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 宁夏点击
一线调查|招聘会“热开场” 就业成效“冷思考”
——透视宁夏招聘活动如何托举就业民生温度与时代担当
2025-05-07 08:40:09   
2025-05-07 08:40:09    来源:宁夏日报

专场招聘会现场。

求职者认真填写就业意向表。

直播带岗促就业。

求职者认真浏览企业招工信息。

  就业,是民生之本,亦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青春梦想的起航点,更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近年来,宁夏高度重视就业工作,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举办各类招聘会等措施,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

  一场场招聘会如同点亮就业星空的繁星,连接着万千学子的职业梦想与企业发展的时代脉搏。

  在热闹的招聘会现场背后,有着怎样的就业密码?当青春的足印与时代的浪潮交汇,又该如何书写高质量就业的答卷?宁夏日报记者深入跟踪宁夏多场招聘活动,记录这场关乎民生温度与时代命题的深度对话。

  青春的十字路口:希望与现实的交响

  3月25日,银川科技学院招聘现场,来自全国13个省份的360余家企业带着1.2万个岗位纷至沓来,1.5万名毕业生怀揣梦想参加这场“双向奔赴”的约会。就业主题游园会的互动区传来阵阵欢笑,政策咨询台前挤满认真记笔记的身影,企业展位前递出的一份份简历,如同青春的信笺,书写着对未来的期许。

  银川科技学院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刘璐,在这场活动中感受到了招聘会的热烈氛围。“这次招聘会企业提供就业岗位丰富,和企业人力资源专员聊完后,我才知道财务分析岗位需要掌握更多的新技能。”刘璐通过与企业的沟通,了解到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岗位的具体要求,这为她的职业规划提供了清晰的指引。招聘会后,她顺利入职了一家与专业对口的企业,目前正处于试用期。

  “现在每天虽然很辛苦,但每次看到报表在自己手中变成可视化图表,就觉得自己离梦想又近了一步。”刘璐表示,公司的培训体系和工作氛围都很好,自己正在努力适应工作,希望能在这个岗位上有所发展。

  并非每个就业故事都如此顺利。北方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胡然的简历夹里躺着去年秋季招聘会的就业协议书,甘肃省白银市的一家企业曾是他“稳定就业”的希望。“签完约当晚,我盯着地图上那个陌生的地名,一夜都没睡着。”胡然最终选择放弃,“我家在青海,毕业后更希望能找到离家近的工作。”

  4月16日,在北方民族大学举办的“职引未来——2025年全国城市巡回招聘银川站”暨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现场招聘会上,胡然再次寻找新的机会,他希望能够找到一份每月有4000元以上收入的工作。“现在就业压力比较大,当前只要能与企业达成协议,签订劳动合同,缴纳各项社保,实现稳定就业,这或许才是我现在的选择。”胡然说。

  许慧妍的专业是新闻学,家在河南。“招聘会上的企业很多,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很有吸引力,但有些企业设置的有工作经验、硕士等高学历‘门槛’,让我们本科毕业生少了一些就业机会。”这个腼腆的女孩尽管还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但她对未来充满信心,反复修改个人简历,把实习经历的字体加粗,继续参加各种招聘会。

  “我知道自己不是最优秀的,但请给我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许慧妍的声音里带着倔强,“也许我的第一份工作不够完美,但那是我追逐梦想的起点。”

  青春的迷茫在数据的海洋里被稀释,现实的考量在理想的星空中寻找落点。这些故事交织成了当下就业市场的生动图景:当招聘会的热闹散去,留下的不仅是签约数字的罗列,更是每个年轻人在时代浪潮中寻找自我定位的温暖足迹,以及努力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选择。

  企业的两难抉择:人才困境与时代机遇

  然而,对于企业而言,招贤纳才有喜亦有忧,更有挑战与机遇。

  招聘会现场,内蒙古鄂尔多斯集团的展位前排起长队。作为外省区参加宁夏招聘会的企业代表之一,企业人力资源部部长陈旭耐心解答求职者的问题,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候选人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诉求。他表示,宁夏高校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职业素养突出,公司收到了大量优质简历。

  “年轻人是企业的未来,我们愿意花时间培养他们成长。”陈旭介绍,公司在招聘过程中,注重宣传企业的文化和发展前景,为求职者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和福利待遇,并为员工提供完善的培训体系和晋升机制,让员工能够在企业中不断成长和发展。“这些策略与优势,是集团在招聘中能够吸引到大量优秀的人才,实现高效招工的‘秘诀’。”

  宁夏维尔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参加了北方民族大学的招聘会,提供了技术研发工程师、网络信息工程师、质量工程师等多个岗位,涵盖机械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以及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学历要求为本科或硕士以上。该公司人资总监马进表示,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拓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在技术研发和质量控制等领域,需要更多专业能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高层次人才。

