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 宁夏点击
宁报视点|四个拼搏故事微观宁夏一季度开门红
2025-05-08 08:04:10   
2025-05-08 08:04:10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今年以来,全区上下扎实开展“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行动,“六个攻坚战”取得了重要成果、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一季度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投资、消费、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好于预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向好。

  近日,宁夏日报记者兵分四路,透过数据看发展:到绿电园区触摸清洁能源跳动的旋律,去项目工地感受百亿投资的落地脉动,访万兆光网建设现场体验数字浪潮的奔涌之势,进养殖基地探寻乡村振兴的共富密钥。通过四个热气腾腾的现场切片,我们将用微观叙事解构宏观增长,让您触摸到经济向好的真实温度。

一家瞪羚企业的“三级跳”

记者 丁建峰

  深耕乙炔精细化工领域,开发出10余种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产品,产品畅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戊二醛产量全球领先——

  这是宁夏荆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蓄势8年后爆发式起跳达到的新高度。

宁夏荆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年医用戊二醛及其产业链延生配套项目。

  4月28日,在宁夏荆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年医用戊二醛及其产业链延生配套项目正进入试生产阶段的调试,今年将加速推进产能释放。  “每天产出164吨,每8分钟便有一吨高纯度戊二醛下线,这又将是‘瞪羚式腾空’的奋力一跳,让我们的产品质量和产能足以比肩国际同行头部企业。”该公司副总经理孙明祥介绍。

  宁夏荆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成立于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自治区瞪羚企业,即进入高速成长期的创新型企业,具有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等特征。

  这家“瞪羚企业”的“起跳”,始于对乙炔精细化工领域的专注。2016年,公司落户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当地丰富的电石资源和成熟的电石乙炔产业链,锁定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发展方向。

  借势资源杠杆,宁夏荆洪的“起跳”更有高度,实现了产能“撑杆跳”,六期连投的大手笔,产能在8年的时间里裂变24倍。

  2016年建厂以来,宁夏荆洪历经六期的发展:第一期建设完成了5000吨戊二醛及配套中间产品,第二期将戊二醛总产能扩充到20000吨,第三期建设完成了新的60000吨的戊二醛车间,第四期为新戊二醛车间配套30000吨的丙烯醛,第五期计划投资总额1.8亿元的年产3.5万吨乙炔衍生产品新材料一体化技改项目手续齐备,正在进行厂房改造和设备采购,第六期投资总额5.73亿元的年产7.2万吨高端乙炔功能性新材料一体化募投新建项目也在有序推进。

  2023年,宁夏荆洪的戊二醛产能达到3万吨/年,成为全球主要供应商之一,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公司营收较初创期增长近20倍,跻身宁夏“瞪羚企业”行列,完成了从初创企业到行业新锐的“起跳式”跨越。

  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的宁夏荆洪,亟需二次“跃升”实现破壁,打破高端乙炔功能性新材料——聚乙烯基醚类等产品的国际垄断。

  聚乙烯基醚类产品是一种船舶用涂料添加剂,可大幅度提高船用涂料的耐海水性、防污性和附着力,大幅降低船舶维护成本。2022年之前,全球只有德国巴斯夫可以生产,当年,德国正式停止对非欧美国家的供应。

  而当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涂料生产和消费国,其中船舶行业涂料消费量就高达几十万吨。

  为了打破垄断,填补国内市场空白,宁夏荆洪组建研发团队,历经数百次实验,终于在90天内完成“技术跨栏”,开发出高性能的聚乙烯基醚,性能比肩巴斯夫产品,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65%,以敏锐捕捉行业痛点、技术破局跻身专注细分领域的“小巨人”。

  目前,宁夏荆洪拥有5万吨/年丙烯醛、1.5万吨/年乙烯基醚、6万吨/年戊二醛生产线,产能规模和质量品质均在行业内享有盛誉。

  近两年来,宁夏荆洪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向行业制高点发起第三阶“跃升”。

  “第三阶跃升的核心,是如何提升创新硬核实力。”孙明祥介绍,该公司通过产学研结合和适度引进柔性专家,倾心培养了一批长期在生产一线负责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的熟练技术骨干。自建1500㎡的中心实验室,2022年至2024年3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6080余万元,设立上海飞地研发中心、襄阳研发分公司,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先后承担国家科技助力项目1项、自治区重点研发1项、自治区一般研发2项,取得重大科技成果转化1项,独创的“乙炔—丙烯醛—戊二醛”绿色生产工艺领跑行业。并牵头制定《戊二醛》团体标准1项,实现了标准输出,登顶为行业“龙头”。

  这只从贺兰山下起跳的“化工瞪羚”,在电石乙炔精细化工产业内形成了显著优势,随着年产7.2万吨高端乙炔功能性新材料一体化等新建项目的推进,宁夏荆洪正在化工舞台上演更加精彩的“跃升”新篇章。

