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历史的烟尘,晨钟暮鼓并不比鸡犬相闻更令人神往。
城市,是农村人的希望;乡村,是城里人的向往。你来我往,竟没有学会用对方的眼光欣赏自己,这是双方共同的误解,也是双方迥异的理解。羡慕,是山里的风物城里的忙碌。行进在西海固的山峁河谷、塬头川道、田畴院落,乡村“事”,乡村“是”,在彼此的交流和缠绕里,学会与大大小小的摩擦相处、找准百姓急难愁盼的切口,均为千头万绪里的“待办事项”。
村庄,是起点也是牵挂;脚印,是征程也是归途。矗立,以村庄为圆心、游子的脚步为半径画圆,无论色彩是否厚重、艳丽,皆为有边界的“规”;遥望,以村庄为方格、村民的心思为参照画方,无论边距是否厚实、清晰,皆为有边界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传统思维与现代理念的碰撞并不是乡村治理的谜题,疏浚“心河”遵规守矩才是基层治理的方法答案。找准方向,也就找到了化解矛盾纠纷的方法,拓展了建设和美乡村的最佳路径。
拭亮新时代“枫桥经验”,西海固的乡村从来没有缺席,也不会缺席。
掐准根脉,脚沾泥土化干戈
当城乡形态深刻重塑,乡村新发展,难免遇上新情况。
海原县西安镇园河村,一家农业科技公司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时,风向突变致使农药漂移,造成园下自然村部分农户的枸杞苗和小茴香苗受损。村委会多次调解,赔偿方案咋也谈不拢。部分农户情绪激动,甚至去农业公司门口围堵,阻挠公司正常生产。
矛盾激化,村委会报告海原县司法局西安司法所,调解员黄元虎和同事很快赶到现场。
“好不容易把今年的小茴香种上了,这样一来,全毁了!”
“不是我们不讲理,我们心里急呀!”
“我家枸杞苗都给弄坏了,咋办呀!”
……
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黄元虎明白他们对地的“心疼”。
地里的事,还得先去地里“问问”。黄元虎和同事来到受损农田开展实地查勘与测量。58.83亩、10.42亩、9.81亩……共有8户农户的81.39亩枸杞、23.5亩小茴香受到损害。
后背上的汗还没干透,黄元虎和同事又在村委会干部的带领下,挨家挨户走访,帮农户分析现有损失,询问赔偿诉求,引导农户放下情绪、聚焦如何解决问题。
终于,双方愿意坐下来“谈一谈”。
“一年的庄稼两年种,你们公司就这样给我们破坏了,不能再这么拖着不处理。”农户代表说。
“这次属于意外,公司绝不是有意而为,希望大家谅解,损害肯定要赔上,但要有个标准。”公司负责人张某说。
现场陷入胶着。黄元虎和同事决定用“背靠背”的方式调解。一方唱“白脸”,表示受害程度确实严重,公司应当合理赔偿,先让农户思想上接受调解,接着指出农户去公司阻挠正常生产,属于违法行为;另一方唱“红脸”,指出公司没有做好监督指导工作,应当负起责任,希望公司负责人能站在农户的角度想一想,土地是农民的根本和命脉,轻重都伤不得。有理有据、循循善诱,双方态度逐渐软了下来。调解员趁热打铁,表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编侵权责任第一千一百八十四条规定,测算枸杞每亩赔损1500元,小茴香每亩赔损500元,共涉及赔损金额13万元。
双方表示同意,握手言和。
“聚焦责任划分和损害赔偿数额,运用换位思考调解法,指出双方做法中的不妥之处,让双方打开心结,各自降低了诉求和预期,最后达到双方满意的调解结果。”黄元虎说。
黄元虎在13年的专职人民调解员经历中,总结出了多种调解方法:“听取诉说突破法”,可用于亲朋好友等至亲关系的调解,不仅能化解纠纷,还有助于修复关系裂痕;“说理法”,运用法理和事理,把道理讲深讲透;“综合法”则通过联合调解,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解决问题……“能够一次次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就是我们最想看到的结果。”黄元虎说。
海原县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治理体系,县综治中心发挥“枢纽”作用,建立“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分流处理、限期办理”的工作机制,有效解决基层治理中存在的协调难、处置慢等问题。
矛盾纠纷,如同缠绕的线团。找到“线头”,化解乡村各类矛盾,必须把得准脉、找得到根、摸得着门。基层人民调解员综合运用法律、人情、村规等普法说理,化解乡村“破烦事”。
