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堡,在山岗上;行人,在大道上;生活,在土地上。
烽火、旅途、汗水,古人筑堡无法想象今人面庞,今人登堡却能看到古人艰辛。时空穿梭,历史不可复制,但可以创造。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每一个奋斗者都是逆天改命的英雄。
岁月远去,时光向前。站在土堡角楼处遥望,目之所及是地界,心之所向是世界。立在村口的树下仰望,目之所及是空间,心之所往是未来。时光,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未来的书写者。心中有光,天地即斑斓。
村巷阡陌五月天,流碧淌翠缀嫣然。俯首,欲待柳枝拂长水,忽见庭前燕鹊舞,粽叶衔泥卷露珠,方惊春逝夏色深。构图,欲将山川纳深景,方惊已是画中人,山水乡村山水事,谁言蓝图不图景。这样的景致各领风骚,这样的景致处处皆画。你看,错落有致的民居、畅通天下的道路、整洁有序的环境、现代齐全的设施……古人何曾有期许,今人不曾忘征程。
躬身,笑问客自何处来,吾乡可否堪君乡?
风物一变天地宽
暮色四合,彭阳县红河镇何塬村体育场,几名少年在篮板下你争我抢,激战正酣。
一路之隔,村民景玉龙站在家门口,一边与众邻居谈笑风生,一边看着球场上的青春身影“指点江山”。小院内,豆大的红梅杏挂在枝杈上,随风摇摆……又是一年好风景。
景玉龙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见个面面容易、拉个话话难”的山沟里度过的。少时,景玉龙家与村部的直线距离只有1.5公里,但去村部办事却要翻沟爬坡,费事、费时、费人。婚后,看到三个孩子求学依旧要翻爬自己“几乎走断了腿”的山路,景玉龙偶尔也会“异想天开”:全家要是能搬出祖祖辈辈都没有逃出去的大山,让娃娃们沿着平展展的路去上学,大人们能顺着平展展的路挣光阴,那会是什么样的生活?冬去春来,山横亘在眼前,光阴苦在心里,沟挡在身后,景玉龙甚至觉得自己白日梦做得太多,才会如此“异想天开”,“娃娃们还得一代接一代在山里打牛后板筋——务农,啥时候才是个头啊?”
宁夏启动“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工程,景玉龙眼前豁然一亮:好日子来了!
镇村干部动员大家报名搬迁,景玉龙第一个报名:只要搬出去,子孙后代再也不会一辈子窝在山沟里,再也不会“辈辈咒穷命,辈辈还是穷命”。
村民们搬出山沟向塬上聚拢。统一样式的白墙蓝瓦院落干净整洁,配套建设的学校、卫生室、老年活动室等,让景玉龙和乡亲们感慨良多。“这些,放在以前就是异想天开,就是做白日梦。”景玉龙说,举家搬到塬上后,“感觉眼前一下子亮了,觉得老先人都替我们高兴。”
岁月如梭,一晃十余年,景玉龙和乡亲们都换了活法。
“欢迎,欢迎。”景玉龙把记者一行迎进客厅,随即坐在宽大的茶桌前烧水、沏茶,桌边一盆兰花映衬着整个屋子的古色古香。如今,景玉龙的儿女早已“飞”出彭阳,去了“让人眼睛更亮堂的地方”,他则与妻子侍弄温棚、养殖肉牛。闲暇时光,夫妻俩最大的爱好就是坐在儿女们给布置的一方茶室,喝茶、听歌、享受生活。“现在时间多了,手头也宽裕了,我们更想出去看看。”景玉龙笑言,他今年想去首府银川体验一下城市的繁华喧嚣,还打算带着老伴去甘肃省天水市看看关山草原和麦积山——也因为,他们的儿女在这两个地方工作、生活。景玉龙家的生活变迁,是一个村庄的新生,也是村党支部书记路卫军的一道选择题,这道题曾让他辗转反侧。
路卫军参军入伍时,走得最难的路是别离家乡山沟的艰辛,走得最好的路是远离家乡山沟的宽阔与平坦。退役后,路卫军选择在彭阳县城创业且小有成就,但始终惦记着何塬村的父老乡亲,“我的根在何塬村,舍不得放下”。
2020年年底,何塬村村委会换届,路卫军选择回村“带领大家干点事”,并当选村委会主任。
村庄和家一样,需要不断拾掇整理,才能始终温馨如意。
当时,村民们已经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但村道等基础设施仍显薄弱,卫生环境、村容村貌亟待提升。
“当村干部,就是要实打实地为乡亲们解决问题。”路卫军带领大家四处寻求帮助、积极争取项目,村道从土路变成了硬化路,还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各家各户门前的菜园子和堆积的杂物,变成了果树和花圃,村部对面的文化广场迎来了更多健身、跳舞、下棋的村民,村民对村委会越来越信任,村党支部的威信也越来越高。
逐年向好的,不仅是村民的居住生活环境,还有人的精气神。何塬村移民创业就业园的落地,让妇女、老人等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多了生活的底气,更多了生活的喜气。劳务经纪带头人的加入,则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凭借外出务工拓宽了收入来源。
走出大山,村庄以一种生机勃勃的姿态,长成村民心中的模样。
双手绘就幸福图
今年50多岁的景玉龙尽管是搬迁户,但仍与原来的村民居住在一起。大家虽说是从山沟搬到了塬上,但仍然生活在原来的村落。
今年23岁的李燕则搬迁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左邻右舍来自四面八方,大家互不认识。
李燕生于海原县红羊乡术川村。在她的印象中,家乡是藏于七沟八梁后的狭小屋舍,破旧昏暗,与如今的新家天差地别。
2018年,李燕与父母举家搬迁到海城街道新建成的幸福花园小区,与来自海原县李旺、树台等15个乡镇的4300多名村民成为邻居和新居民。
新家所在的小区,不仅设施齐全,还有社区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等,多方服务将小区的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我们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当时只有16岁的李燕对一切喜爱又好奇,包括家里的暖气和抽水马桶,包括小区里的健身器材和游乐设施。徜徉在新小区里,李燕和新结识的姐妹们快乐得像一群小燕子。
但不久,大家发现了新问题:家门口可供选择的工作岗位有限,去外地务工,大多数妇女又无法撂下家中仍需照料的老人和孩子。出路在哪里?新居民尤其是女性居民的这种两难境地,被社区重视起来。不仅要让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更要把大家过好日子的内生动力激发起来。一系列举措逐步实施:按照多数移民的意愿,社区相继开办了刺绣、餐饮、美容美发、手工编织等技能培训班,以促进这些新居民就近就业、稳定增收。学一门手艺,一辈子不愁!