徐荣振的牛栏里藏着“双重保险”

记者 李昊斌

  “这就是产销闭环的魅力。”4月27日,同心县韦州镇旧庄村荣振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荣振看着手机上显示的存栏量和福建中转站出货数据一边说一边打开福州生鲜店发来的当日订单——肋排200公斤、牛腩150公斤、牛骨300公斤,随着他点下确认键,一场穿越2000公里的肉牛销售之旅就此开启。

  与其他合作社不同,荣振的牛栏里藏着“双重保险”。一头是政策托底:依托闽宁整合资金,福建每开一家直营店,同心县政府就补贴10万元;另一头是市场托举:福建56家直营店构建的销售网,让每头牛比本地多赚8000元。“以前养牛是‘单脚跳’,现在是‘政策+市场’两条腿奔跑。”徐荣振指着冷库前等待装车的肉牛说,合作社在政府的支持下跨省建立了屠宰分割车间,销售热鲜牛肉,将每天滞销牛肉加工为预制菜,开发牛肉丸、卤肉等产品,牛肉综合利用率高达95%,牛肉利润高于本地市场15%—20%。这些牛还与福建屠宰车间的智能分割系统联网,实现了一头牛38个部位精准定价。

  “以前卖牛像押宝,现在有政府当靠山。”村民苏泽成正在给待运肉牛佩戴耳标,这个与徐荣振合作多年的养殖户算得清账:合作社统购价比市场每公斤高2元,饲草配送省下运费,冷库让牛肉能卖上好价钱。最让他安心的是肉牛不愁卖,自己只管养好牛,一切交给合作社。

  肉牛产业是同心县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同心县坚持“链长+链主”工作机制,统筹规划布局,聚焦“扩规养殖、精深加工、跨省销售”等垂直环节。建成万头肉牛养殖基地3个、千头养殖基地5个、村集体养殖场11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269家;本地屠宰场2个,精深加工企业4家,区外屠宰分割车间2家,肉牛精深加工率达34%。年屠宰加工肉牛4.7万头、生产牛肉1.55万吨,产值达到9.3亿元。

  政策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不仅在荣振养殖专业合作社变得具象化,更让同心县焕发着新的生机。厦门体验店申请增加牛肉丸供货,深圳连锁餐饮追加200头订单,泉州洽谈牛肉专供……这些跨越山海的订单,最终都会转化为韦州镇养殖户账本上跳动的数字。而在全区的畜牧产业图谱上,肉牛出栏量8%的增幅曲线,正勾勒出政策纾困与市场开拓双轮驱动的轨迹。

当数字经济遇上“6%”增长线

记者 徐琳

  “今年开始,我们园区的建设工地始终保持着争分夺秒的火热节奏。”4月27日,走进中国移动(宁夏中卫)数据中心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一派繁忙景象。中国移动宁夏公司算力运营分公司总监孙浩指着不远处的工地告诉记者,园区内已建成并投用4座机房,3栋完成封顶,到今年年底,全部8栋机房楼将建成投用。

中国移动(宁夏中卫)数据中心施工现场。

  中国移动(宁夏中卫)数据中心的一期项目总占地面积200亩,规划标准机架5.5万架;目前已投产标准机架数近2万架,上架率超99.8%,居全国前列。服务美团、阿里、腾讯等多个互联网头部客户,提供长期就业岗位超300人。规划中的二期项目总占地面积200亩,将提供超15万个标准机架,智算业务规划80%以上。

  今年一季度宁夏经济实现“开门红”,数字经济成为关键助推器。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宁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起完备的算力基础设施体系,为一季度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7.2%添砖加瓦。不仅如此,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爆火,宁夏抢抓发展机遇,加速布局“AI+场景创新”,为数字经济注入多重动能。

  “前段时间,我接诊了一位患有罕见疾病的患者,症状不典型,诊断难度大。以往,我得查阅大量专业文献,咨询多位专家,耗时费力。这次,我通过‘医助-宁小卫’输入患者症状及相关检查信息,它很快就给出了可能的疾病方向、诊断要点以及推荐的进一步检查项目,为我后续的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大大缩短了诊断时间。”自治区人民医院工作人员介绍,日常使用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系统接入了DeepSeek大模型,为医生提供了智能问答的AI服务,实现了检查检验报告AI解读。

  为了抢抓DeepSeek赋能医疗行业的发展机遇,中国电信宁夏公司联合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政务云医疗云专区部署本地化DeepSeek大模型,采用“医疗专网+本地化部署”双保险架构,基于DeepSeek+行业应用模型等大模型技术,通过医疗专网实现大模型本地化部署与健康数据闭环管理,保障信息安全。该模型能够提供智能问答的AI服务,还接入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平台,自动生成互认工作分析报告,提升管理效率。