  “我们现在所需要的人才更多的是科研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与相关岗位匹配的高层次人才不好招。”马进坦言,尽管公司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招聘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量有限,尤其是硕士及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更稀缺;另一方面,区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较为激烈,如何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成为公司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宁夏维尔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招聘会上展示了公司在技术创新、职业发展和薪资待遇等方面的优势。马进还提到,公司为新入职员工提供完善的培训体系和职业发展规划,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同时通过具有吸引力的薪资和福利待遇,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

  同样,在招聘会上积极寻觅人才的还有宁夏鑫磊建设工程检测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人事负责人晏佳荣表示,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拓展,对专业检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土木、桥梁、电力等相关专业的大学生。

  “在招聘过程中,公司发现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并不容易招到。”晏佳荣介绍,由于宁夏一些高校培养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量有限,市场上对这类人才的竞争也较为激烈,尽管公司提供了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福利待遇,包括办理缴纳各类社会保险、提供免费午餐等,但仍然面临“招工难”的问题。

  政策的温度计:数据背后的民生答卷

  今年以来,宁夏人社部门把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从“政策供给、岗位挖掘、服务质效”三个方面提档升级,出台稳内拓外促就业14条,提速扩容公共部门岗位招录招聘,建立全区重点企业用工需求对接机制,加频加密“10+N”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打造青年就业服务驿站升级服务模式,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截至4月10日,全区27家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机构举办各类招聘会506场,参会单位5010家,累计提供岗位信息165938条。“今年以来,我们已举办现场招聘会179场,参会单位2784家,提供岗位信息91425条,进场参聘72483人次,就业签约17096人,占招聘岗位数的19%;‘宁夏公共招聘网’举办线上招聘会78场,参会单位324家,提供岗位信息9189条,点击人数1814人;举办‘直播带岗’招聘会249场,参会单位1902家,提供岗位信息65324条,直播带岗浏览人数1142747人。”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说。

  这些数据表明,宁夏人社等部门在促进就业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通过举办各类招聘会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了一个直接交流的平台,让双方能够面对面地沟通,了解彼此的需求和条件,精准提高人岗匹配度。同时,“直播带岗”、“访企探岗”、就业主题游园会等丰富了就业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提升了求职者的体验;现场设置的政策咨询区、职业指导区等功能区域,也为求职者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取得了一定成效。

  未来启示录:在挑战中重塑就业生态

  在招聘会的喧嚣中,企业的招工困境被淹没在简历的海洋里。当企业的用人焦虑与求职者的就业迷茫相遇,碰撞出的不仅是数据上的“温差”,更是产业结构升级与人才培养体系之间的时代命题。

  记者在走访中随机采访了多名签约学生,有人表示可能不会入职。“我这次虽然签了协议,但前段时间通过内推进入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坦言,“只要没正式入职,违约了也没什么,抓住好机会才是关键。”这种“脚踩多条船”的现象,是部分求职者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对工作地点或薪资待遇不满意等原因而放弃签约岗位未能入职,拉大了签约数据与实际就业之间的差距。

  对于企业而言,“招工温差”问题也较为突出。一部分企业能够高效招工,而另一部分企业却面临“招工难”的困境。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的变化、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问题,以及公共就业服务的优化空间。

  从求职者和企业的反馈来看,部分专业的毕业生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一些高校或职业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上,还与市场需求并不很匹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亟待提高,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而对于一些招不到人的企业,在招聘需求、技能和学历要求方面设置了一定的“门槛”,让一些毕业生没有选择的机会。

  “一些企业应该适当降低招聘门槛,让更多的学生有就业机会。”北方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专业毕业生马强认为,企业在招聘时对学历、经验等要求过高,导致很多学生难以满足条件。他希望企业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潜力和学习能力,而不是仅仅看重过去的经历。同时,企业也应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企业的招聘需求与求职者的技能和意愿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马进认为,一些企业需要高技能人才,但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量有限,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招聘会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平台,在推动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仍需各方共同努力。”宁夏人资行业相关人士认为,破解求职与用工“温差”需要系统性变革:求职者应理性评估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价值,适当降低期待值,主动参加技能培训,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避免“眼高手低”;企业应承担人才培养成本,多为青年求职者提供岗位实习机会,形成人才培养、人才使用的良好循环;高校也应从“供给驱动”向“需求导向”转变,有针对性地培养当前经济发展所需人才,通过“订单式”培养,增强人才供需双方契合度;政府部门应完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供供需双方交流平台,通过数据分析为求职者精准匹配适合的工作,为企业筛选合适的员工。

  当每个年轻人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当每家企业遇见渴望的人才春天,宁夏的就业之路,必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招聘会的热闹终将散去,但那些在数据背后闪耀的青春故事、那些在困境中坚守的企业信念、那些为民生奔走的政策足迹,正在共同绘制一幅高质量就业的时代图景。(记者 马照刚 文/图)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邹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