不久前,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两位村民签订协议:马某将24亩红葱转让给了韩某。“一开始,是奔着解决矛盾去的,能促成一次合作也是意外之喜。”签约现场,柳泉司法所所长周小燕笑容满面。
因被养殖户韩某的羊群啃食和踩踏,马某承包的24亩红葱苗遭到破坏。马某向柳泉司法所申请调解,要求韩某赔偿受损葱苗和滴管共计2万元。韩某认为,羊群啃食不是其故意而为,不应该赔偿那么多。经多次调解,双方始终无法达成一致。
继续调解,周小燕和同事发现,马某因精力有限,没有时间打理24亩红葱,葱苗被损坏后也没有及时发现,且马某还一直有转让该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想法。调解员同时了解到,韩某有种植红葱的经验。
思路打开,他们将调解重点从损害赔偿转为承包经营权转让。最终,双方签订了调解协议。
“调解,重在疏导。”周小燕在调解中灵活运用幸福回忆、融合亲情、共情说理等方法,“让当事人讲出来心里面究竟有哪些缺憾,把它排解出来,然后正视现实问题。”
人民调解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截至2024年底,我区设立各级人民调解组织3994个,人民调解员总数逾2万人,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调解组织网络。
“枫桥经验”走的就是群众路线,靠的是人民,为的是百姓。宁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织密人民调解组织体系网,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源头,力求实现乡村“矛盾不上交”“小事不出村”。
精耕细作,专业人做专业事
小摩擦小碰撞,不仅要把面上的事解决好,更要把心里的疙瘩解开。
2024年,我区建立人民调解“事心双调”工作机制,既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更在心理层面为当事人提供疏导与支持,推动矛盾纠纷实质化解。
拜孝忠是同心县“薪火相传”老干部宣讲团成员。如今,这位七旬老人又“跨界”干起了调解工作。他知政策、懂法律、热心肠、有威望,去年,同心县司法局负责人请他“出山”,成立“老拜调解工作室”,帮助化解群众之间的“小疙瘩”。
拜孝忠没有在工作室里坐等事情“上门”,而是主动出击“撒网”。他每天走出上万步,走访辖区的社区、学校、派出所,还新加了十几个微信群,“有事找老拜”渐成口碑。“大矛盾都是由小矛盾一点一滴累积和发酵起来的,所以必须把好源头防范关口。”拜孝忠说。
“老拜调解室”“老顾调解室”“幸福调解室”……同心县司法局聘请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担任专职调解员,延伸调解触角,打造老百姓身边的品牌调解室:马希伟擅长诉前调解,顾生忠的专长是处理行政纠纷,马成龙是调解婚姻纠纷的高手,而设在同心县农贸市场的“幸福调解室”,丁生福每天在市场转,处理经济纠纷很有一手……
盐池县用好“事心双调”机制,打造“红梅说事厅”“老高说和室”等特色品牌,让群众在家门口“有处说理”。今年1月,盐池县城芙蓉社区居民李某家漏水,导致楼下邻居吴某家的柜子被水浸透变形。双方协商无果,便来到“红梅说事厅”请调解员评理。
“都快过年了,不要为这点事闹得不愉快,一起商量定个合理的赔偿数额,高高兴兴过年。”调解员徐红梅深入市场调查了解维修费用后,先后4次登门调解,终于让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
让专业的人“事心双调”,才能换来和风细雨。
让专业的人把法“讲明白”,才能换来和谐美丽。
“在外面,签订劳动合同要留心。”“如果遇上了拖欠工钱应该咋办?”今年春节后,农民工外出务工的高峰期,西吉县硝河司法所引导辖区“法律明白人”走出家门,在集市、村头、劳务输出集中地,用大白话讲解法律知识,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为了让“法律明白人”更“明白”,硝河司法所给“法律明白人”制定了“课程表”,培训内容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与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婚姻家庭、生产经营、合同纠纷等内容,引导“法律明白人”充分发挥“人熟、地熟、事熟”优势,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高额彩礼不仅会加重双方家庭的经济负担,还是导致新家庭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大家可以看一下宣传彩页。”