垫底到闯进全路前五,成为车间技术骨干。他编写的作业指导书成了标准教材,总结的口诀深受探伤工喜爱。他还经常到现场执机作业,把关高铁设备安全。此外,他还应邀到多家路内单位分享经验,培养出13名技术能手。(记者 裴云云)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马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