  “依托自治区政务云医疗云专区本地化集约部署卫健行业专属DeepSeek的能力,可以为各医院节约算力成本,也为应用规模覆盖奠定基础,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中国电信宁夏公司工作人员蔡璇介绍。

  数据中心建设现场的紧锣密鼓,AI医疗场景的精准赋能,为数字经济发展勾勒出更加清晰的脉络。宁夏通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提速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发展,同时,深化“通信+AI”应用,扩大AI辅助诊断、工业视觉检测等场景覆盖,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多领域本地化部署,强化数据安全防护,持续以算力基础优势赋能经济增长。

戈壁崛起“银色森林”

记者 李峰

  4月29日,在位于灵武市马家滩镇的光伏项目施工现场,人流穿梭、机械轰鸣,近500名工人与百余台工程车辆昼夜奋战。作为自治区重点新能源工程,承建方宁夏第二建筑有限公司通过精心制定施工进度计划,科学调配人力物力,宁国运灵武100万千瓦光伏复合项目整体进度现已突破95%,计划于6月底全容量并网。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减少燃煤消耗超602.7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46.46万吨,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绿电转型的“标杆工程”。

  烈日下的戈壁滩上,数万根钢桩如银色森林般延伸向天际。在6-3号施工区,全自动机械臂精准抓取光伏板,洒水车穿梭降尘;7号地块上空,无人机盘旋巡检,实时回传施工画面。项目负责人王伟表示:“从钢桩定位到组件安装,每个环节都需‘零误差’。我们以智能管控平台为中枢,确保工程安全与效率双提升。”

工人在光伏项目现场施工。(图片均记者 丁建峰 徐琳 李峰 摄)

  依托智能管控一体化平台,该项目施工全流程实现数字化管理。特别是在集电线路铺设、钢桩定位等关键环节,宁夏二建通过实时数据监测优化效率。目前,项目管桩完成145118根,累计完成总工程量的98.4%;支架累计完成23004套,累计完成总工程量的62.1%;高峰期现场人员将突破500人,机械超60台。挂图作战、倒逼工期,工程项目部正在全力冲刺并网目标。

  作为我区“硅基绿电园区”核心工程,项目总投资27.3亿元,规划建设100万千瓦光伏发电设施以及相关附属设备,项目主要承担银川经开区重点企业绿电替代任务,可满足“绿电园区”供电,降低工业企业电价,同时较同等发电量燃煤电厂每年可减少55.64万吨标煤消耗以及152.97万吨二氧化碳、108.75吨烟尘等污染物排放。在我区石嘴山市投建的100万千瓦光伏发电复合项目,当前钢桩施工进度达43.45%,场地平整完成95%,预计年内并网。

  不难发现,灵武光伏项目不仅是能源工程,更是生态工程。曾经的戈壁荒滩通过光伏板铺设与生态修复结合,逐步蜕变为绿电沃土。除此之外,我区还同步推进中卫大数据、石嘴山硅基、宁东现代煤化工、盐池铝基绿电园区新能源项目656万千瓦等,现已完成投资50亿元。采取绿电双边交易、“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模式为产业园区项目供应绿电、一体化组织绿电消纳,现代煤化工、硅基、铝锰、大数据等特色优势产业绿电占比达到60%以上。

  从机械轰鸣的施工现场到智能管控的数字中枢,从银色钢桩森林到戈壁绿电沃土,随着光伏、硅基等新能源项目的不断向纵深推进,我区正探索一条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双赢路径。

  【短评】

  用奋斗拼出全年好成绩

  一季度实现生产总值1310.22亿元,同比增长6.0%,居全国第五位,为我区经济2025年开局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世界经济面临很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这份“成绩单”不仅映射出全区上下聚力稳增长促发展的火热实践,也展示出宁夏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回顾一季度,不论是贺兰山下起跳的“化工瞪羚”,还是抢抓DeepSeek机遇的医疗行业,不论是长远思量、建设为“绿电园区”供电的光伏发电项目,还是政策“有形之手”助力肉牛产业回暖向好……一幕幕微观图景释放出发展向新向好的积极信号,讲述经济欠发达地区宁夏励志图强的发展故事。

  “稳”的基础更加巩固、“优”的动能愈发强劲、“暖”的因素逐渐累积,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开了个好头,也为决战决胜“十四五”鼓舞了士气。

  第一棒跑得稳,接力棒要提速。面对发展路上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竞争态势,要想巩固经济回升的向好态势,干,是唯一的出路、不二的选择。

  四个微观故事折射出,每个人、每个企业和经营主体,都是宁夏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让我们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干好当前每一天、每一事,用奋斗拼出全年好成绩!(姜 璐)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邹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