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红海村,在一场移风易俗主题文艺晚会开始前,“法律明白人”魏精芳在人群中抓紧时机普法。红寺堡区司法所发挥“法律明白人”、村(居)法律顾问等力量,推动群众知法、懂法、守法、解决问题靠法。
用乡音土话普法说理,群众在身边找得着、用得上,“法律明白人”已成为乡村治理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截至2024年底,宁夏实现“法律明白人”村(社区)“两委”成员全覆盖。
制度筑基,法治思维润乡村
泾源县泾河源镇是旅游重镇,下辖的河北村成立乡村旅游协会为游客提供有关服务,并处理各类旅游纠纷。河北村还是泾源县司法局的驻村点,驻村工作队发挥职能优势,为全村和谐发展筑牢法治根基。
在村部“家门口的服务站”旁,一面墙上展示着“‘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1+1+3’固原实践”工作法,即以基层党组织牵头引领,各级综治中心协调推进,推动问题、责任、考核三张清单的督促落实,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成为村里法治建设的直观“界面”。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就必须发展产业,还要有和谐氛围,才能保证老百姓的生活品质。”村党支部书记于付有说,驻村工作队推动村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矛盾纠纷自然而然就少了,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村里不久前还新建了露营地,旅游“饭碗”端得更稳了,也更好了。
泾源县委政法委驻村点泾河源镇马家村,家家户户用上了数字“保安”。“院子里、牛圈里都有摄像头,手机上就能看到。”村党支部书记冶建东说。
在村部,记者看到一张“4+N”乡村一体下沉机制运行图示——这是泾源县基层治理的创新机制。为解决乡、村两级法治力量不足、不专业问题,泾源县创新建立“4+N”乡村一体下沉机制,由平安泾源建设协调小组牵头,推动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等4支专业政法综治力量和“N”个平安建设成员单位职能力量组成调解队伍向乡村下沉。
交通损害赔偿、劳动关系、邻里关系、合同纠纷……这些乡村矛盾纠纷调处的高频场景,专业力量下沉时已心中有数。记者看到,马家村驻村法官工作室的工作职责中明确:“对赡养纠纷、邻里纠纷、轻微人身和财产损害赔偿、小额债务纠纷等法律关系简单、权利义务明确的纠纷做好诉前调解。”
冶建东说,专业力量到田间地头进行思想疏导、政策解答、普法宣传、依法化解等,合力解开群众心结,加强了村级治理的力量,老百姓发展产业更有心气。2024年,泾源县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88件,化解率达97.83%。
近年来,宁夏深化“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法治基础。截至2024年底,全区2883个村(社区)实现治安保卫委员会全覆盖,各条线综治力量拧成“一股绳”,把社区、村组的法治服务做深做细做到位。此外,依托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站点,一体化办理群众涉法需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多渠道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在观念的沟壑中搭建桥梁,在认知的偏差里寻求校准,在彼此的理解里拉近距离。事与情、法与理的融合解法中,乡村善治叙新事。(宁夏日报报业集团调研组)(调研组成员:杨宗惠 毛雪皎 张唯 赵磊 杨嘉琪 李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