李燕选择了美容培训班。老师教得耐心,她学得认真,最终如愿取得结业证书。之后,李燕又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租店面、购工具、买耗材,开起了一家美容美甲店。数年起早贪黑,小店不仅让李燕有了实打实的收入,更让她有地方、有能力去帮助其他妇女学手艺、赚收入、追梦幸福。
与李燕美容美甲店的场景类似,幸福绣坊里也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一根小巧的钩针捏在手中上下翻飞,鲜艳的毛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成一件件手机包、发卡、玩偶的雏形。在这里,移民田花带领“绣娘”们用双手创造价值、实现梦想。这间由幸福社区居民发起成立的绣坊,已经让越来越多的移民生出更多对未来的期待。
针线活,是不少乡村女子的看家本领。田花尤其喜欢,也很擅长。她说,看着一件件作品从指尖诞生,很有成就感。一次,邻居找田花商量钩点发箍条拿到网上销售,田花抱着不挣钱的想法试了试,“没想到真的有人买了我钩的发箍条,价格还不错”。自此,田花把爱好变成了事业,钩织更多种类的产品放到网上销售,并带着邻居们一起干。
事业有了突破口,好事接连而至。社区看到田花的发展,积极为她们提供场地,帮助联系老师开展钩织培训。“雪球”越滚越大,产品越来越多,“幸福绣坊”的成功吸引更多的移民妇女,开始被更多的人对标模仿。
“幸福社区是典型的多民族互嵌式社区,一直在引导支持居民融入社区生活,实现就业增收。”幸福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黑正刚说,这些年,幸福社区持续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等多方协调运行机制,扩大社区共商共建“同心圆”,打造共治共享“红色物业”体系,进一步补齐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绿化停车等方面的短板。
所有为居民付出的努力,最后化作两个字:幸福。
幸福社区,名副其实!
探路探出满目新
两次成为试点,让盐池县花马池镇北塘新村切实享受到了政策红利。
沿着村道前行,记者最大的感受是干净整洁。“秘诀就在那里。”北塘新村党支部书记冯秉军指了指两侧民居的屋顶。蓝色屋顶上,铺设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发光。
盐池县冬季气温偏低,采暖周期有时长达5个月。烧煤,让冬季村庄的上空总是笼罩着一层青烟。2022年,盐池县实施冬季清洁取暖改造,北塘新村积极争取并成为清洁取暖推广示范点。
“以前村民过冬取暖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用煤炉的,也有烧土锅炉的。”冯秉军说,这些取暖方式不仅影响人居环境,烧起来也不暖和,最主要的是不安全。实施清洁取暖改造后,北塘新村家家户户用上了空气源热能。此外,加上出台划分责任片区、鼓励村民“门前三包”等具体卫生整治措施,村里曾经堆满房前屋后的木柴、煤炭等杂物慢慢不见了,卫生环境焕然一新。屋顶分布式光伏和清洁取暖项目资金的政策叠加,在降低清洁取暖改造成本的同时,也为参与的村民减轻了经济负担。
发生变化的,还有冯秉军长久以来的一块“心病”——北塘新村现代化滩羊智慧养殖园区门前一处闲置多年的空地。
这片11.24亩的集体建设用地,因无法确定用途一直被闲置。2023年5月,宁夏印发实施《关于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的实施意见》,盐池县作为4个试点县之一,让这片土地抓住了“被唤醒”的契机。
“村集体力量有限,让企业来经营,土地能产生更大价值。”冯秉军带着村委会班子仔细研究实施意见,按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程,这片土地最终被成功竞拍,由九道农业入驻建设盐池滩羊加工厂。沉睡资源变成“活资产”。“这是双赢,既解决了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的问题,更解决了我们此前因车间和库房面积太小、很多订单无法按时完成的困扰。”九道农业负责人点赞。
如今,北塘新村的240座标准化养殖棚圈也已集中流转给九道农业饲养滩羊,企业的滩羊肉深加工车间也便于村民就近务工。北塘新村通过资产入股的方式,实现每年增加20万元村集体收入,用于改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困难群众的社保补贴和特困救助等方面。
这试一试的“密码”,让乡村振兴成果在北塘新村变得可感更可及。(宁夏日报报业集团调研组成员:杨宗惠 张唯 赵磊 马丽 常宽 祁国昌)